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珍+王冬元
摘要探索并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是地方本科高校教育適應新形勢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加強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是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地方本科高校只有適應新常態下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應用型人才人文素質教育的新要求,正確研判目前地方本科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與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之間的差距,在教育理念、整合內容、創新方法、提升地方高校教師人文素質等方面下功夫,才能真正實現學生人文素質化。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 培養策略 地方本科高校 人文素質教育
當前地方本科高校教育逐漸向應用型人才培養方向轉型,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日益成為諸多地方本科高校定位自身辦學理念的基本共識。在發展的過程中,由于地方本科高校大多是新建地方院校,尚未形成深厚的文化根基,更容易出現一些人文素質方面的不良傾向。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如何建立健全應用型人才人文素質教育體系,為所在區域培養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成為地方本科高校必須解決的問題。
1新常態對地方本科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新要求
新的社會經濟發展態勢必然要求形成與之相匹配的教育模式,地方本科高校在迎接本身發展機遇的同時,也要應合新常態對高等教育提出新的要求,而人文素質教育的改善和提升作為重要內容更是不容忽視。
(1)貫徹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辦學理念。“地方性”是地方高校的顯著特征,其辦學使命和根本任務就是要主動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具有可持續發展潛力的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應用型人才。但堅持市場價值取向并不意味著可以忽略甚至放棄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相反,大學生過硬的人文素質更是市場人才需求的重要衡量標準。因此,地方高?!靶鲁B下的辦學理念,其核心是處理好高等教育自身規律與適應社會發展的關系”,地方高校在遵循人才教育培養規律的基礎上,明確自身的辦學理念、定位與內容,梳理人才發展思路,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2)踐行“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作為符合市場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個人應具有作為“人”和發展為人才所必需的良好內在精神品格,即要具備豐富的人文知識,具有理解人文思想的能力,掌握一定的人文方法并能夠正確遵循人文精神等人文素質。在此要求下,新常態下地方本科高校的人才培養應圍繞如何處理好以人為本與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關系來展開,以“提高青年學生的文化知識、理論修養、道德情操,教會青年學生如何成人?!睂Υ?,地方本科院校要從培養人才的角度出發,以“以人為本”,一方面要力求實現學生的專業素質與人文素質的有機結合,另一方面要深化教學改革,整合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和方法,努力優化平臺建設,提高人文素質教育水平。
(3)確立科學有效的的人文素質教育體系。在新常態下,地方本科高校人文素質教育仍未形成完整體系,應用型人才培養成效大打折扣,加強地方本科高校的人文素質教育,迫切需要構建相對完善的人文素質教育體系。一是要健全課程體系。徹底轉變當前地方本科高校課程設置功利主義較強、專業設置較窄、文化底蘊較弱等不足;二是要構建實踐體系,大力開展以培養人文素質為中心的人文講座、人文學術節、學生文藝社團文化實踐活動,構建多層次、立體化的人文素質教育實踐體系。三是構建評價體系。通過系統化和規范化人文課程的設置、教學內容、教學考核,才能對大學生人文素質狀況進行全面、科學衡量。
2新常態下地方本科高校人文素質教育面臨的困境
人的全面發展離不開人文素質的不斷提高。地方本科高校加強大人文素質教育,可以促使大學生在專業能力以及包括人文知識在內的個人修養得到全面提升,從而在更深層次開發個人的潛能。
近年,地方本科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逐漸清晰,對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具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努力開展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一定的成績,但從總體看仍然面臨著發展困境:一是教育導向趨于工具化。在以就業為核心的人才培養觀念下,一些地方本科高??傮w上十分強調知識的習得和技能的培養,“存在著嚴重的功利實用主義傾向,特別是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人文素質教育被有意無意地忽視甚至擱置”,呈現較強工具理性傾向。二是教育內容比較抽象晦澀。目前地方本科高校人文素質教育內容仍然多以抽象的文字呈現,理論色彩十分濃厚,同時部分內容未能很好銜接大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難以引導大學生理解掌握教育內容。三是教育方法比較簡單。地方本科高校由于師資和其他硬件條件的限制,在開展人文素質教育時仍然表現為重人文知識輕人文實踐,還未形成培養大學生從認知到行動轉化的有效方法。四是教育課程不夠系統規范。地方本科高校在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建設方面與其他普通高校相比嚴重滯后,人文課程的設置缺乏系統性和規范性,教學考核制度和評價辦法可操作性并不強。五是教育主體缺乏高質隊伍。由于待遇及發展平臺比較落后,大多數地方本科高校相對難以吸引高層次人才組成穩定的高人文素質教師隊伍,這是導致應用型人才人文素質教育不理想的最關鍵因素。
3地方本科高校應用型人才人文素質教育探索
3.1樹立改革創新、全面協調的人文素質教育理念
“以素質教育思想為指導,以人為本,轉變教育思想觀念,繼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實現科學發展,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戰略主題”,這對于地方本科高校教育同樣適用。在新常態下,區域經濟發展對人才需求的數量、結構、類型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地方本科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改革勢在必行。面對社會經濟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地方高校必須突破舊的思維模式,改變以往出現的教育導向工具化傾向,樹立正確的人文素質教育理念。因此,地方本科高校應著力培養學生探究事物的嚴謹態度和科學的思維方式,充分開拓應用型人才的哲學思維、想象思維,不斷滋養應用型人才精神家園,為他們將來職業生涯發展奠定人文底蘊。
3.2整合人文素質教育內容
一是重視人文學科教育。地方本科高校要為區域建設創新型社會經濟,其根本在于為本區域提供目前最為欠缺的具有創新能力、能夠超越眼前局限來思考問題的應用型人才,而培養學生這些思維和方法的絕佳途徑在于人文學科的發展。地方本科高校要把開設人文選修課作為教育的重要內容,通過語言、文學、歷史、哲學、藝術、思想道德等多學科領域的滋養和熏陶,全面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二是重視民族文化的教育。要教育大學生理解領會民族精神、民族傳統等中國傳統文化,加深他們對國家歷史的認知,提高他們思想的廣度以及深度,通過傳承國學精粹不斷提高個人情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成為有責任、有擔當的新時代大學生。三是重視科學精神修養教育??萍家彩且话央p刃劍,有人利用它來造福人類,也有人用它來危害人類。在新常態下,尤其要注意在發展科技的同時也要妥善應對科技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比如環境保護、食品安全和信息安全等問題上需要我們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不漠視,不推諉,這也是地方本科高校應重視挖掘專業課程中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根源。
3.3創新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方法
由于目前大多地方本科高校仍然沿襲傳統單向的灌輸式教學,很難引起學生的共鳴和理解,也使得人文素質教育的開展顯得舉步維艱,教學改革成為勢在必行的重要任務。在新的社會環境下,地方本科高校要打破教學雙方交流不暢的困境,最主要的途徑在于積極開展互動式教學。通過開展多方面的互動,充分推動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最大限度發揮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大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面對這網絡信息的飛速發展,充分利用網絡教育教學資源和高等教育手段等現代化教育手段拓展人文教育領域,把教與學的雙向交流放到網絡平臺上進行強化,加大人文素質教育渠道的寬度與厚度。為營造生動、健康、濃郁的人文氛圍,大力開展以培養人文素質為中心的校園文化活動,“人文素質教育不局限于講座、不局限于學者、不局限于課堂、不局限于知識、不局限于學校、不局限于現在、不局限于中華”,有組織地舉辦各種人文講座、沙龍活動、人文學術節,建設學生文藝社團等,吸引學生主動而廣泛地參加。
3.4提升地方高校教師人文素質
提升地方高校教師人文素養對于學生全面發展和教師自身成長均有十分積極的作用,在地方本科高校素質教育發展的瓶頸期,這一任務尤為重要。首先,地方本科高校領導要把應用型人才人文素質教育放在應有的高度,盡力幫助教師解決他們在教學科研、日常生活方面的后顧之憂,為人文素質教育提供更為有利的平臺。其次,提高教師教學人文素質教育教學能力。要把建立健全師資建設規章制度作為主要任務來完成,通過多元化、多層次的考評制度,促進教師樹立與應用型人才培養教育相適應的教學理念,改進教育方法和手段,不斷完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再次,加強教師教育研究能力,以研促教。要著力于教師的科研能力和產學研合作能力的整合,進一步提高教師對科研服務教學的認識,加大個人的科研活動與所從事的教學活動之間的聯系,以教研活動的開展來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提高師資素質以推動人才素質教育的快速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