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榮
[關鍵詞]記者;采訪;氣氛;技巧
“先聲奪人”是廣播的特點。它主要是運用語言傳播節目,是供人們聽的。而廣播采訪是一門藝術,只有進行采訪,將事實挖掘出來,才能客觀、公正、準確、真實地向公眾報道事實,采訪的好與壞,深入與膚淺決定著新聞稿件的質量和價值。采訪,是為了采出事實的真相,寫出好聽的新聞稿件,新聞采訪更是不容易的,想采訪到有價值的新聞稿件是需要很多準備的。本文者從事了三年的民生新聞采訪工作,在采訪中積累了一些實踐經驗,本文就是作者根據自己的實際經歷和親身體驗從以下幾個方面論述了廣播記者采訪的藝術。
新聞采訪對于整個新聞事業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從來都是先有采訪,而后才有廣播電視和報紙中的新聞,虛假報道的主要原因之一往往是輕視采訪。采訪要做好調查研究,正確地認識事物、正確的反映事物的規律很不容易,關鍵看采訪者如何駕馭采訪,如何在實踐中使這門藝術充實和豐滿起來。下面,就淺談一下廣播記者的采訪藝術。
一、做好采訪準備
1.資料準備
政策準備:記者平時要對國家的大體方針政策不斷學習、領會,才能在采訪活動中不迷失方向。
掌握背景資料的目的是:挖掘報道的深度。對于一個人民廣播電臺的記者來說,平時注意關注本市的百姓生活的情況,民生新聞的信息;并且把信息分類存儲,對于平時的采訪很有幫助。
2.器材設備準備
電子采訪設備是非常復雜而且極易出現故障的,如果臨行前不對采訪全套設備進行檢查,產生有一點疏漏都有可能因小失大,可靠的辦法是檢查試用所有設備,不要想當然地以為設備都能正常運轉,其實部件損壞的可能隨時都會出現,要確保采訪機運轉正常,電池足夠使用。對于廣播記者來說,重要的采訪工具是話筒、采訪機和電話。采訪前一定要有熟練掌握錄音技術的能力,包括話筒位置的設置、音量的大小、音響的清晰度、音響的選擇和處理等等。
3.知識準備
記者不可能成為精通各類問題的專家,但卻應該對采訪題目所涉及的有關知識、復雜概念事先進行學習,以求獲得正確的理解。否則,就難以同采訪對象進行雙向交流。
我所采訪的欄目叫《新聞故事匯》,是一檔民生欄目,每一天都有各種各樣的新聞故事發生,我們也會把百姓關注的、想了解的一一在直播間播出,針對不同新聞的相關情況來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從而讓收音機前的聽眾朋友可以獲得更多方面的知識。那么在進行節目之前,我就必須對今天所講的有關內容進行知識方面的準備。否則,就不能很好地完成采訪與播出等一系列工作。
4.確定采訪重點
確定重點即是尋找采訪的主攻點,也就是確定采訪的重點范圍、重點對象和主要音響。這一個環節做得好可以事半功倍,做不好可能會事倍功半。
5.心理準備
采訪是建立在平等自愿基礎上的社會活動,記者同采訪對象的接觸中,有一列的心理活動在起作用。采訪前的心理準備很重要,對于廣播記者來說,現場報道的能力、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現場應變能力和從容不迫的心理狀態等。
二、創造良好的采訪氣氛
創造良好的采訪氣氛,在采訪進行中十分重要。有了這種氣氛,采訪對象才有可能向你盡情傾訴,你才有可能拿到所需要的全部情況。作為主導方面的記者,迫切需要加溫,盡快驅散這團冷霧,創造出一個“明朗朗、暖融融”環境。
1.緩和緊張空氣
有一類采訪對象,由于所處環境造成對記者有敬畏之心,對記者的來訪表現出慌亂并有一定的戒心。曾來中國講學的美國亨特學院新聞學教授詹姆斯?阿倫森勸告記者采用這種辦法:“如果你一進屋,就覺察到采訪對象有點害羞或緊張,你可以評論一下室內的擺設——墻上掛的一張有趣的畫,茶幾上擺著的一個某朝代的花瓶——幫助他放松下來。如果他感覺到你跟他一樣也對黑白陶瓷器皿有趣,那就更好了,你就緩和了房間里的緊張氣氛。”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好辦法,但要注意,不要在這一些打趣的話上花費太多時間,否則可能會使這次采訪變成一次一無所獲的聊天。
2.消除隔膜,彼此親近
不久前,我到社區采訪一位腦瘤術后正在恢復期的患者,這位還兼有心臟病的阿姨正拖者病體,給貧困的春蕾女童編制愛心毛衣。面對話筒,淳樸的她緊張得不知所措,竟說不出一句完整的話來,如果正常進行采訪一定不會有什么收獲。這時我笑著對她說:“阿姨,今天一走進您的家里我就覺得特別的親切。我小的時候,我的媽媽就像您這樣常常坐在火炕上給我們織毛衣,毛衣軟軟的,穿在身上特別的溫暖。”我的話讓阿姨找到了親近感,我們嘮起了家常兒,在自然而然中順利地完成了采訪。
三、采訪的技巧
采訪者和被采訪者之間的談話包括兩個方面,采訪者的談話是提問,被采訪者的談話是回答,然而事情并不這么簡單,因為有各種各樣的被采訪者,這就為如何提問帶來了一大堆難題。可見提問也是有技巧的。
1.直截了當:就是開門見山的提出問題,要求一個直接的回答,這種方法多半適用于那些記者熟悉的人,多次接待過記者的人,或者性格開朗,健談的人。
2.言簡意賅:記者提出的問題要明快,不能含混其詞,使人不得要領;也指提出的問題要清晰,有邏輯性。
廣播記者的采訪是一門藝術,它需要記者在不斷的實踐探索中去總結,并運用到自己的采訪實踐中。做記者不是能隨便問幾個問題就夠了,而是要在采訪前有充足的準備,做到胸有成竹,這樣提問題時才能精準,并能正確引導被采訪者講出我們所要得到的結論。因此在我們看到國內外名記在采訪時的妙語連珠,看到他們與被采訪者之間和諧親密的關系,看到他們所得出的讓人欽佩的采訪素材,甚至看到他們因此而獲得各種大獎時,我們不能羨慕,我們要清楚地知道這些都是要在平時做好充分的積累。要在采訪前做好充分的準備,要在采訪時做到隨機應變,要在采訪后做好素材的整理等等工作后,才能實現的。我們愛新聞,我們要用積極的態度對待每一次采訪,用正確的理論實現每一次采訪的成功!
(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