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朝英
摘要:作為一名農村的小學數學教師,更應該讓自己的教育教學與農村孩子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將學生的生活實踐與數學學習結合起來,讓學生熟知的生活現象進入他們的數學課堂,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數學的作用,從而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的世界,主動地從自己的生活中汲取數學知識。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教學 生活化
小學數學教學的生活化是一種傾向于生活的動態過程,要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改變和整合教學內容;要聯系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設計數學實踐活動;要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心理,積極實施小學數學生活化的教學策略。雖然農村小學生活資源充足,但是缺乏開發意識,教師的教學理念轉變得還不夠。因此,針對農村小學的實際情況,就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生活化做出如下思考。
一、 課前預習,捕捉生活現象,搜集學習素材
小學數學知識大多數是從實際事物中抽象出來的,并為解決實際問題服務的。教學前有目的、有意識地結合教學內容,帶領學生回歸生活,給學生安排一些簡單的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了解生活實際,搜集積累素材,能激發學生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目的性。比如在教學應用題(數量關系)時,我讓學生課前去調查了解附近一家商店學習用品的售價情況。課堂上,根據學生提供的數據編出“買一枝鋼筆要3元,買5枝鋼筆要用多少元?”學生都顯得異常興奮,很快算出:3×5=15(元)并得出數量關系:單價×數量=總價。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裝很快編出另外兩道除法應用題,并得出:總價÷單價=數量,總價÷數量=單價。在練習中,學生正確率達100%,為什么會取得這么好的效果呢?因為教師將學生的視線引向熟悉的生活,喚起他們的親身體驗,改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原來就在自己的身邊。這樣縮短了“書本世界”與學生“生活世界”之間的距離。
二、 課堂探究,聯系生活實際,獲取新知
數學教學中的有些概念、規律性東西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學生學起來比較困難。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利用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例創設生動活潑、情趣盎然的學習情境,使學生思維變得活躍。感受生活,營造氛圍。生活中的數學無處不在,只有抓住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的連接點,課堂才會有微型機和活力。教師要精心營造生活情境,架設數學與生活的橋梁,引發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內心情感。可以用有趣、生動、直觀的現代教學手段創設與教學內容相吻合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生活經驗;可以用猜謎語、畫圖、角色表演等形式融教學內容于活動情境之中,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啟動思維;可以用結合生活實際的乘法語言啟發設問,創設問題情境,設置懸念,激發學生探究的求知欲。關注生活,主動探究。從學生已有的生活背景出發,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動機上,培養學生對現實生活中規律的關注和發現的興趣,學會思考問題,提高觀察、分析、概括能力。如在教學“加減法簡便計算”時,為了幫助學生突破“多減要加”這一難點,我舉了這樣一個實例:星期天,媽媽帶了215元錢去超市,買了一臺錄音機,用去198元,媽媽應付營業員幾張100元?營業員應找回媽媽多少元?這時媽媽還剩多少元?學生兩人一組進行練習、感悟。并列出了幾種版式:(1)215 – 198(2)15 + 2 (3)215 – 200 + 2 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嘗試感悟,不但發現第(2)(3)種算法簡便,而且明白了“多減要加”的道理。學生通過開放的教學過程,在感悟生活中思考、創新,使創新思維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結合生活,重組“生活習題”。在應用題教學時,我們引導學生了解、觀察周圍的生活實際,進行整理后,形成數學問題——自編習題。有的學生根據教室安裝的圓柱形排水管的高度和高度底面周長,求制作一根水管需要的材料的面積;有的學生把父母的工資按一定的比例,分配用作買菜、雜用、儲蓄各需的錢數等。通過改編和自編習題,使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應用數學知識可以解決身邊的問題,這樣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得到較好的培養。聯系生活,及時評價。從學生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開始,積極創設活動的、可操作的教學內容,促使學生以積極心態投入學習,及時給予合理評價,評價要關注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習過程;要關注學習水平,更要關注情感態度;要關注個別學生,更要關注全體學生。形式上采用學生自我評價、同學互相評價、教師集中點評等。
三、 課后實踐,返回生活,運用數學
數學教學生活化不僅要研究課堂,更重要的是拓展到課外,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用數學知識和思維方式去看待、分析、解決問題,從而培養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情感,自覺地把所學知識用于實際生活。一方面要結合教學內容布置課外實踐作業,如測量、統計、模擬購物等;另一方面可以開設數學實踐活動課通過專題性、針對性的數學實踐活動提高應用意識,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和價值,把生活實踐當作學生數學素養的水平。在教學:“丈量土地”后,根據農村土地資源充足的特點,我設計實踐活動:讓學生去田間進行實際測量,學生在實踐中發現,現實的土地不是規則的圖形,必須化整為零,分解組合。學生用不同的辦法求出了不規則土地的面積,在測量、分析、解答中增強了實用意識。
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和人類文化進步的表現。現代數學已滲透到科學技術、經濟生活及現實世界中與人類生存息息相關的各個領域,并在這些領域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我們身邊的事情司空見慣的生活都是課程資源,我們教師要帶頭做有心人,并引導學生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去發現課程資源,充分有效地將教材的知識激活。真正體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的新理念。
總之,農村小學數學的教學應體現農村生活的特色,抓住農村孩子的生活細節,真正體現農村學生的需要,我們教給他們生活中的數學,才是孩子們自己的數學,也才是孩子們需要的數學。小學數學源于孩子們的生活,又必須回歸于他們的生活,這樣的數學才富有活力。我們每一個農村小學的數學教師在傳授數學知識和訓練數學能力的過程時,應該根據農村的實際,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內容;在參與關心學生生活過程中,著眼孩子們的未來出發,教師應多設計和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為自己生活服務,真正調動全體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動性,促進他們的創新能力的提高,為他們的將來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