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鳳
摘要 伴隨著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大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日益受到關注和重視。近年來,有學者提出了“對分課堂教學理念,倡導加強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本文Ak"對分課堂”視角出發,結合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思政課的學科性質,嘗試構建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新模式,以期推動高校思政課育人質量發展進步。
關鍵詞 對分課堂 高校 思政課 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6.039
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進行轉變。這種轉變既讓高校人才培養數量有了大規模的突破增長,也造成了高校課堂教學質量下滑趨勢的出現。尤其是網絡信息化時代的快速到來及新媒體的廣泛應用,傳統課堂教學的弊端被進一步放大和凸顯出來。大學生能夠通過互聯網、手機等媒介自由快捷地獲取大量的資料信息,不再是依賴教師進行課堂知識“灌輸”的被動接受對象。高校課堂教學過程中,大學生往往難以對教師的課程講授保持長時間的專注學習,忙于玩弄手機、電腦的“低頭族”增多,“平時學習過程消極應對,只要考試及格就行”的功利化學習心理滋長蔓延。久而久之,大學生聽課效率下降,教師課堂教學效果欠佳。
1“對分課堂”教學理念的提出及優勢
1.1提出過程
在高校課堂教育教學大學生學習積極性不夠高、授課效果不夠理想的現實背景下,復旦大學心理學系張學新教授,于2014年春提出了“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對分課堂把教學分為清晰分離的三個過程,分別為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flation)和討論(discussion),即強調隔堂討論。
1.2優勢分析
一方面,與傳統課堂教學相比較,對分課堂要求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注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強調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教師主動將課堂時間讓出來,交給學生利用掌控。將課堂時間一分為二:教師講授占一半,另一半分配給學生討論。同時,將學生討論和教師講授的時間錯開,為學生有效開展自主學習并進行個性化吸收提供便利。
另一方面,充分保留吸收傳統課堂教學的長處。充分發揮教師講授的作用,幫助學生快速便捷地獲得理論知識精髓,如基本框架、重點難點等。在此基礎上,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主動進行探究思考。高度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強調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態度、合作學習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幫助學生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
2構建高校思政課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重要性
高校思政課具有政治性強、思想性強、理論性強、應用性強等特點,高校思政課課堂教學與其他課程教學相比,更需要大學生進行主動學習和自覺踐行。長期以來,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一味強調對大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灌輸,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方法落后。教師滿課堂講授教材知識內容,大學生被動參與接受,既較大程度地壓抑了大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不利于大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和探索進取精神的培養。
近年來,有專家學者提出,要使高校思政課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愛、自覺踐行、終身受益的優秀學科,關鍵不在教師怎么去教,而是怎么樣有效地指導大學生去學。2016年12月,教育部長陳寶生在浙江大學調研時更是強調指出,提高思政課的質量和水平要緊緊抓住教師環節,要打好高校思政課質量與水平的攻堅戰。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真正發揮教師和大學生雙方的主觀能動性,最終實現教與學的有效“互動”。
如前所述,對分課堂作為一種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涵蓋了教師講授(P)、學生自學內化(A)、課堂討論(D)三個基本環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采用對分課堂模式進行教學,不僅能夠減輕教師整堂課進行機械性講授的身心負擔,還能夠幫助大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進行自主學習,自覺探究挖掘思想政治理論知識要點。進一步增加并保障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交流,保障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
從教師角度來說,首先,整個高校思政課課堂教學過程中,思政教師扮演的角色是“有限教授者”。思政課教師課堂教學的任務是對基本原理、概念進行分析講解,為大學生學習提供基本思路和框架,并通過適當提問引導大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其次,當好“評委”,對大學生學習成果、作業完成情況等,給予恰當的評價并及時反饋,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的內化吸收。最后,在大學生進行課堂討論時,思政課教師進一步扮演“組織引導者”角色,促使大學生進一步鞏固自主探究獲得的學習成果,在不斷深入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全面理解掌握學習的章節內容。
從學生角度上看,首先,大學生在思政課堂上扮演的角色“整體的認知者”。在思政課教師的指引幫助下,明確學習主題、把握重點難點、自主發現問題、制定課后學習任務。其次,在內化過程中,大學生是“問題的發現者”。用一周的課后時間,將所學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通過積極查找文獻資料,對課堂教學中涉及的命題、原理、概念等進行分析探索,找出學習過程中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最后,在討論過程中,大學生是“知識的碰撞者”。大家將各自的問題和見解一起提出來,進行充分熱烈的討論,在討論中不斷碰撞,不斷學習。通過主題討論、溝通,取長補短,達成共識,形成有機的知識體系。
綜上所述,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與構建,是改善高校思政課的實效性與針對性不甚理想現狀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是體現思政課內化素質,外化行動,落實思政課實踐性、應用性的本質要求,也是當前思政理課教學改革面臨的重要任務。
3對分課堂視閾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新模式的構建與應用
3.1提前進行組織計劃,為課堂教學順利展開做好鋪墊
首先,從組織工作來看,思政課教師必須將教學班級學生分成若干教學小組,并對學生人員數量、層次搭配等方面做好提前規劃,力求保證組織形式在人數結構趨于合理穩定,保證開展討論時,組織成員之間能夠互相協作、積極配合、廣泛交流。通過建立組織,為大學生圍繞課程內容、教學主題及設定目標開展系列討論打好基礎,為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提供有力保障。
其次,從計劃工作上看,高校思政課教師需要就如何實施對分課堂教學工作制定相關詳細計劃。從整體上就思政課程對分教學思路、內容、形式等方面進行思考安排,既包括整個學期的思政課教學實施計劃,也包括某次課的課堂教學實施計劃。整學期的思政課教學實施計劃主要從教學目標、教學方案、教學過程、課程考核等方面著手規劃安排,具體每次思政課的教學計劃都要從教學流程、教學環節、時間安排等方面加以設計。形式上和傳統備課相差不大,內容上必須做到明確哪些內容是教師講授的、哪些內容是學生討論的、討論主題是什么、怎么進行講授、怎樣開展討論等。
3.2注重師生溝通協調,促進學生將所學知識吸收內化
高校思政課開展對分課堂教學過程中,加強溝通協調能夠為整個對分課堂教學工作營造良好的內外部環境,更好地幫助師生在教學模式、目的等方面形成共識。包括師生之間的溝通、授課教師和教學管理者之間的溝通、師師之間、生生之間的溝通等。
首先,加強思政課授課教師與大學生之間的溝通,是整個思政課對分課堂教學取得實效的關鍵所在。主要方面包括:思政課授課教師告知大學生某次課的教學計劃、目的,幫助大學生明確學習流程和學習目標;密切關注并及時掌握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身心狀態:及時調查掌握每次課達到的實際教學效果等等。
其次,做好思政課授課教師與教學管理者之間的溝通協調工作。通過加強雙方的溝通協調,更好地獲得教學管理者的理解和支持,并在教學管理組的跟進幫助下,及時處理化解思政課教師在開展對分課堂教學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等。
最后,思政課教師之間通過加強相互溝通協調,及時交流教學經驗、分享教學心得體會,能夠不斷提升對分課堂教學工作的實際效果。大學生之間在課內課外就課程內容、討論主題等方面進行溝通協調,能夠開拓大學生的思維視野,更好地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突破口,還能促進大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內化吸收。
3.3精心設計授課流程,為實現教學核心目標提供保障
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教學結構上發生了顯著變化。思政課教師必須從單位課程時間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出發,將課程教學過程劃分為講授、內化吸收和討論三個階段。
其一,講授階段。思政課教師根據授課內容,重點闡述總體框架,及每一章節的重難點。以框架性內容和重點難點內容為支撐,盡可能更廣泛地去覆蓋其他相關知識點。同時,適當講解相關案例,幫助大學生在思考案例過程中,加深對所學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的理解認識。
其二,內化吸收階段。這個階段是大學生自主學習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的重要環節,要求大學生自主學習理論知識、自主完成課程作業。根據教師課堂講授的主要知識內容,查找對應的課程資料,在不和同學溝通交流、不向教師求助的情況下,結合自己本身已經具備的知識,獨立自主地去完成知識建構。
其三,討論階段。包括小組討論、分組課堂發言、全班交流、自由提問、教師點睛總結等幾個環節。首先,小組同學之間進行相互交流,分享課程學習的感受和想法、探討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其次,在小組討論基礎上,各組自愿設組長,在自己座位上面向全班,代表小組進行發言,進行全班交流。再次,思政課教師根據課堂發言交流情況,進行自由提問,解決討論中沒有涉及到,但又是比較重要的問題。最后,通過思政課教師的點睛和總結,每位大學生對自己建構生成的作品進行補充和修改,完成思政課單元課程的學習和建構任務。
3.4創新課程考核方式,全面綜合地反映學生學習效果
在課程考核評論方面上,思政課教師應該擯棄“一卷定終身”的傳統考核方式,將傳統考核與新型評價有機結合起來。在學分不變的情況下,完成“重學習態度、重學習過程、重綜合素質、重實踐體驗”的多元考核評價體系的構建。通過學生的出勤率、平時發言情況、作業完成情況、筆記情況、在QQ群或微信平臺中參與討論的情況、以及答疑與交流中的思想發展情況等,對大學生的課程學習做出全面、客觀的考核評價。再根據考核評價的不同情況,采用免試、筆試、面試或筆試+面試等多種形式,分別對大學生進行考核。比如,對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注重考查學生平時實踐中的表現;對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鼓勵大學生撰寫論文,根據論文質量確定面試資格;至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類與現實結合較緊密的課程,則考查學生平時對時事政治的關注度等。
對于平時表現優異、課堂認真學習,以及在道德品質方面獲得表彰或其他突出成績的,予以免試;對于平時努力學習,課堂發言表現積極,對于課堂學習和實踐體驗有一定的表率作用的,采用面試形式。如果面試不合格,則讓他們繼續參加筆試;其他同學則一律參加期末筆試。
總而言之,采用對分課堂模式開展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既關心了教師及其“教”,也關注了學生及其“學”,實現了教學相長量變定律。毋庸諱言,任何事物沒有量的積累,很難有“形似質變”或真正意義上的質的飛躍,人對事物的認識及知識的學習都同樣適用這一規律。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幫助大學生將大量的學習時間,放到了平時大學生積累知識上面,讓大學生在課外自主完成量的積累。而認識的質變,則放到課堂內,由教師或有所得的學生進行點撥。實現了認知、認同、踐行的有機統一,實現了“教材體系一教學體系一學生認知體系”的有效轉化,真正提升了高校思政課課堂教學的應用性和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