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坤錦(云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研究生)
何謂“昆明調”?
■何坤錦(云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研究生)
2006年經云南省人民政府批準,“昆明調”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為了更好地保護這一省級文化遺產,相關組織在昆明市官渡古鎮“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召開“昆明調”保護實施方案研討會。在此次研討會上,來自云南省藝術研究院及部分高校師生對“昆明調”的傳承與保護以及研究工作進行了深入探討。
然而,當談到“昆明調”到底為何物時,在座專家則無人說得清道得明。一些學者甚至認為,當下要做的僅僅是對“昆明調”的傳承與保護乃至研究工作,至于“何謂昆明調”的問題不必深究,甚至不屑一顧地認為不值得在此討論,而持此觀點者不在少數。整個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們津津樂道的依然是如何“傳承”與“保護”,即使論及研究工作則表現為強調收集整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對于學術研究而言,研究對象的明確界定是頗為重要的。德國音樂學家克利桑德說過:“音樂的研究,特別是歷史的研究,應該提高到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中長期采用的那種嚴肅而精確的標準上來。”[1]
“學術界定的意義非常重要,是藝術創作者需要明白和必須澄清的問題,它不但能引領時代的藝術潮流,同時也能對民族文化事業的良性發展和健康循環起到重要的導向作用。歷史地看,它也是藝術市場的準確‘航標’”[2]。
在采訪晉寧山歌傳承人許紹光時,問其何謂“昆明調”?他說:“昆明調么就是昆明小調,就是有什么耍山調呀、猜調這些小調。”某些學者認為“昆明調”其實就是昆明地區的民歌。
“昆明調”流行于昆明市區及呈貢、晉寧等滇池流域的漢族地區,昆明附近部分少數民族中亦有傳唱。“昆明調”的歌詞內容十分廣泛,包括男女情愛、家鄉風光、歷史、地理、生產、生活等多方面的知識、趣聞。
據資料考證“昆明調”源于明代以后,中原移民入滇漢族民歌亦隨之傳入,所傳入的民歌與地方語言結合逐漸地方化,從而形成了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官渡區、呈貢區、晉寧縣為代表的漢族民歌“昆明調”。其語言生動、旋律優美,極富地方特色,反映了人們對養育自己一方水土的熱愛,抒發了人與人之間的純真情感。昆明秀麗的山川、淳樸的民風,孕育了昆明小調曲調悠揚、節奏明快、情感真摯,語言短小精悍、朗朗上口、詼諧幽默的獨特風格。
根據晉寧縣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李恒林收錄的《晉寧民間山歌》可以得知,“昆明調”曲目繁多,流傳較廣的有耍山調、猜調、送郎小調、情歌小調、探心小調、傷心小調、相思小調、溜溜小調、懷白小調、牧羊小調、寶峰小調、昆陽小調、安寧小調、火塘小調和水塘小調等眾多調子。
譜例1:送郎小調《哥心只有妹嬌娘》

歌詞為:
女:妹送小哥到村頭,淚水汪汪往下流,盼望小哥早日歸,莫讓小妹白了頭。
男:小妹送我到路邊,兩旁鮮花噴鼻香,小妹請把心來放,哥心只有妹嬌娘。
女:妹送小哥到樹林,哥有意來妹有請,聽哥這句真心話,放放心心把路行。
男:妹送小哥大樹腳,樹枝頭起落喜鵲,雌雄一對喳喳叫,哥妹二人情意合。
此歌為羽調式,四二拍,從小字一組mi到小字二組sol,通過穿插的附點節奏和前八后十六節奏型表現歌曲的歡快感。從歌詞上看,它弘揚了一種積極向上的愛情觀和正能量。
譜例2:昆陽小調《小豬養大就請客》

歌詞為:男:給記得來給記得,我約小妹去做客,別人成親入洞房,我和小妹在哪刻?
女:我記得來我記得,小哥心事妹明白,妹把日子告訴你,小豬養大就請客。
男:我和小妹心連心,從小心愛到如今,今日得妹這句話,終得與妹結成親。
女:心愛人來心上郎,婚姻不到你莫忙,等到良辰美景時,雙雙磕頭拜高堂。
此歌為徵調式,四三拍,從小字組la到小字二組mi,曲風相對緩慢且悠揚,歌詞運用大量當地方言對白的模式來歌唱男女親梅竹馬、兩小無猜的純真愛情。這里的“小豬”是一種比喻,等女子到長大了,就可以結婚拜堂,請客坐席,表現了一對相愛的年輕人一心一意,堅持初衷的愛情觀。
譜例3:《猜調》

歌詞為:小乖乖來,小乖乖,我們說給你們猜:
什么長,長上天?哪樣長長海中間?
什么長長街前賣嘛?哪樣長長妹跟前(嘍)來?
小乖乖來,小乖乖,你們說給我們猜:
銀河長,長上天。蓮藕長長海中間;
米線長長街前賣嘛,線絲長長妹跟前(嘍)來。
……
此歌為加變宮六聲D徵調式,四二拍,從小字一組re到小字二組sol,歌曲是一首詼諧、活潑、歡快的兒童兒歌,對唱過程中不假思索,脫口而出,妙趣橫生。
昆明調多為徵調式,歌詞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歌詞內容相對簡單,但由于演唱時大量應用虛詞,加強了曲調的節奏感和韻律感。同時,唱、念結合使整個曲調節奏變化多,表達情感豐富,更增強了其詼諧、幽默的情感氛圍。對歌的過程當中,藝人們的語句豐富、形式多樣,不論前者唱什么,如何唱,后者均能以相應的方式進行對唱。在對唱中,要求做到講究調性相同,歌詞對仗工整,這無疑是對演唱者臨場發揮能力的極大考驗。民間歌手們通過一問一答的歌唱形式唱出生活中有情趣的故事,其語言貼近生活、通俗易懂,旋律生動優美,真實地反映了人們對一方水土的愛戀,抒發了人與人之間的純真情感。
經上述對比研究發現,“昆明調”無論在曲調風格還是歌詞形態,均與一般的民間歌曲沒有明顯區別,它是滇外文化與當地文化相結合孕育出的唱調形式,經過歷史的變遷發展成為當今人們所認識的“昆明調”。另外,昆明乃至云南人都有把歌曲稱為“調子”的習慣,由此是否可知“昆明調”并非中國民間歌曲分類中的“小調”?我們是否可以認為“昆明調”是指滇池流域包括山歌、小調等各種民間歌曲(昆明人稱之為“民間調子”)的總稱?
注釋:
[1]俞人豪《音樂學概論》人民音樂出本社
[2]張立奎《界定學術的意義》藝術家2011.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