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奇
《水滸傳》自誕生以來在國內(nèi)外廣泛流傳,學(xué)界也對這部著作進行了諸多研究。關(guān)于作品主題、人物形象、作者其人等的討論可謂百家爭鳴,眾說紛紜。這部作品講的是北宋末年宋江等聚眾起義的故事,是我國第一部以農(nóng)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透過這部書,讀者不僅可以了解好漢們的起義故事,還能對故事發(fā)生的朝代北宋以及作者生活時代的社會民情有一定了解。在這篇論文里我將試著從人生理想的角度談?wù)勥@部著作。
梁山一百零八將,既包括原本就在少華山做沒本生意的陳達、朱武、楊春,也有正經(jīng)朝廷官吏戴宗、花榮,甚至包括將相名門之后關(guān)勝、楊志,此外社會上的三教九流從飛檐走壁的賊寇到鐘鳴鼎食的財主,從落第秀才到三清道士也名列其中。這些人聚到一起除了一個“義”字,也實則是因為他們懷有共通的人生理想。
“大口吃肉,大碗喝酒”
這一類人生理想的簡單含義即是口腹之欲的滿足。作品中大量筆墨用于展現(xiàn)好漢們的口腹之欲。凡好漢登場,那必然會出現(xiàn)“打幾斤好酒,切幾斤熟牛肉”等言語,若是兄弟聚首,那更是酒肉鋪陳大快朵頤。在軍事斗爭中立功而得的獎賞也是“十瓶酒,一口豬”之類。酒肉不僅能賞人,也能破敵,小說第四十三回中朱富朱貴商量營救李逵時用的計策是“今晚煮了三二十斤肉,將十?dāng)?shù)瓶酒,把肉大塊切了,卻將些蒙汗藥拌在里面。”不僅梁山好漢喜歡酒肉,官吏也喜歡。某種意義上這說明人們普遍地追求酒足飯飽的生活。
酒足飯飽的愿望也包含著對金錢財富的追求。梁中書準備了十萬貫金珠寶貝由楊志押送入京為岳父做壽禮。劉唐主動尋找晁蓋說要送這一套富貴與他,與吳用不謀而合。吳用遂以三寸不爛之舌勸誘阮氏三雄入伙。剛議定,公孫勝也不請自來,對晁蓋說“今有十萬貫金珠寶貝,專送于保正作進見之禮。”梁山好漢的第一樁買賣至此就已算做成了。劉唐沒交代出身姑且算他一個游民,晁蓋自有家私,吳用乃一介書生,三阮也算有家有業(yè),公孫勝是出家道士,除了劉唐可能衣食有虞之外,其他幾位真沒別的理由,他們要取生辰綱,不為別的,就為貪那“十萬貫金珠寶貝”。作品對智取生辰綱之后諸位好漢的行動描寫是“晁蓋正和吳用、公孫勝、劉唐在后花園葡萄樹下吃酒。此時三阮已得了錢財,自回石碣村去了”。弟兄們獲得這一大筆財富后,也無非是論秤分金銀、大吃大喝,而并沒有如其他的俠義之士“替天行道劫富濟貧”。他們的愿望實實在在就是安逸享樂。
這類理想的最高境界得數(shù)好漢們義聚梁山時的組織方式與生存狀態(tài)。梁山就如同一個分工合作井然有序的桃源社會。在梁山上,好漢們各安其位各司其職團結(jié)協(xié)作。軍事上“五虎將英雄猛烈,八驃騎悍勇當(dāng)先”;謀略上“施謀運計,吳加亮號智多星;后勤總務(wù)上既有“修葺房舍,李云善布碧瓦朱甍;屠宰豬羊,曹正慣習(xí)挑筋剔骨”又有“宋清安排筵宴,朱富釀造香醪”;醫(yī)療上有“皇甫端專攻醫(yī)獸,安道全惟務(wù)救人”;財務(wù)上則有“掌管錢糧,廉干李應(yīng)柴進”……
安居樂業(yè)可以說是好漢們的人生理想,也可以說是當(dāng)時普通民眾的一般人生追求。《水滸傳》把這種理想具體化了極端化了。現(xiàn)實世界的不允許使得安居樂業(yè)的愿望只能通過嘯聚山林的方式來實現(xiàn),不可謂不辛酸不諷刺。
“封妻蔭子,青史留名”
梁山生活足夠安逸自在,為何好漢們最后還接受了招安?這不得不說到他們的第二種人生理想。作為水滸好漢的總頭領(lǐng),“搏個出身”、“封妻蔭子”的人生理想在宋江身上體現(xiàn)得最為充分。宋江兩次被紋面發(fā)配,一次為怒殺閻婆惜,一次為潯陽樓頭題了“反詩”。不管宋江如何忠孝雙全,仗義疏財,這兩篇詩詞才算是徹底表白了他的人生理想。“自幼曾攻經(jīng)史,長成亦有權(quán)謀。恰如猛虎臥荒丘,潛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雙頰,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報冤仇,血染潯陽江口。”這首乘著酒興而作的《西江月》慷慨道出了一個志存高遠的懷才不遇者心中的苦悶不滿。那么他的志向究竟是什么呢?小說三十二回宋江對武松說“如得朝廷招安,你可攛掇魯智深、楊志投降了,日后但是去邊上,一刀一槍,博得個封妻蔭子,久后青史上也留得一個好名,也不枉了為人一世。”這一段話,說明了宋江是不贊成嘯聚山林之事的,好男兒應(yīng)該憑本事武功建一番功業(yè)名載史冊。再看這首著名的反詩:“心在山東身在吳,飄蓬江海謾?quán)涤酢K麜r若遂凌云志,敢笑黃巢不丈夫。”黃巢起義造反一度稱帝,宋江卻未將這種事業(yè)放在眼里。很簡單,盡管他流落江湖,卻是“心在山東身在吳”,他時時刻刻惦念為國建功立業(yè)的抱負,這要比起義造反名正言順得多,也是身后留下美名的好事。宋江不僅要功成還要名就,這就是他的人生理想。
從頭至尾,宋江就沒有把梁山事業(yè)看作人生的終極目標。相反,他幾乎是一直在等待一個合適的契機接受朝廷招安。不招安他的人生理想就不能算完成。梁山英雄排過座次后,重陽節(jié)安排賞菊宴會,宋江作《滿江紅》一詞,下半闕為“統(tǒng)豺虎,御邊幅,中心愿平虜,保民安國。日月常懸忠烈膽,風(fēng)塵障卻好邪目。望天王降詔早招安,心方足。”其渴盼招安的心情可見一斑。而眾兄弟們除了李逵較為直接和激烈地表達了抗議之外,余者即便開始有異議最后也都默許了宋江的安排。為了早日歸順朝廷,宋江甚至不惜冒著大風(fēng)險以看燈為名進京師打探情況自求招安。宋江帶著柴進、李逵進京到李師師處,希望尋求李師師的幫助,代為轉(zhuǎn)達招安的愿望。恰巧皇帝來會李師師,宋江竟然急切道:“今番錯過,后次難逢。俺三個何不就此告一道招安赦書,有何不好?”
宋江最終如愿以償接受了招安,但他的人生理想?yún)s依舊未能實現(xiàn)。歸順朝廷后,宋江帶著兄弟們征遼征方臘,得到了邊庭上一刀一槍博出身的機會,但戰(zhàn)勝之后卻得不到朝廷的認同反而連遭排擠,最后兄弟離散飲鴆而亡。宋江終其一生未能實現(xiàn)“封妻蔭子、青史留名”的人生理想。梁山好漢個個如此。
無論追求安居樂業(yè)還是功成名就,這兩種理想都是人之常情,算不上過分。但在《水滸傳》中,一百零八將只有在嘯聚山林的時候才享受到了安居樂業(yè)衣食無憂的生活。偏偏他們自身是渴望納入正常世界,被朝廷認可被人們稱頌的。接受招安本來企盼著建一番功業(yè)光耀門楣,豈料死的死傷的傷不死不傷的也在政治上受傾軋最終被害。由于處在一個不正常的社會,他們的理想只能以非正常的手段來實現(xiàn)。
梁山泊的悲劇結(jié)尾,不僅僅是好漢們個人命運的悲劇也是整個社會現(xiàn)實令人悲哀的地方。
參考文獻:
[1]施耐庵.《水滸傳》,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75
[2]曾大興.《北宋軍事人才的人生理想與悲劇命運——換個角度解讀<水滸傳>》,開放時代2001.4
[3]王處輝胡翼鵬.《從<水滸傳>看傳統(tǒng)中國下層民眾的社會理想》,南開學(xué)報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