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元華 吳修潔 羅建平 沈紅
摘要 文章以川南地區應用化工技術專業為例,簡述了當前高職院校實施分類教學的必要性,提出“總體把控,分類實施”的人才培養思路和實施途徑,通過實施,收到良好成效。
關鍵詞 招生制度改革 高職高專 分類教學 研究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6.027
國務院2014年8月頒布了《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要求“加快推進高職院校分類考試,高職院校考試招生與普通高校相對分開,實行‘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評價方式”。順應招生制度改革,針對不同生源類別,解決不同“教學模式、管理模式、管理途徑”、“人才培養方案”、“質量考核評價體系”等系列問題,形成一套運行順暢,切實有效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整體方案的高職分類教學研究勢在必行。以川南地區宜賓職業技術學院、四川省化工職業技術學院為例開展研究。
1高職應用化工技術專業實施分類教學的必要性
高職院校之所以有必要采用分類培養多樣成才的人才培養模式,主要因為:(1)是行業企業對高職人才培養的要求,分類培養可增強專業核心競爭力;(2)是銜接多元化錄取招生模式的需求;(3)是滿足學生多樣成才的現實舉措,是學生職業發展的需要;(4)是促進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整體提升的重要途徑。
2高職應用化工技術專業分類教學的實施途徑
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開展“總體把控,分類實施”教學活動。
2.1科學目標定位,分類制訂人才培養方案
2.1.1根據學生個體差異進行科學分類定位
將宜賓職業技術學院、四川化工職業技術學院2015、2016級應用化工專業的學生共計412名按普高、中職、單招、五年制轉入等生源進行分類摸底,對其生源組成、知識基礎、人文基礎等情況進行摸底調查和數據分析;開展化工行業崗位需求、典型工作任務調查與分析,在充分考慮生源情況的多元性、學生個體的差異性的基礎上,分類制訂應用化工專業人才培養規格、人才培養目標,見圖1。
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初步定位于部分普高、中職學生強理論“專升本”或畢業后參加公務員、事業單位招考或成為企業業務骨干,單招、五年制生源多數愿望強技能,走應用型發展道路。將學生根據基礎知識結合畢業愿望分為通用崗位方向班、高端技能崗位方向班。
2.1.2制訂分類人才培養方案
根據分類培養規格與目標,將應用化工專業人才培養定位于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基礎上,確立“基礎+-N升”型的高職教育分類人才培養模式,科學合理設置各“提升”類型的培養目標及評價標準,分類制訂人才培養方案,途徑見圖2。
2.2分類構建人才培養“基于崗位典型工作任務”的課程教學體系
以“任務驅動”、“問題導向”為手段,圍繞應用化工職業崗位(群),對接融入企業職業標準和技能大賽,分類構建“實用為主,夠用為度”基于典型工作任務的課程體系,構建思路見圖3。圖3課程體系構建思路
以典型化工生產過程為主線,構建“平臺+模塊”的課程結構體系,提供分類教學可選擇的課程學習平臺,形成專業群平臺、崗位群平臺、工作崗位方向模塊、專業選修課程或分類培養銜接模塊選修課程群和通識選修課體系等,并根據分類培養目標進行有效設置和實施,基本框架圖如表1。
2.3分類構建人才培養教學模式,實現“三業互融、四雙融合”課程教學體系環境
2.3.1改革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保障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依托行業協會、宜賓天原集團等行業企業,按照各分類教學人才培養方案要求,以典型化工生產過程為主線,實施“基礎+提升”分類實施人才培養的模式,主要措施:(1)普高生源側重強化專業動手能力;中職生源強化文化基礎,技能進一步深化;單招、五年制生源增強動手能力帶動專業理論知識理解。(2)普高、中職學生可較多參與“工學交替”、各級技能賽事,單招生、五年制轉入生源采取“1+2”現代學徒制、頂崗實習等。
為保證質量,開展校企深度合作,實現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融合,專業教學內容與企業生產融合,學生學業與企業事業融合,構建了“三業互融”模式。構建了教學環節雙融合,教師結構雙融合,學生角色雙融合,學生證書雙融合的“四雙融合”的專業人才培養方式,保障分類教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如圖4。
2.3.2教學信息化改革,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遵循人才培養規律,采取建立遠程視頻教學系統,將企業生產現場融入課堂教學;利用虛擬仿真化工操作系統,可實現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技術技能及職業素質的逐步提高。
2.4分類人才培養課程教學有效實施的保障措施
2.4.1建立并完善配套的分類人才培養管理制度
針對分類教學的實際,建立好相應的配套管理制度。一是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學生“工學結合”、“校外實習”、“頂崗實習”、“現代學徒制”等學生實踐教學管理制度;二是建立提升專業技能的校內外基地建設制度;三是建立學生選課、退課等制度;四是建立學生行為管理制度,滿足其個性化需求創造便利的管理條件;五是制訂教師隊伍建設管理制度。
2.4.2完善分類教學的各類保障條件
分類培養為的是實現因材施教,一是要開展校企深度融合,構建一支“校、企、行雙向兼職”雙師結構教學團隊,提升教師的專業技能水平;二是要構建符合開放性、生產性和職業性要求的校內外實訓基地,實現學生在真實環境下,真學真做練就真本領;三是學校也應為不同類型學生的發展提供相應的學習條件,如化工,化工仿真實訓實習條件;四是建立校內校外共享機制,并建立開放運行制度,為分類培養課程體系的實施以及學生的分類培養提供有力的保障。
2.4.3搞好分類教學的激勵機制
激勵機制是推動分類教學的助劑。一是要目標激勵,學生通過入學教育做好職業規劃,明確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根據自己的特長、發展需求選擇分類培養目標;二是榜樣激勵,對達到各類提升型標準的學生同時還要做好獎勵,并充分發揮其榜樣作用;三是考評激勵,理實一體化課程采取形成性成績占30%、理論成績占30%、實訓成績占40%,綜合計算,保證了考評的科學性;四是榮譽激勵,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多樣的教學比賽、實施教學觀摩、技能大賽、評選先進個人等,對學生起到鼓舞作用。
2.5健全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制度,保障分類教學人才培養質量
為保障分類教學人才培養質量,專業健全了質量監控機制及評價制度,制訂了本專業教學質量管理制度、建立了專業教學質量標準、專業教學督導。專業緊密圍繞產業鏈生產過程的特點,遵循企業工作崗位人才培養規格,引入行業崗位職業標準,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導,基于企業真實工作任務,極大提升了專業學生的培養質量。
2.5.1改革學生評價方式
將學生的評價方式調整為:(1)重發展分層次的評價。對不同類別學生的課堂表現、學習態度、階段考核、實驗操作等教師采用不同的評價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潛能。(2)重過程分階段的評價。根據學生類別層次的不同把握相應的評定標準,以確保學生在不同層次上的進步并能及時受到鼓勵,其中過程評價占期末總評成績的50%;階段性評價占學期成績的20%:考核性評價,占學期成績的30%。
2.5.2改革教師評價體系
將教師教學考核調整為:(1)學生對教師教學的滿意度;(2)學生在教學期間的知識、技能收獲情況;(3)教學工作量統計;(4)調整任課績效系數,可將教師任通用崗位班系數1節為1.1,高技崗位班的系數為1,營運班的系數為1.05;(5)適度調整教師業績考評辦法、完善激勵機制。
3結論
應用化工專業分類人才培養需分類調整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大綱、課程大綱、實踐教學等,需要構建相應的一整套分類教學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實踐教學模式,需配套專門的教學管理機制和管理制度,考慮學院工作實際,分類班級、層次不宜過細過多。
分類教學人才培養遵循因材施材的原則,應實行“平臺+模塊”、“基礎+提升”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大二或大三階段即專業平臺教育階段分流學生,應讓每個學生了解個性發展空間及專業發展方向,因此應加強引導,防止學生盲目“順大流”、“跟風”等現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