滕林彤
[關鍵詞]廣播媒體;天生優勢;特色;途徑
當今世界,是一個資訊傳遞快捷豐富、渠道解讀多元廣泛的全媒體時代,也是一個人人都擁有便捷工具、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發布者的自媒體時代。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工具的迅猛發展下,報紙、廣播乃至電視等傳統媒體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沖擊,報紙銷售量、廣播收聽率、電視收視率,都處在一個下滑通道當中;傳統媒體的從業者正在艱難求存。
但是,不管科技多么發達,無論信息傳播方式多么日新月異,在一個復雜多元的世界里,一個合格乃至優秀的內容生產者將永遠被需要。換句話說,不管新媒體的沖擊有多么強烈,只要認真研究受眾需要,充分發揮媒體固有優勢,練好內功,調整、革新內容生產方式,不斷提高生產質量,就能夠保有甚至不斷拓寬我們自身的生存空間。
作為一名廣播新聞工作者,現以廣播新聞的內容革新為例,談談新媒體時代廣播新聞的突圍之道。
一、廣播媒體的先天優勢
作為“蒼老”程度僅次于報紙的傳統媒體,廣播在當今中國,由于其收聽工具廉價、便于攜帶等特性,使得它在媒體市場上仍然具備不可替代的先天優勢。不說廣大農村和城鄉接合部,就是在城市當中,由于私人汽車保有量的不斷攀升,也給廣播這一純聲音媒體,帶來了一個日益龐大且穩定攀升的收聽率群體――車主朋友。當然,伴隨城市私家車暴增、交通日益擁堵而來的,更顯而易見的廣播市場變革,當屬各大城市電臺中交通頻率的異軍突起,乃至一枝獨秀。而作為通常在城市上空最早出現的歷史最為悠久的頻率,新聞綜合頻率就在交通頻率的強勢沖擊下,收聽份額下滑非常明顯。
不過,不管身處何種時代,人們對信息的需求,不會消失;而媒體人所要做的,就是不斷順應時代發展,了解受眾需求,并在保留并充分發掘自身媒體優勢的情況下,為受眾提供更優質的、更滿足需要的新聞內容產品。
具體到以新聞為主要內容生產者的廣播新聞頻率,其先天優勢不外乎兩點,一個是短平快的滾動資訊播報,第二個是由現場音源組成的深度報道專題;前者滿足人們的信息渴求,后者具備不可替代的聲音感染力,能帶給受眾強烈的現場感。
二、廣播消息精煉化,以提煉有效信息為第一原則
“說”給聽眾聽是廣播新聞的最大特點,所以,摒棄報紙文縐縐的書面用語,盡量使用通俗易懂的口語化表達,盡量使用形象化的語句,讓聽眾通過聲音就能產生聯想,這是廣播新聞寫作的基本功。需要特別強調的是精煉化,在最短的語句內,傳達最豐富精準的有效信息,這是廣播新聞必須具備的最重要素質。尤其在滾動新聞播報已經成為城市電臺新聞頻率必備資訊大餐的情況下,在每檔整點新聞中,及時編發最新時政社會文化體育新聞,傳達聽眾最感興趣的有效信息,當屬廣播新聞頻率革新內容的題中應有之意。具體到信息類別的選擇上,廣播短新聞播報應徹底摒棄以往占據重要時段的一般性會議新聞、領導會見新聞和職能部門工作動態等缺乏有效信息的新聞,同時應大量增加文體旅游、交通出行、醫療衛生等服務性資訊。
三、突出音源豐富性,強調現場感
回溯過去十幾年,早期的廣播專題,是記者成稿之后,將文字和采訪同期聲分別上傳;播出時,文字稿由播音員口播,中間插放同期聲;后來,為了強調現場感,改成播音員播完導語之后,現場連線采訪記者,由記者口述文字稿,播音員在直播室插放同期聲。這種操作模式,盡管由于有了記者的現場連線,營造了更強烈的現場感,但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通訊障礙,或者信號不佳,直播效果并不理想。
如何給它填充滿足聽眾需要的、具備廣播特點和優勢的新聞內容
(一)以民生社會新聞題材為主
廣播是一個轉瞬即逝的聲音媒體,盡管聽眾身份千差萬別,但能夠吸引廣大聽眾耳朵的、也是能引起最大多數聽眾共鳴的,非民生社會新聞莫屬。城市交通規劃、刑事盜竊案件、社區生活沖突、車禍肇事現場等等,應該是廣播專題報道的主要關注領域,因為這類新聞往往也有比較生動的現場音源,利于采制直擊式錄音報道,擁有較強的可聽性。當然,提出以民生社會新聞為主的采編思路,也要求記者改變工作作風,不能滿足于只是坐在辦公室里打電話的采訪方式,后者雖然也能采訪到新聞當事人,但由于沒有現場反應,這種同期聲的效果,顯然技術上既不干凈明亮,內容上也遠遠達不到具備感染力的要求。
(二)以音響引領為主要采寫方式
音響對廣播新聞具有非同尋常的生命意義,帶“響”的廣播新聞,賦予了廣播新聞一種直覺性品格,給聽眾帶來了立體的多維感受;典型音響,也是對新聞當事人生命品格的佐證,對新聞事實的直接確證;在文藝新聞報道當中,音響更能帶給聽眾報紙整版專題都無法給予的美的感受。所以,以典型音響引領,能在瞬間抓住聽眾的耳朵,第一時間吸引聽眾的注意力,應該成為廣播新聞專題一種值得提倡的有價值的采寫方式。
(三)第二落點,也可以很精彩
目前,平面、廣播、電視,甚至網絡媒體都各自擁有一批自己的采訪團隊,而在當下媒體競爭異常激烈的背景下,對社會民生新聞線索和資源的搶奪,也尤為激烈。簡單來說,要第一時間采寫到吸引人的社會新聞,最重要的首先是及時快速到達的新聞線索,而線索的來源,僅僅依靠跑線記者的關系網遠遠不夠,還要依靠市民的主動爆料。但由于媒體影響力、爆料平臺經營不善等各種原因,導致寶貴的新聞線索,并不能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不過,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一個有聲媒體,廣播記者仍然可以在其他媒體已經采寫編發的新聞話題中,尋找第二落點,深入采訪,發揮廣播特色,繼續成就一篇有價值的廣播深度報道。
綜上所述,身處新媒體的時代浪潮之中,廣播新聞仍須堅持內容為王,最大限度挖掘媒體特點,不斷革新內容生產方式,由此才能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擁有穩定的聽眾群體,確保并不斷拓寬自己的生存空間。只有牢牢把握傳播的本質含義,傳播的最終目的,才能夠成為一個被社會,歷史,廣大群眾所接受的傳播媒體。也只有根據時代變化,改革創新,順應歷史潮流,不斷完善自身,才不會被歷史所淘汰,被社會,群眾所摒棄。廣播的成功,不僅僅是經營策略的成功,還是新一代廣播人關于廣播傳播的專業思想的成熟的標志。
(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