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凱
英語課堂教學是培養跨文化意識的主要途徑,課堂板書具有將文化形象化的特點,英語教師應利用好板書,充分發揮其文化形象化的功能。
一、板書內容體現文化意蘊的意義
英語教材的編寫越來越重視文化因素,許多課文充滿著跨文化交際的信息,具有極其豐富的文化色彩,內容涉及藝術、教育、歷史、文學、音樂、政治、宗教以及日 常生活、社會習俗和價值觀等。這就要求英語教師要科學地利用教材,在充分挖掘教材文化內涵的同時,通過板書把這些文化內容形象地展現出來,讓學生直觀地感 知文化信息,以陶冶其文化情操。
以譯林出版社出版的《牛津高中英語》為例,本人在教學模塊九第三單元“The meaning of color”這一內容時,為了讓學生直觀地理解重點、難點——顏色在不同的文化中代表不同的價值,我設計了一張表格,并板書在黑板上,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 完成表格內容:
在這樣的板書內容中,學生能直觀地發現,表示顏色的詞語在不同的社會生活、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心目中有特定的含義,不同國家的人對顏色的意義有不同的理解。 某些表示顏色的詞還能引起學生特殊的聯想,激發學生特別的反應(孫亞帆,2001)。我抓住時機,補充了一些關于顏色的知識,引導學生聯想:顏色不僅僅是 自然色彩,而且還帶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能喻指人的品德、情緒及對事物的看法,如:Mr. White is a white(忠實可靠)man. Mr. Green is looking rather green(臉色不好)today. Tom was feeling blue(悶悶不樂)because he failed in the exam again. I was tickled pink(欣喜若狂)when I got the chance for further education.
板書是一門藝術,是對教學內容最直觀的反映。如果板書的內容中蘊含著一定的文化信息、文化內容,就如在學生面前呈現出一幅幅生動形象的文化景象,有利于學生對英語國家的文化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能力。
二、體現文化意蘊的板書內容
1.詞匯
詞匯是語言中最活潑、最具生命力,且最能體現時代和社會變化的一個要素,因而它不僅受到文化的制約,而且也能生動地反映出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內涵(汪玉玲,2004)。
在教授模塊三第一單元“Fog”這一課時,我借助板書,重點突出fog這個詞,并向學生講解故事發生的背景知識。
詞匯是文化的一部分,與地理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以fog為主題的這個故事就發生在英國。英國的氣候特點是雨量充沛、風大霧多,因而由fog構成的 英語詞匯在英國人的語言里出現較多。和fog有關的詞匯有fogbound(因霧而無法安全進行的),in a fog(在霧里;墜入云里霧中),have only a foggy idea(對某事的意義僅有一模糊的觀念)等。
2.習語
英語中的習語有些來自于成語典故,有些來自于神話傳說,有些來自于文化著作,這些習語在長期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因而學習英語絕對不能只按詞語的 字面意義去理解,必須充分理解其文化內涵(韓炳華,2003)。在教授模塊九第四單元“Biblical idioms in English”這一課時,我先把文中的習語板書在黑板上,然后讓學生閱讀全文,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準確理解習語的意義,領會其深刻的文化內涵。
當然,在教學中還要重視那些理性意義相同或相近但情感意義、比喻意義、聯想意義、搭配意義不同或差異較大的習語。
如在模塊六第三單元“Word power”中,有一些習語我們平時經常運用,而這些習語又與某一動物或事物的特性有關,為了讓學生很好地掌握并達到運用自如的目的,我把這些習語板書到黑板上,與學生們一起討論學習。
實踐表明,學生在學習了板書的習語后,能更好地掌握其文化意義,并順利地完成了書本上的鞏固練習。
3.背景知識
現行高中英語教材中的對話、課文以及練習非常注重英語文化 背景知識的滲透,教師在教學中應結合課文,適當介紹英美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民族、宗教等文化背景知識,突出課文背景知識中的文化內容,必要時, 還可以和中國文化進行對比,以便更加形象地向學生呈現有關文化信息、文化內涵。如教學模塊三第二單元課文“English and its history”時,教師要向學生介紹一些英國的歷史、地理等文化背景知識,再聯系中國的情s,進行形象而直觀的文化內容對比。
借助板書內容,教師向學生講解“英國以不列顛島Britain為主體,其中Scotland,England和Wales三個部分都位于Britain” 這一文化知識,這樣學生對于文章中多次出現其他民族的語言被帶到Britain,或其他民族侵占Britain從而導致英語語言的不斷變化這一內容就容易 理解了。
4.節日
Christmas一詞在教材中頻繁出現,在模塊九第四單元中,Christmas貫穿于整個單元。在教學“Welcome to the unit”這一部分時,我在黑板上板書了Christmas這一詞后,首先介紹其文化背景:西方人信仰上帝,以上帝的兒子Jesus Christ誕生作為新紀元的開始,所以就有“公元前”(bcfore Christ)和“公元”之說。西方人信奉Jesus Christ,視他為救世主,所以,每逢星期日要去教堂做禮拜,讀《圣經》,聽牧師講道,向上帝懺悔、祈禱(孫亞帆,2001)。然后,我又板書了 Christmas Eve(圣誕前夜),Christmas tree(圣誕樹),Christmas card(圣誕卡),Santa Claus(圣誕老人),Christmas carol(圣誕歌)等相關詞組。對于西方人來說,圣誕節的隆重相當于中國的“春節”。接著,我在黑板上板書Spring Festival,由于學生對于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較為了解,他們很快說出一些與春節有關的詞語,如,New Years Eve(除夕),red packets(紅包)等,最后形成了這樣的板書內容:
學生可以從板書內容中直觀地了解到兩個節日的不同,從而激發他們進一步了解與Christmas有關的西方文化的欲望,為更好地學好這一單元打下牢固的基礎。
三、板書的注意要點
眾所周知,板書是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輔助手段,但它也有信息量小、沒有聲像效果等缺點,因此,僅僅依靠單一的板書手段,有時無法有效地向學生傳遞信息, 從而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為了更形象生動地向學生展示傳統教學方法無法表達或難以表達的內容,我們可以借助計算機輔助教學,更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知識的 興趣,加深學生所學知識的印象,從而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劉巧平,2007)。
例如,在教學模塊九第三單元課文“National flags, colours and cultures”時,我借助多媒體呈現了課文中提到的國旗,并補充了學生熟悉的一些國家的國旗,讓學生直觀形象地了解不同國家的國旗,以及國旗中不同顏 色所代表的不同含義,從而幫助學生理解國旗、顏色及其深刻的文化內涵,大大提高了英語課堂教學效果。
又如,在教學模塊三第三單元的過程中,為了讓學生得到更多的有關Pompeii和Loulan的圖文信息,我讓學生上網查找有關資料。在對兩個城市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后,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就很容易理解接受了,教學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結束語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僅僅學好語言知識是絕對不夠的。英語教師在課堂上進行語言知識教學的同時,可以有意識地通過板書,提高學生對英語國家文 化知識的意識,增強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知識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知識的敏感性,真正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