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春(湖南人文科技學院音樂舞蹈學院)
論器樂教學中“情”與“境”的關系
■周邦春(湖南人文科技學院音樂舞蹈學院)

隨著人們鑒賞水平的不斷提高,對于器樂演奏這門藝術也提出了更高地要求,對于器樂演奏者來說,光有精湛的演奏技藝是遠遠不夠的,音樂形象的準確塑造,作品的完美表達不應該只是簡單的技巧的組合,而應該在已有音樂素養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演奏者的聯想與想象,同時結合舞美、燈光以及周邊環境等因素,將演奏者的真情實感有效融入到器樂演奏當中,使觀眾被蘊含在演奏中的意蘊所感動,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
在器樂教學過程中,“情”與“境”是涉及學生演奏技術和情感表達的兩個重要因素,演奏者通過各種樂器載體,不僅能將作品的情感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更能將觀眾帶入其情境當中,被音樂的意境深深吸引。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音樂中的“情”與“境”有正確的理解。
1.器樂教學中的“情”
器樂教學中的“情”指的是融合在音樂中的情感因素,即我們通常所說的真情實感。音樂是一種語言,反映人們的生活,表達的人們的情感,沒有情感的作品是空洞的,缺乏情感的演奏是沒有感染力的,情感始終是音樂藝術中的第一要素,器樂演奏者通過動作的輕重緩急、速度的快慢變化、力度的張弛有度等來表達人們的喜怒哀樂,反映世間的悲歡離合,情感在器樂演奏中占據著主導地位。一個優秀的器樂演奏者往往會將自己豐富的情感有效地融入到實際演奏當中,當然,這種的情感融入,不是簡單地堆砌,也不是無病呻吟,而是演奏者情到深處的一種自然流露,他們釋放出的是一種藝術情感,演奏者只有做到“身心合一”,才能將音樂藝術的“神形俱似”真正得以實現,使得觀眾能透過演奏者的琴聲,感受到蘊含在作品中的真情實感。
2.器樂教學中的“境”
器樂教學中的“境”,指的是器樂演奏中所傳達出來的音樂意境。眾所周知,音樂具有審美功能,音樂演奏的最終目的是激發人們的審美情感,觸及人們的靈魂深處,讓人們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感受到蘊含在作品中的意蘊之美,進而產生情感共鳴。音樂意境是由作曲家精心構思和巧妙營造,然后由演奏家將譜面上的音符變成聽得見的聲音,最后由觀眾接受組成的。換句話說,音樂意境是由作曲家和演奏家共同創造的情景交融的藝術形象和它所引發的觀眾的感受及想象,是音樂作品所描繪的生活圖像和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一種藝術境界。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訓練學生練就過硬的演奏技巧,融入豐富的藝術情感,同時還應該借助舞臺的舞美設計、配合舞臺燈光、音響及周圍環境等因素,將音樂作品的美多層次地展現出來,深深地吸引觀眾,激發他們的審美情緒,充分感受到蘊含在音樂中的意境美。
器樂教學中的“情”與“境”不可分割、不可或缺,演奏者要準確把握好二者的關系,將音樂作品的豐沛情感和美好意境完美表達。
1.“情”是“境”的前提
器樂演奏過程中,“情”是音樂的核心要素,也是音樂意境成功表達不可或缺的元素,只有在情景交融的前提下,才有可能產生深遠的意境。在演奏過程中,舞臺及周邊的環境是客觀存在的,情是通過演奏者琴聲表達出來的情感體驗,只有達到了“情中有景、景中含情”才能將音樂作品中的意境完美的表達出來,帶給觀眾視覺上的沖擊和情感上的共鳴。
在演奏揚琴曲《天山詩畫》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詩”與“畫”上做文章,“詩”突出“情”字,表現的是一種情感,是表現生活在新疆天山腳下的人們內心的喜悅與幸福,是對現實美好生活的贊美,以及對未來生活的憧憬;而“畫”則突出“景”,是一副畫,巍峨的天山,仿佛蒙著一層面紗,朦朧神秘,隨著鏡頭的逐漸拉近,其秀麗的面容逐漸呈現在觀眾面前。演奏過程中,仿佛將自己置身于美麗的天山腳下,將大自然的美與人的靈魂儼然交融在一起,整個作品達到了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如詩如畫,美輪美奐。《天山詩畫》之所以能給人們帶來如此震撼的效果,讓觀眾被演奏者所營造的氛圍感染,被帶入一種唯美的境界,正是因為在創作和演奏的過程中,通過特定的場景,將演奏者發自內心的、由內而外的情感融入到音樂作品當中,才會帶給觀眾如此唯美的意境,被作品中的“詩畫”深深吸引。
2.“境”是“情”的升華
在器樂演奏過程中,演奏者首先要仔細揣摩作品中構造的意境美,對作品中所要表達的意境做到心中有數,但光有這些還不足以表達音樂的情感,演奏者要想將內心的情感通過琴聲更好地表達出來,有時也會借用舞臺布置、燈光設計、煙霧噴放等周邊環境來有意營造良好的意境,觸景生情,有效激發演奏者對作品的情感控制尺度,恰到好處地表達音樂情感,將觀眾引入到無限的遐想中。
《姑蘇春曉》是鄧建棟先生創作的一首具有濃郁江南風格的二胡曲。樂曲描繪了姑蘇城早春時分清秀恬美的江南水鄉風光和蘇州園林的自然景象,樂曲時而歡快悠揚、空靈流暢,時而溫文典雅、甜美抒情,使人仿佛置身于樓臺亭閣、小橋流水、幽曲明凈、精巧秀麗的姑蘇園林之中,流連忘返,展示了一派人間天堂春意盎然的美景,表現了人們游覽姑蘇時的愉悅心情。聽來如同品味春雨后的西湖龍井,清馨甘美。演奏中借助江南特有的白墻黑瓦、青石小巷的舞臺布置,一下子將觀眾帶到了獨具江南特色的風情中,整個作品中,不斷變化的背景以及各種舞美效果的應用,讓表演者更快地融入到一種特有的江南水鄉的環境當中,更加容易進入自己的表演角色中,將內心的情感在舞臺上釋放,也將觀眾帶入到了一種溫潤、甜美的江南美景中,讓觀眾感受到江南的美好、生活的美好。在這首作品中,舞臺環境讓觀眾能深刻的感受到“境”的營造,使演奏者“情”的表達得到了有效升華。
3.“情”與“境”的高度融合
器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學會聯想和想象、學會觸景生情,注意“情”與“境”的高度融合,這樣演奏出的音樂才有靈氣,才能激發觀眾的審美情感。
(1)情感與動作的高度融合
在器樂演奏過程中,演奏者往往通過身體細微動作的配合來表達音樂中所蘊含的情感,而觀眾也會通過欣賞演奏者的肢體語言以及面部表情等受到影響和感染,對作品產生濃厚的情感。可見,在演奏過程中,音樂情感與肢體語言的高度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在平時的訓練過程中,要注重學生基本功的訓練,尤其是身體的放松,手臂的舒展,呼吸的融入,面部表情、眼神的配合等。通過長期的訓練,做到在演奏過程中各種細微動作運用的時候可以收放自如,將最優美的肢體動作展現給觀眾,同時滿足觀眾的聽覺與視覺需求。平時也要通過觀察和體驗多積累生活中的各種人生經歷,仔細體會蘊含在各種動作中的豐富情感,提高自己情感表達的能力。只有注重自身修養的提高,才能促進演奏中情感的收放自如,才能夠將動作和情感融為一體,做到身心合一,讓音樂意境得到了完美的詮釋。
(2)“虛”與“實”高度融合
“實”指的是演奏者的肢體動作、舞臺上的七彩燈光、獨特的舞美設計、款式各異的演出服裝等。“虛”指的是隱含于作品中的看不見、摸不著的人物形象、山川河流等自然風光、亭臺樓閣、小橋流水等建筑情懷。音樂是一種抽象的藝術文化形式,音樂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情感的表達、主題的刻畫都是隱含與產生在作品意境的創設之中。在音樂意境營造中,作品中的“實”與“虛”是相互融為一體的。因此,在演奏過程中要將作品的意境體現出來,演奏者應該根據舞臺上的“實景”引發出作品中隱含的“虛景”,有效激發觀眾的聯想與想象,從而擴大音樂作品的藝術魅力。借助實景的演奏,將藏匿于樂譜中的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無聲的語言,通過虛實相生的舞臺表現,帶給觀眾無限的遐想,使其體會到作品中的意境美,從而將情感投入到演奏中來,達到一種物我一體的境界。演奏者通過虛實相生,將作品中深遠的意境美呈現在觀眾面前,讓觀眾欣賞的不僅是一首首優美的旋律,更是一幅幅濃墨重彩、意境深遠的山水畫面。
綜上所述,在器樂教學過程中,“情”與“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輔相成,高度融合,不可或缺。教師不僅需要教會學生擁有高超的演奏技巧,還應該引導學生融入豐沛的情感,充分展現出音樂作品的意境之美,從而激發觀眾的審美情趣,產生情感共鳴。
[1]王歡,謝丹.情與景、意與境的完美統一——談舞蹈中的意境[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1,(10):101~105.
2016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轉型視角下地方高校音樂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湘教通〔2016〕400號NO.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