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麗娟
摘 要:電教裝備的應用為小學語文教學,尤其是邊遠農村語文教學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教學體驗。智慧不會與枯燥做朋友。電教設施的應用,為農村語文學科提供了鮮活的知識之源,架起了教師、學生和知識之間的興趣之橋,打開了一扇愉快的教學體驗之門。
關鍵詞:知識之源;興趣之橋;教學體驗;電教裝備
現代社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進入到一種空前的知識爆炸時代。不管是何種形式的教學,其目的都是使學生獲得更為深刻的教學體驗,儲備更為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從而才能不被社會所淘汰。
一、知識之源
小學生作為獨立的學習主體,可以從以下幾個途徑獲得知識。(1)書本。書蘊含知識的多少,不言而喻。(2)文獻。文獻當中的知識是精粹,是創造,是智慧的閃光,是最前沿的知識。(3)交流。交流的方式有很多,最基本的就是交談。“三人行,必有我師。”知識不是個人的,頭腦風暴法為人們所知,很多思想的碰撞,最后成就解決問題的方法。(4)電視、報紙、雜志。只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就能獲得自己想要的知識,豐富自己的眼界。(5)網絡。網絡第一時間告訴你最有價值的消息,要想不被信息社會所淘汰,網絡鏈接必不可少。
然而在貧窮的邊遠地區,由于其身體素質(小學生年齡小)、生活環境限制,農村小學生通過直接的實踐獲得的知識是非常少的;間接經驗,也就是課本、課堂就成為其獲得知識的最重要途徑。課堂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隨著現代教育,教育均衡化的發展,計算機、投影儀、電子白板等電教設施出現在農村小學課堂上,豐富了語文學科獲取知識的途徑。課文中的山水奇景、花鳥魚蟲,皆可直接映入學生的眼底,使他們“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二、興趣之橋
教師作為教授方,進行教學活動必定是按照一定的目的、計劃來組織開展的。這就使得教學活動易流于程式。黑板、粉筆、口語表達、備課筆記,這種模式的教學我們都不陌生,然而“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種程式如果堅持幾十年一成不變,難免會消磨教師的教育熱情。熱情不再,教師職業的神圣感也將不復存在。學校教育,是一種愛的教育。如果沒有愛,教師教出來的學生必定是死板、木訥,沒有情趣和愛心的。這樣勢必導致社會文明的倒退。
現代化教學裝備一定程度上激發了教師的教育興趣與熱情。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通過觀摩優秀教師的教學視頻,一方面學習了先進的教學方法,另一方面對自己的教學產生了興趣與期待。那一堂堂富有激情的示范課,給我們做了激情示范,也讓新授課教師產生一種“欲與專家試比高”的熱情期待。
學生作為學受方,動態的畫面演示、直觀的視覺刺激充分激發了學生主動參加學習的熱情,使學生快速高效地收獲知識。引人入勝的課堂,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習的興趣。葉圣陶先生說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只有感受真切、入境、情真,才能更好地學習。《祁黃羊》《諾貝爾》《田園詩情》《九寨溝》《泉城》《天安門廣場》《二泉映月》《月光曲》……無論是歷史久遠的人物,異國他鄉的角色,還是自然界的山山水水、森林草地,都一下子通過顯示屏幕推到學生面前;無論是山谷的水聲,還是名勝的壯觀;無論是二胡的凄婉,還是鋼琴的優美,學生都能親耳聽到……電教裝備,使得語文課堂跨越了時間和空間,形象的真實感觸手可及。學生對課文中的人物事件都更為關注,獲得的知識也更加細致、真切、敏銳。
三、愉快的教學體驗
《愛因斯坦與小女孩》是這樣描寫愛因斯坦的外貌的:“老人蓄著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雙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窩里,長著一頭蓬亂的灰白頭發。”“只見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長,整個人就像裹在一張大被單里,腳下趿拉著一雙臥室里穿的拖鞋。”“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頭沉思。”這幾個句子告知我們愛因斯坦的樣子,然而學生接受能力有所不同。有的說:“愛因斯坦是一個邋里邋遢的人。”有的指出:“愛因斯坦可能很瘦,眼睛都深陷了。”還有的根本就無法形容出他的樣子。在一節課中,因為一個外貌的表達,而出現了短暫的斷點。大部分同學感到學習中的挫敗與不愉快。為了避免發生這種大部分學生不能流暢、愉快體驗教學的情況,現代教學裝備技術的應用就十分必要了。
一堂完整的多媒體課,能夠根據課文情節的發展,內容的變化,使情境成為一個連續的動態過程。當學生隨著故事發展,他們會發自內心地哭泣、微笑、憎恨、愛惡,再讓他們說,他們就會爭先恐后地表達。這樣的教學體驗是學生自己痛快參與的、有趣的、有意義的活動。在這種教學體驗中,沒有沉悶的學習,沒有強制,沒有指令,完全擺脫了被動應付的狀態。
思考是必不可少的,然而這種流暢的學習體驗,愉快的教學氛圍深深地烙印在了少年人的腦海中。尤其是那些中差生,他們也能夠體驗到教學中的愉快和成功感。
電教裝備的合理使用,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書本中的“知、情、意”,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馮克誠.愉快的智能培養與訓練[M].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96.
[2]馬樟根.李吉林與情境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0-31.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