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方政
摘 要:小學是教育的基礎階段,也是學生接受教育的起始階段,這一階段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教育改革的成敗。從某個程度上來說,小學教育管理工作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教育事業的順利發展。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就當前的小學教育管理現狀對小學教育管理工作的價值取向展開淺顯的論述。
關鍵詞:人本主義;科學主義;價值取向
小學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的起點和基石,小學教育管理工作與小學教育事業的順利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對小學教育管理工作的價值取向進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首先分析小學教育管理工作價值取向的內涵,在此基礎上,筆者結合自己對小學教育管理工作的價值取向探究談一談自己的心得體會。
一、小學教育管理工作價值取向的概述
教育管理的內涵分為廣義和狹義上的內涵,廣義上是指學校自身的管理工作和教育管理行政管理兩個方面管理的綜合,狹義上是指教育管理機關針對教育工作所進行的管理。本文主要是從后者的角度對小學教育管理工作的價值取向展開研究。價值是一個廣泛應用在生活中的概念,屬于一個哲學的范疇,既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也存在于社會學科和人文學科等哲學之中。價值通常用來表示某件事物具備的意義,是一種能夠滿足需要的屬性和功能。無論是一個具體的改革,還是大到一個社會的發展,都離不開價值取向的引導。作為教育事業的基礎,小學教育管理工作價值取向能夠為小學教育事業的發展指定一個明確的方向,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當前教育改革的成功開展和落實。大量的研究表明,小學教育管理工作價值取向是人本主義和科學主義的有效結合,筆者在下文中對此展開詳細的論述。
二、小學教育管理工作的價值取向研究
1.以人本主義為主導
人本主義并非現代才有的一種價值取向,早在古希臘羅馬時期就已經出現,后來隨著西方的文藝復興,人本主義逐漸變得明朗化。人是任何活動的中心,自14世紀起,人文主義運動就在西方轟轟烈烈開展了,人文主義運動重視人的價值。除了西方,我國古代也有很多的傳統思想體現了人文主義,譬如孔子提出“仁”的儒家思想,就是人本主義的一個具體體現。“仁”就是仁德,仁愛,提倡人與人之間要相親相愛,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要遵守道德規范等,任何活動都要以人為中心。這種“以人為本”的思想在20世紀以后,在我國乃至全世界的范圍內都得到了認可,也成為各個行業各個領域管理的核心內容,小學教育管理工作同樣也要以此為重要的價值取向。
學校是一個以學生和老師為核心的組織,在對這個以人為核心組織進行管理的時候必須要對人的本質進行了解和掌握,克服教條化、僵硬化的教學管理模式。當前素質教育倡導老師的教學要做到“因材施教”,這也是孔子在幾千年前就倡導的思想觀念,同樣,對于老師的管理也要做到“因材施管”。教育管理工作者在對老師的業績和工作能力進行考量的時候,不能墨守成規,完全依照教條化的標準,應當結合老師的性格、特點、教學時間、教學方法等多方面因素進行綜合考查。在不違反教學原則的基礎上,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以人性化的方式進行管理。不能光重視眼前的效果,更要立足于未來,以長遠的眼光去看待小學教育。與此同時,教育管理工作者還要鼓勵學校和老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要采取人本主義教育方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能夠學有所獲,并且能夠學以致用。
2.以科學主義為基礎
科學主義精神包括明確的職責分工、周密的工作計劃、嚴格的規章制度和有效的組織機構等。小學教育工作管理是小學教育工作順利開展的前提條件和重要基礎,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教育事業的最終發展狀況,以科學主義為基礎的價值取向能夠為小學教育工作管理提供科學合理的理論依據,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小學教育管理工作在管理過程中要嚴格遵循科學主義價值取向。
在小學教育管理過程中,管理工作人員要以科學主義為前提,制定科學的工作分工和政策,并且對教育工作進行科學的協調,結合實際情況,在得到實證資料的基礎上科學安排工作人員、設定機構和組織,從而進行科學合理的管理工作。例如,在確定自然班人數的時候,要結合就近入學原則進行限定。在實際的教育管理過程中,科學量化標準是開展具體管理工作和管理工作人員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據,為其提供有理有據的實證資料。
綜上所述,小學教育管理工作是小學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教育事業發展的基礎,教育管理人員在管理過程中要遵循以人本主義為主導、以科學主義為基礎的價值取向,順應社會的發展規律和教育事業的發展規律,將兩者有效結合起來,從而實現小學教育管理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徐德新.小學教育管理工作的價值取向探究[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1(11):11-15.
[2]陳君.略論小學教育管理價值取向[J].哈爾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2(7):10-13.
編輯 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