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義
摘 要:隨著課改的加深與轉型,農村教育在某種程度上有了提升,但在農村小學教學模式并沒有徹底轉型,其中小學作文教學課堂較為典型。學生不會問、不敢問的現象極為明顯,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就是課堂上老師講得多,或是老師提出問題,學生跳不出老師的思維圈子,甚至還局限于課堂內,很難實現課程標準提出的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與提升。
關鍵詞:農村小學;作文教學;課內;課外
隨著課改的深入與轉型,語文教學改革也應隨著潮流不斷前進。然而在西部農村小學課改的步伐顯得十分沉重。很多學校都在走復印機式的路子,給什么樣的教參和教案就上什么樣的課。小學作文課堂是培養學生語文能力和文學素養能力的最佳課堂,它的魅力就在于讓學生能夠拓展思維,培養學生語文素養。學生可以把所想所思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也可以就一個好的問題,從不同角度考慮問題,思考后寫出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的想法。可現實情況是廣大農村小學作文課堂上,學生思維反應遲鈍,不知道怎么構思,也不知該寫什么。老師整節課從頭講到尾,學生還是聽不懂。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多種,有課堂中老師講得太多,學生跳不出老師思維圈子,禁錮學生的個性發展。要想解決好這個問題,就應該大膽嘗試由課堂內的“滿堂灌”轉到課外,讓學生獲取作文感受。
一、要做到轉變需要弄明白的幾個問題
1.教師的問題
“課標”明確指出:“教師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這就要求教師在寫作教學課堂里下功夫,這不是單一的,而是一個閱讀、課外活動、社會見聞等各環節相互銜接,相輔相成。教師在寫作課堂里是引導者,而不是主導者。不能一味地把寫作課講滿,只是讓學生聽。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著重考慮如何連接寫作教學與學生關聯,如何引導學生走進寫作課堂。這也就要求教師思考自己的教學是否還是一種行為主義學習觀。行為主義學習觀認為“教育者的目標在于傳遞客觀世界的知識,學習者的目標是在這過程中達到教育者的目標,得到與教育者完全相同的理解。”而這種觀念恰恰普遍存在于農村小學的寫作教學課堂中,教師已習慣于這種教學行為,這與“課標”的要求不相吻合。教師的教學行為要能組織課堂教學,推動學生思維發展,化繁為簡,最終實現教師、學生與寫作課教學目標的對話。
2.文本的問題
在農村學校,語文教材的選擇側重人教版。面對文本,教師常常會這樣想:“我有教案,有教參,按照上面的講就可以了。”其實,從我們從教的幾年時間來看,我們所選的教材從某種程度上不適應我們的教學。農村小學教師最容易忽視的問題是沒有充分考慮教材與學生生活環境相適應,教材的內容,教參的建議,教案的案例與農村教學條件、教學環境存在著很大出路。由于農村的特殊環境使得農村小學生沒有足夠的閱讀視野,更沒有來自家庭的指導,只有在學校短短的幾個小時可以學習,因此農村學生見到的、能參與的遠比不了城鎮的學生,在理解文本上視野狹窄。例如,寫《我的家鄉》,城市里面的孩子見過高樓大廈,去過博物館,他們的家鄉有這些。而農村的孩子呢?天天面對大山,只有在電視機里看到過什么是博物館。農村的孩子該怎么寫呢?能像教材上那樣寫:我的家鄉有一座漂亮的博物館?所以,在處理教材時需要細細琢磨,所配備教案,要能根據實際生活狀況來定寫作指導寫入教案。因此需要思考哪些是我們農村學生可以接受的,哪些是農村學生無法理解的。能走進課堂的選擇,不能走進課堂的舍棄。
3.學生的問題
小學生的共性是難以約束自己,好玩,貪玩,好動。但在農村不僅如此,更有一些壞習慣影響著他們,造成嚴重心理影響,如有些家長常年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能讀就讀,讀不了就混畢業了出來打工。當下,農村學生大部分都是留守兒童,他們缺失親情關愛,沒有父母的管教,在學校有書讀,在家“沒事”做。在農村學校老師布置的作業基本上是在學校完成。即便是暑寒假作業,大多是在應付,沒有完成的學生在報名時,家長帶著學生找老師訴苦、“求情”放過關。在這樣的環境下,農村小學生僅僅靠學校的短短幾節課,能學到的東西并不多。特別是寫作這樣傷腦筋的事,更是讓學生頭疼。在學校老師嚴格要求學生寫好作文,怎么想,怎么構思都無法完成,回到家里還要被父母潑冷水,就更害怕寫作了。
綜上所述,面對課改,小學作文課堂依舊不變,要想達到課標要求的“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很難。
二、要完成一堂較好的能啟發學生思維的寫作教學課,要做到以下幾點
1.教師轉變角色
教師永遠都是課堂教學的引導者,而不是主導者。每一堂寫作教學課,教師把寫作目標定好后,盡可能地調動班上所有情緒為作文課堂添彩。用自身經歷和學生經歷作為寫作的課堂素材,引起學生思考——身邊的事,就是寫作的內容。設置淺顯的問題,留一些有啟發的思考題,讓學生在放學的路上觀察、思考并找到答案。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思考能力,又能把觀察到的或是體會到的寫入作文,更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
2.靈活處理教材
農村小學配備的教材并不都是反映農村生活的,寫作課的教學也就不應該按照書本單元要求的口語交際與寫作訓練來生搬硬套。教師應從農村小學生所處的環境、農村小學生自身素質出發去思考農村小學寫作教學課堂。例如:口語交際中,讓學生觀察寨子里老人吵架的對罵,隔壁叔叔阿姨的吵嘴,并把這些過程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讓學生就寫這見到的、聽到的事。這些課外的所見所聞是教材里沒有的,卻是農村學生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并可以成為很好的寫作素材。農村小學語文教師要使這群不一樣的學生從陳舊的教學模式中走出來,就得在寫作教學課堂中找到吸引學生的點,找到激發學生興趣的面。這樣才會讓農村小學寫作課堂真正走進課改的殿堂,農村小學教師才能真正成為課改的驅動者。
3.開發學生資源
寫作教學課就應該是課內和課外相結合才能完成的教學活動。教師在課內把學生見到的、聽到的、感悟到的教學生選用適當的表達方法、運用恰當的修辭整理成句、段、篇。而最重要的就是學生在課堂外的所見所聞。農村學生身上具備了所有孩子好動、好奇的心理,但這一點正是寫作教學最好的資源。每一堂作文課前做一些準備,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理搜尋身邊的與作文有關的事,這就把停留在課堂滿堂灌的方式轉變到課堂外,讓學生自己參與寫作,表達自己的思想。利用孩子好勝的心理,積累經典的句段,熟記名篇,鼓勵孩子多看課外書籍,增加閱讀量,培養閱讀領悟能力,對于寫作教學來說有利而無弊。
總之,農村小學作文教學課就應該充分利用課外時間,把農村小學作文課堂由原來的滿堂灌轉變到調動學生積極參與,人人感受自身身邊的人與事。讓自己的觀察變得有意義,讓自己的體會有價值,讓自己的思想有地方表達。這樣就有了寫作的動力,作文不再令人頭疼,老師不難教,學生不難寫。
參考文獻:
[1]王宗海,有效教學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1.
[2]袁振國.當代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02.
[3]沈斐.談小學作文教學理念的轉變[J].考試周刊,2016(31):47.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