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開月
摘要:課堂教學作為課程改革的主陣地和落腳點,要不斷追求效率。但在現實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效率不高或達不到預期效果是普遍存在的客觀事實。歷史課是一門綜合性、趣味性很強的科目。它具有很鮮明的“過去性”。如果傳授的方法不恰當,容易使學生產生枯燥乏味的感覺。
關鍵詞:高中歷史 學習興趣 激發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習的動力。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如何讓學生喜歡歷史課,提高高中歷史教學質量,值得我們反思。作為新課程改革的實踐者,在教學過程中我認識到:學習興趣是學生順利完成學習任務的心理前提。學生一旦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就能積極主動地去學,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那么如何調動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呢?
一、轉變高中生的認知,注重他們歷史素養的提升
當今世界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對于人才的定義,不只是智商方面的考察,情商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教育部一直提倡素質教育,希望學校教育能為社會輸送全方面發展的人才。在高中階段,歷史課堂是對高中生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課程和環節,通過歷史課堂的學習,不僅讓高中生學習到相關歷史常識,更能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和愛國情懷。在實踐教學中,應該怎樣才能真正做到關注高中生的素質培養,不讓這句口號流于形式呢。筆者認為,應該要樹立一個理念,即要讓高中生全面發展,要讓高中生主動發展。主動發展是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更高層面的要求。如果能做到讓高中生在歷史課堂獲得主動發展,讓高中生了解到社會的發展和自身發展的關聯性,意識到素質教育的重要性,這樣可以培養高中生個體內部課堂的學習興趣,從而使高中生能夠享受學習、快樂學習。
二、充分挖掘教學素材,合理的開發利用教材
由于我國教育設施的局限性,歷史教材是老師進行傳道授業的基本方式,它在教學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課改之后,對教材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根據這一教學環境實際情況,歷史教材也可以作為培養學生外部學習興趣的一個重要因素,以此來吸引、誘導高中生形成相應的課堂學習興趣。因此,歷史教材編寫者應樹立新的教材觀,在教材編寫過程中應全力做到教材內容符合高中生的發展要求,不讓教材內容流于形式化和程序化,而作為教育一線的高中歷史教師在使用教材時,應該以高中生為中心,在了解高中生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整合教材,化繁為簡,深入淺出,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知識點,真正做到活用教材教知識,而不是像過去一樣墨守成規地教教材。
三、改革課堂教學方式,還課堂于學生
教師在新課講授之前做好充足的備課,精心設計一堂課,改變過去以老師灌輸為主的教學理念,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發揮學生的能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和保持學生學習歷史興趣。教師依據教材,事先精心設計具有新情境、難易相結合,有層次的話題,引起學生積極參與的興趣,進行課前預習。歷史知識不應局限于簡單的語言傳授,更多的要結合圖文,音視頻資料給學生以直觀的認知,讓學生在歷史再現中增強認知,感悟現實,激發學習興趣。如:在講授《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一課時,課前我以《大國崛起》英國篇的視頻片段作為導入,激發學生探索英國如何崛起的興趣。在講授過程中進行問題設計,如讓學生分組討論,選派代表扮演國王、議會議長、首相,演示英國君主立憲制的運行過程,在調動學生主動學的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四、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性學習
組織各種形式的課外活動,如搜集信息、現場考察、專題研究、討論辯論、參觀訪問等。活動中,注重學生參與的目的性、實效性,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探索時間和體驗的機會。對社會生活中的科學現象,注重在教學中尋找新的視角和切入點,使學生形成新的熟悉,啟迪科學思維,揭示科學現象的本質,使學生感受科學的真實性,感受科學與社會、日常生活的關系。歷史教師正可以利用這些分歧,采用討論法進行教學,以開拓學生的思路,激發他們的學習愛好。例如,講到《第一次國共合作》一目時,教師針對學生提出的蘇聯為什么派出人員,提供資金和槍械幫助中國國民黨這些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學生們根據通過各種途徑把握的知識,自己得出了十幾個結論:國民黨由于執行了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義,蘇聯才本著國際主義的精神,大力支持國民黨領導的中國革命;蘇聯愿與國民黨聯合,是由于中國共產黨當時力量還太弱小,且國共合作的局面已經形成,支持國民黨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支持中國共產黨,而當共產黨力量強大以后,還可以從國民黨內部來把握政權,實現中國向社會主義的過渡;蘇聯從自身的利益出發,為沖破帝國主義的包圍,壯大自己的陣營才支持、聯合國民黨共同反帝等等。所有這些觀點,都是教科書上所沒有的,而是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通過自學總結得出的。這就使學生們在爭論的過程中把握了更多的知識,開拓了思路,提高了學習愛好。采用這種教學法的要害是看教師如何正確的啟發和引導,來激發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使他們踴躍地參加到討論、答辯中來,使全體學生都能從中獲得教益。我開展的課外活動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結合重大節日、紀念日,開展知識競賽、演講、報告會、圖片展等豐富多彩的紀念活動;組織學生參觀歷史遺址;組織學生觀看歷史影片,學唱革命歌曲;指導學生搜集地方史料,在教學中恰當運用,既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豐富了歷史教學內容;結合教材有關人物和歷史事件,指導學生進行討論,闡述自己的觀點,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綜上所述,對于高中生歷史課堂學習興趣的培養,是廣大高中歷史教師面臨的一個普遍問題,也是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實現興趣課堂教學,根本上講就是使“以教促學”變為“以學促教”,通過“任務-活動-評價”的方式來促進課堂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賀啟章.再談激發學生學習歷史興趣問題[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 2003(07).
2、馬金紅.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J].科教文匯(中旬刊),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