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敏
摘要:在小學階段,數學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門基礎性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能力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關鍵。那么,在小學數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注意哪些方面的問題,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呢?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師;教學能力
在小學階段,最初教師都是經過層層篩選,專業培訓才確定,在剛進入教師行業的時候,教師的教學能力是能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但是由于時代的發展,并且由于一些教師在進入崗位以后就沒有樹立終生學習的理念,導致經過一段時間后,一些教師的教學能力不足,他們無法適應快速發展的教育改革,最終影響自身教學效果的提高。當今世界,各方面都快速的發展,如果教師不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這勢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也會影響教師的教學。所以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我總結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希望能對大家的教學有所幫助。
一、參與教學科研
在任職期間,教師應該積極參加教育部門舉行的各種培訓以及各種專業技能活動,以便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新課程改革后,國家對教育有了新的要求,如果教師還是用傳統的講授方法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這肯定不利于學生知識的學習。在當下的教育要求下,教師要改變自己的傳統教學思維,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轉變自己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把課堂還給學生,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和學生互動起來。并且,教師要不斷學習專業知識,增強自己的業務能力,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學效果。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教師要多和其他教師溝通,多學習別的教師的優秀之處,對學校組織的或者是教育部門組織的教學活動都應該積極地去參加,以便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對于學生學習數學這一學科來說,如果學生只是單純的掌握了課本上的知識,而沒有學會學習數學,他們只是為了完成學習任務,為了在考試的時候考個好成績,這樣對他們將來的學習肯定是很不利的,而且這樣的學習學生在用知識的時候往往不能靈活運用,這些現象存在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師的教學能力不足,因為一部分教師墨守成規,不思進取,沒有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所以在教學中如果教師的教學方法比較死板,那么學生在學習的時候興趣就不濃厚,學起來動力也不足,這樣的學習效果就不好了。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一定要注意提升自己的能力,進行專業知識培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覺學生潛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效果。
二、研究教材,以教材為出發點進行教學
教師的教學活動是以教材為中心展開,教材也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依據,所以教師要重視對教材的利用。對于學生來說,教材是他們獲取知識的途徑,通過教材,教師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讓教學活動能夠有效的展開。雖然新課改提出以后,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就被提出來,所以有部分教師為了采取有趣的教學活動,而忽視了基礎的教學模式。但是在小學階段,學生身心發展極不成熟,他們對學習更多的是想獲取家長和教師的鼓勵,外部動機占主要地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較弱,如果教師一味地采取有趣的教學方式,忽視學生的發展規律,就達不到相應的效果了。
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是以教材為標準,如果教師只追求有趣,創建了良好的教學氛圍,在課堂中學生都能快樂的學習,學生的學習變得輕松,但是學生卻沒有學到相應的知識,沒有掌握好課本上的知識,這就和新課程標準相悖了。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的時候,要把教學的有趣性和教材結合起來,以便讓學生在教學中能夠更快樂的學習小學數學。
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的出發點,因此熟悉教材,鉆研教材是教師的基本任務。小學階段的數學每一冊之間是有著相互聯系的,所以教師不僅要熟悉自己所教年級的教材,還要把其他年級的教材也熟悉研究一下,進而更好地展開教學工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制定恰當的教學計劃,根據課本中的知識確定教學方法,在研究把握教材的基礎上創新自身教學模式,繼而讓自己的教學工作有序地開展。
三、把握學生特點,關注學生思維方式
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他們具有不同于其他人的特征,這也就會讓他們每個人的思維方式,學習方式有所不同。當前我國的教學模式大多采用的是班級授課制,就是幾十個年紀差不多,學習能力差不多的學生組成一個班集體,在這個群體中學生必定有所差距,那他們在學習數學上就會有不同的表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他們進行不同的要求,也要根據他們的學習習慣采取合適的教學措施。
比如在一個班級中,有的學生思考速度迅速,他們能夠快速地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但是他們卻很容易出錯。而有的學生思考速度較慢,他們解決問題的準確率高,但是在相等的時間內他們解決問題的數量卻很少。另外,有的學生學習能力較強,教師在講解知識點的時候一遍他們就聽懂了,但是對于那部分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可能教師講了好幾遍學生都還沒聽懂。這幾種學生都是在一個班級中常見的,如果教師沒有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在教學中以自己的教學速度進行講課,不考慮學生的接受情況,那教學結果肯定不理想。
教師要多關注學生,根據他們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措施,比如對速度快,準確率低的學生,教師在平時教學中就要監督他們放慢速度,仔細思考,引導他們養成認真細心的學習習慣。對思考速度慢,做題數量少的學生,教師就要指導他們學會思考,教會他們剔除問題中不重要的信息,挑取問題中重要的信息,從而節約做題的時間,繼而讓他們的答題速度提起來。在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心理發展情況,這樣有助于教師發現學生有什么興趣,當知道了學生喜歡什么以后,那么教師在教學中就可以把學生喜歡的事物和教學內容結合起來,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讓他們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進而提高數學成績。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教研活動,以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另外,教師要多了解班上的學生,知道他們學習特點,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在教學中多和學生溝通,了解他們的思維模式,以便更好地展開教學。另外,教師要具有創新意識,要不斷去專研其它有關教學能力的研究,然后取其精華,把它們有機的融合到自己的教學中來,好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