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斌
【摘要】在新課程背景下,迅速推進語文作業設計的科學化,應當成為語文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因為它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無論對于學生將學到的語文知識順利內化入個人的知識結構,順利生成和發展語文應用能力,還是對于語文教學徹底擺脫應試教育窠臼,正確踐行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煥發出素質教育的燦爛光芒,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文章介個自身教學中實踐就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誤區及策略進行了簡要的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 作業設計 誤區 策略
作業是鞏固學生所學知識、形成技能、發展能力的重要載體。優化作業設計已經得到很多教師的認可,并且總結了可行的經驗。然而,從目前諸多教師布置的語文作業來看,并沒有優化的意識,存在問題比比皆是,多數教師步入了作業布置的誤區,筆者盤點如下。
一是重數量,輕質量。有的教師深怕學生課后沒有事做,就以作業量來限制學生,于是作業量大得驚人:有的作業是已經做過多遍,學生早已掌握的;有的作業是學生幾乎沒法完成的。這樣的作業,導致了學生做得苦,教師改得苦,家長陪得苦。
二是重識記,輕應用。有的教師信奉“口讀十遍,不如手寫一遍”、“好記憶不如爛筆頭”的信條,把作業的立足點放在抄寫上。這個抄十遍,那個抄二十遍,甚至連造句、概括段意這些能力性的內容也在其中,把學語文變成背語文、抄語文。這樣的作業,導致了學生會背書,不會應用。
三是重形式,輕內容。有的教師布置作業時能注意形式多樣,從拼音到字詞,由字詞到句段,一條條,一項項,訓練可謂全方位、多角度,但是為了減輕學生的負擔,節省作業時間,降低了作業的要求。這樣的作業,導致了學生根本不需要思索,答案便唾手可得,喪失了思考能力。
四是重書面,輕實踐。有的教師片面的認為只有動筆的才算是真正實的作業,動眼的、動口的、動手的作業檢查起來比較麻煩,稱為虛的作業,因此,布置作業時常常就避虛就實,即使偶有布置幾條諸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兩遍、觀察某某植物的生長過程一類的題目也從不檢查,放任自流。
如此作業,一方面影響了學生良好的語文習慣養成,另一方面削弱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針對此現象,筆者認為作業應換個“作”法,做到:“作”到“實”;“作”好“用”;“作”得“活”;“作”有“度”
一、作業的內容要體現“實”
落實在三個層面:一是依標靠本。一份作業的設計要緊扣所教所學,把各個知識點融會貫通于其中,絕大部分學生只要“跳一跳”、“聯一聯”都能迎刃而解。切忌把作業要求拔得過高,導致曲高和寡和如實照搬教學內容,導致一馬平川兩種傾向。二是分層要求。布置作業最怕的就是一刀切,根據不一樣的教學層次的作業,要求要有區別。比如,預習作業,可以這樣布置:讀通課文;查字典理解字詞;讀課文想想每段講了什么。鞏固性作業,可以這樣布置:讀透課文;體會句與句、段與段、上文與下文之間的聯系。深化性作業,可以這樣布置:舉一反三,讓學生續寫或讓學生仿寫好句、好段等;挖掘課文中的語言環境,讓學生自由操縱語言進行說寫。三是兼顧兩頭。每個班級學生的智力水平不可能處于同一步調,教師設計作業時,除了面向大部分學生外,還要顧及少數特殊學生,優等生額外再補充一些難度較大的附加題,智力稍下的學生在完成基礎題的前提下適當選擇一些力所能及的綜合題。這樣才能把教師精心設計的作業落在實處。
二、作業的設計要重視“用”
在作業設計前要吃透教學目標,弄清哪些內容需要識記,哪些內容需要了解,哪些內容需要應用,做到胸中有數;在作業設計時要合理地分布權重,橫要擺正“用”與“記”的關系,豎要把“用”貫穿于字、詞、句、段的每一個訓練環節中。
一是要有啟發性。要適時組織調動學生的原有認知結構。所謂原認識,就是已經掌握的知識結構,它是原有知識和智能中最活躍、最敏感的部分。根據這一原理,可以利用學生的原認知,不斷激發、啟發原認知,用原認知接納新知識,在這個過程中讓新知識和知識相互碰撞,激發內涵,讓新知識同化舊知識,完善原有認知結構,豐厚認知結構。因此,我們在進行作業設計中,要充分考慮這個因素,注重作業內容的梯度性、啟發性、和思考性,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二是要有綜合性。作業的布置要考慮綜合,我們可以進行這樣的變臉:比如,變單一的書面作業為書面作業與實踐作業相結合;變單純課外作業為書面作業與口頭作業并舉;變單純課外作業為課內、課外作業并行。有了綜合作業的大量訓練,學生解決各種問題的能力才有機會得到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才有望得以全面提高。三是要有趣味性。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精力,它的集中是有一定的時間限制的,如果超過這一限度,人的注意力就容易分散,工作起來,效率自然低下。小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更短,如果大量的單一形式重復作業很容易導致學生產生厭倦心理,降低了作業效果。由此告訴我們,在設計作業時,要考慮作業的趣味性,以趣消除學生的厭倦心理,從而調動學生做作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三、作業的方式要突出“活”
活的作業,可以變書面作業為口頭作業,如,復述課文、朗誦課文,有計劃閱讀課外讀物;也可以變動筆為動眼,如,學了《燕子》一課讓學生學習作者觀察方法,回去觀察一種動物;還可以變靜止為活動,學習《我愛故鄉的楊梅》一文,讓學生依照作者介紹楊梅果的方法,為校園里的一種花木制作一面言簡意賅的“展示牌”等。
四、作業的數量要講究“度”
度的把握可以從兩個層面來考慮:一不求全。一篇課文要幾課時來完成,每一課時都有一個教學重點,根據教學重點把字詞句段的訓練化解到幾次作業中,一次落實一項訓練,這樣教有重點,作也有重點,從宏觀便可以控制作業的量。二要有精品意識。設計作業要追求精品,意圖要明確,每題對應一個教學目標,每一項對準一個訓練重點,這樣才能真正從微觀上控制作業的量。同時有效避免出題的盲目性、隨意性。因此,對作業量的理解要定位在絕大部分學生在規定的時間里都能完成,并且能達到鞏固知識,發展能力這個“度”上。
總之,理清作業布置的誤區,目的是為了找尋破解的策略。以上提供的四個策略,為我們作業設計指引了一個明確的方向。優化作業設計理應成為每一個教師的責任和擔當。它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需要,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需要,是培養學生良好作業習慣的需要,是內化學生核心素養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