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
大圩古鎮始建于公元200年,是廣西古代“四大圩鎮”之一,也是桂林范圍內重要的景點和文化街區。是民國以來桂林人生活方式的縮影。對桂北地區古村落保護以及人文景觀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引言
大圩是桂林重要的旅游景點,也是在桂林市范圍內古代街區系統保存完好的古村落之一。內部的工坊、石橋、清真寺、商鋪都一應俱全。清光緒三十一年《臨桂縣志》稱“水陸碼頭”,抗日時期有“小桂林”之稱,趕圩人數高達1萬余人,泊船多達二、三百艘,地方商業文化積淀深厚,特色鮮明。所以,大圩古鎮作為桂林市內重要的資源其人文景觀的保護不管是對于地區經濟的發展還是旅游業質量的提升都有著十分明顯的幫助。
一、大圩古鎮人文景觀的現狀
(一)大圩古鎮的地理及歷史狀況
圩[xu]是中國湘、贛、閩、粵地區集市的統稱。大圩古鎮(圖一)在漓江東岸,父子巖的東南方向,磨盤山北,距桂林大概23公里水程。史載,古鎮初建于北宋初年,在明清時期獲得發展,在民國時期達到鼎盛。所以,古鎮內部存留的建筑大多為清朝末年以及民國時期的建筑。整個古鎮發源至今已有千余年的歷史。大圩以其規模之大,成為廣西四大圩鎮(賓陽的蘆圩、蒼梧的戎圩、貴縣的橋圩)之最。
在歷史上,大圩古鎮曾名長安鎮,在漢代時期就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聚居點,北宋時由于里坊制的取消和街市制的設立,大圩已經成為了繁華的集鎮,成為廣西四大古鎮之一。古鎮文化底蘊深厚,始建于公元200年,內部格局依然保存完整。街道地鋪為厚重青石板,石板路兩旁為民國時期遺留下來的建筑,現大多已經成為民居和商鋪。
(二)人文景觀的概念
人文景觀在學術界的定義有很多,通常是指歷史形成的,與人的社會性活動有關的景觀構成的風景畫面,它包括建筑、道路、摩崖石刻、神話傳說以及名人典故等。人文景觀是歷史,社會和藝術的產物,帶有其形成時期的歷史環境、藝術思想和審美標準的烙印,具體包括名勝古跡、文物與藝術、民間習俗和其他觀光活動。人文景觀具有一定的歷史性和文化性,是一定的物質和精神等表現形式的旅游吸引物。
總而言之,人文景觀具需有一定的旅游吸引力,并擁有很長時期的積累且賦予相當的文化內涵。
(三)大圩古鎮中的人文景觀的現狀
在目前來看,大圩古鎮的風貌保存的較為完好,不論是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還是古鎮內的名人故居,重點的特色建筑包括建筑物和街道鋪裝的肌理,材質大致保持大圩多年以來的傳承和地方性的特色。建筑還是主要以清朝末期以及民國時期的徽派建筑群為主。在街道中還摻雜著一些域外風格的建筑,比如清真寺以及建筑上的窗花裝飾。從整個街道的整體布局和建筑樣式上不難想象出這條街道當年的繁華。而其中一兩戶當年的大戶人家也被改造成了大圩當地的歷史博物館,從內部的家具陳設和展示的照片,人們也能聯想到大圩居民那時的生活方式和風土人情。從資源保護的層面上來說,大圩已經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自身的價值。
二、大圩古鎮人文景觀的保護策略
(一)保護為主,縱向開發
雖然古鎮在建筑層面上的保護比較完善,內部的建筑完整度和時代風格都保存的相對較好,就連道路的鋪裝都能保留清末時期的青石板磚。但是整體的文化氛圍和歷史的厚重感卻無從體現,原因之一就是雖然強調了對古鎮整體格局的保護,卻對細節的開發太過于欠缺。在整個古鎮中,幾乎沒有具有代表性的景觀小品作為忖托,使整個區域的旅游景觀品質顯得太過于枯燥和單調,無法長時間的去吸引游客更難以讓游客有再次來游覽的沖動。而對于古鎮內部的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只能用“缺少新意,雜亂無章”來形容,不論是休息用的桌椅板凳還是路燈,垃圾箱等一些公共設施,在設計上都顯得太過于隨意,甚至有些都因為缺少維護而喪失了基本的使用功能。
所以,應該更加深入的去發掘古鎮內部的資源,并將其元素抽象出來應用到景區建設的各個角落。使整個景區既顯得原汁原味而又不枯燥乏味,既能感受到歷史的厚重感又能體會到一個景區應有的品質和精致。
(二)環境優先,發揚民俗
大圩古鎮還有一個更為嚴峻的問題就是環境的治理。在景區內部,環境的污染隨處可見。由于基礎設施的不完善,游客所帶來的垃圾無法有效快速的進行消化,導致整個街道上的塑料袋和礦泉水瓶隨處可見。在漓江東岸的河道上垃圾和動物的糞便遍布,原本美麗的草坪卻難以讓游客安心休息。
再者,應該充分發揚當地的傳統民俗,不論是特色美食還是在特殊節日時所舉辦的各種民俗活動,都應該以更加積極和文明的面貌展現在游客的面前,以便游客能夠更好的參與其中,通過這樣的方式加深人們對大圩古鎮的印象。
三、結語
大圩古鎮作為桂林市重要的古鎮,其地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保護和開發好大圩的人文景觀是建設大圩古鎮的重要措施和途徑。但是目前來看,景區內部的諸多問題是管理方長期缺乏重視和投入的結果,而且其中的一些弊端已經積攢了很長的一段時間,使景區的開發與發展已經嚴重的滯后。所以,要使大圩古鎮的建設上一個新的臺階,還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以尋求更好更有效的治理方法和開發渠道,這也必將是一個較為漫長且艱辛的過程。
(作者單位:桂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