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巖
摘 要:本文通過對日語學習者所使用的“隨聲附和語”的實際調查,從使用量和恰當性兩方面綜合分析,明確了日語學習中“隨聲附和語”的學習過程和影響因素。
關鍵詞:隨聲附和語;誤用;日語水平;母語影響
中圖分類號:H36;H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1-0103-01
一、關于日語的“隨聲附和語”
流暢的日語會話中,“隨聲附和語”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如大家所熟悉的“そうですか”“なるほど”等等。作為日語會話的一大特點及必不可少的要素,人們對它的關注由來已久。在日語會話中,聽話人頻繁的附和對方的話,順著對方的話應答,想要向對方傳遞自己在專注的聽并去理解,或是對對方的話感興趣等信息。這在日語會話進行中尤為重要。
日本人在和其它國家的人打電話時,因為對方不太習慣使用“隨聲附和語”而感到不安的情況并不少見。反過來,某個日語學習者,雖然會話能力并不高,但是能熟練自如的使用“隨聲附和語”,反而會給日本人留下日語水平高的印象。日語中的“隨聲附和語”對于交際的流暢進行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對日語學習者來說,“隨聲附和語”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學習項目,也非常有必要在日語教育中收到重視。
迄今為止關于“隨聲附和語”,進行這眾多研究。開始把它引入日語教育中的嘗試也不在少數。通過這些研究,對于日語為母語的人所使用的“隨聲附和語”的實際形態,已經有了明確的結果。但是,對于日語學習者所使用的“隨聲附和語”的調查還比較少,因此我們也就幾乎不了解日語學習者所使用的“隨聲附和語”的實際形態。 “隨聲附和語”是怎樣被日語學習者所掌握呢。學習者的日語水平高低以及他的母語,又和“隨聲附和語”的使用之間有什么關系呢。對于學習者來說,“隨聲附和語”使用的難易又分別在哪里呢。為了明確這些,就需要分別以初級、中級、高級學習者為對象來進行實際形態的調查。
二、調查方法
日本教育學會曾以漢語、韓語、英語為母語的20歲到40歲之間的14名女性、5名男性為對象,進行過電話采訪的實驗。采訪人為日本人,用指定的話題向這些調查對象進行采訪,并進行電話錄音。這些接受采訪的日語學習者的日語能力從初級到高級都有。我們從調查取得的數據,可以找出其中出現的“隨聲附和”的頻度和種類數,從數量上進行比較分析。還可以探討被采訪者所使用的“隨聲附和語”是否恰當,分析學習者的誤用。綜合所有被認為是不恰當的“隨聲附和語”,認為誤用的原因可以分為音聲,詞匯,時機,敘述,禮貌程度以及其它這六個范疇。
三、結果分析
(一)被采訪人的日語水平與“隨聲附和語”使用上的關系
在研究的初期,一般都會認為“日語水平越高,“隨聲附和語”的使用量也會增加,恰當性也就越高,也就越接近日語母語的會話者的水平。”但是根據這個調查結果,學習者的水平和“隨聲附和語”的掌握程度之間的關系,并沒有那么簡單。從數據上來看,幾乎沒有差別。不僅如此,從被采訪者所使用的“隨聲附和語”的類別來看,與其日語水平的高低也看不出傾向性。另一方面,從其中的一部分數據可以看出,被采訪人的日語水平不同,對特定的誤用傾向性有一定的影響。發音、音調、語調等不的音聲方面的問題,還有直接使用母語的隨聲附和、過度使用某幾個特定的詞以及使用了不適當的詞語等這些詞匯上的問題,在初級、中級學習者里比較多見,高級水平的學習者幾乎沒有出現。
(二)被采訪人的母語對于“隨聲附和語”使用的影響
Maynard(1987)的調查中指出,美國英語的語言性隨聲附和的頻度,是日語的三分之一。由此,人們容易認為,日語學習者是不是因為受到了自己母語的影響,從而在日語會話中使用的隨聲附和比較少。從被采訪人的母語對“隨聲附和語”的恰當性的影響方面來考察。其中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音聲和詞匯方面。因此,母語的音韻體系給與了被采訪人的隨聲附和的發音以直接影響。特別是日語的音韻體系還沒有完全掌握的初級學習者,會受到母語發音的強大影響。另外,在詞匯方面的誤用,有些能看出是來自于母語的隨聲附和的轉化。例如,漢語母語的初級學習者在對沒有見過面的采訪人的應答中,大多使用“うん”“うんうん”這樣的詞匯,這種應答在日語中雖然并不失禮,但是如果是和漢語中的“嗯”“嗯嗯”這種并沒有禮貌含義的詞匯混同使用的話,這種使用就可以說是母語導致的誤用。
(三)被采訪人共通的問題點
所有被采訪的學習者所使用的“隨聲附和語”的頻度都低于日語母語會話人。并且有長時間沉默不使用隨聲附和的學習者。在使用的恰當性方面存在的問題點比較多的,集中在對“はい”“ええ”“うん”等的“催促型”,以及“うそですか”“なるほど”等的“完結型”這兩種“隨聲附和語”的區別不明確上面。弄錯了這兩者,會使說話對方感到不快。
四、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日語學習者的“隨聲附和語”的使用調查,可以嘗試去理解學習者對這種語言形式的掌握實際形態。與發音、詞匯、表記、句型等不同,“隨聲附和語”除了一部分特定用法以外很少在課堂上教授給學生。學習者一般都是通過教師的零星滲透或者從和日本人的會話中自然學習掌握的。“隨聲附和語”是會話進行的“潤滑劑”,是一種并不關系到會話實質內容的語言行為。因此在日語教學中很難引起足夠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