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
摘要 在語言交際中,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一個很重要的能力,學生是否擁有跨文化交際意識對于英語教學來說意義重大。本文在解讀了文化的內涵,分析了語言、思維、文化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探討了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教學的必要性、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必要性。鑒于這些研究意義,本文又針對英語教學過程中如何有效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進行了探索,以期對后續的相關研究有所借鑒意義。
關鍵詞 英語教學 跨文化意識 文化教學 培養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6.049
1“文化”的內涵解讀
在世界歷史上,英國學者泰勒第一次歸納提煉了人類社會中的文化現象。正如1871年他在其著作《原始文化》所言“從民族學的意義上來說,文化或文明指的是作為社會的人所獲取的包括知識、道德、法律、信仰、習俗、藝術等方面具有的習慣、能力等。在加拿大學者保羅·斯查爾福看來,人類歷史上所創造的一切物質、精神事物都屬于文化。也即是說,文化是抽象化的整體。文化包括的內容特別多,價值觀念、發明創造、社會結構、風俗習慣、經濟制度、宗教信仰、法典法規等都是其內容的組成部分。可以說,文化在實際范圍內包含了人類可想象世界中的所有。
對于文化的內涵,我國學者也有自己的見解。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中,梁漱溟詳細闡述了自己對于文化內涵的理解。在他看來,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是文化。具體地,文化涉及三大方面。一是精神生活方面。譬如科學、宗教、哲學、藝術等。哲學、科學偏重于理智,而藝術、宗教偏重于情感。二是社會生活方面。我們對待國家、社會、朋友等的方式都屬于社會生活,習慣、政治制度、倫理、社會組織、經濟關系等都屬于文化的范疇。三是物質生活方面,譬如飲食起居、種種享用及其他人類在自然界得以生存發展的各類物質都是文化。
總之,文化是涉及多方面內容的集合體,包括人類歷史上所創造的一切物質、精神財富以及人類的社會生活方式等。也因為這個原因,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在進行交際時,常常會出現價值取向、行為規范抑或是思維方式上有著這樣或那樣的不同,也正是這樣的不同,這也即是要在英語教學中導入文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2語言、思維、文化之間的關系
薩丕爾告訴我們,我們對于社會問題、對社會過程的看法常常會受語言的影響。作為人的存在,我們不能脫離與其他事物的聯系而獨立存在。另外,我們的很多行為都會受到社會現有的經驗以及自身的現有經驗的影響與制約,我們的交際語言亦是如此。沃爾夫說,人的思想總是潛移默化地受到經驗中的語言形式與規律的制約。”我們可以理解為,語言是人類思維的工具與外在顯現,人的思維、思想總是通過我們的語言媒介進行外在表達的。語言模式常常決定了我們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左右著我們的語言模式。此外,我們的世界觀也受語言的影響。沒有語言,便沒有了人類思維的外在傳達,沒了思想、思維碰撞出的火花。
語言是文化重要的內容,亦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語言還可以進行文化交流、文化反映、文化傳承等工作。不同的國度、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習俗,也有各不相同的語言。反過來,各種語言又都有著各自獨特的文化內涵。如若不對語言的文化加以理解,我們也便不能準確地理解與文化相對應語言,更不能將語言正確使用了。
3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必要性
《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中明文指出“文化與語言之間有著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聯系,具備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將有助于提高語言應用能力”。
當前,我國絕大多數地區的英語教學主要還是對于英語語言知識的傳授,中學階段的英語教學更是如此。具體地,在英語課堂上,英語教師在教學中將主要精力、主要教學時間花在了講解語法、分析詞匯、翻譯英語課文、訓練語法句型等內容上,卻鮮有涉及英語文化內容。在這樣的英語教學下,多數學生背誦記憶了很多的單詞、習得了一系列的語法知識,能順利應付英語考級考證,但若是踏入真實的英語語言環境中便會屢屢犯錯,不能從容應對。越來越多的實踐告訴我們,僅僅在英語課堂中進行英語語言知識的傳授是不足以讓學生學好英語的。在世界全球化的趨勢下,在各國人民大融合的形勢下,語言教學務必與文化教學結合起來,如此才能夠在英語教學中使學生加深對文化差異的認知,切實將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予以提高。
4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的有效途徑
4.1閱讀英語文學作品,提高文化素養
每個國家都有文學作品,且每一部文學作品都是其國家語言藝術的完美詮釋,更是一個民族的發展史。每一部英語文學作品也都充滿了英語民族固有的文化氣息。通過認真仔細閱讀文學作品,閱讀者常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比較詳細且全面地了解該民族的文化特點、社會關系、風俗習慣等。譬如,在西方,古希臘文化、《圣經》、亞瑟士的故事對英美民族人民的影響是深遠且獨特的,作品所蘊含的思想早已侵染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語言中。《圣經》是英語中大量名言警句的來源地,選擇閱讀《圣經》是可以有效幫助英語學習者了解西方文化、克服語言障礙的。莎士比亞的作品很多且經典,通過閱讀莎士比亞的文學作品我們可以對英國文藝復興期間的文化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狄更斯的文學作品多涉及生活困苦的貧民院、生活無依的孤兒,閱讀其文學作品我們可以較深刻地感受維多利亞時期英國的社會概況。此外,文學作品當中的故事情節往往是跌宕起伏引人入勝的,當英語學習者沉浸于這樣的故事情節和人物角色中的時候,便會在潛移默化當中接受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影響。為此,在英語教學中,英語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閱讀英語文學作品,并盡可能地為他們的英語文學作品的閱讀提供條件,以此培養英語學習者的跨文化意識。
4.2舉辦中西文化比較講座,明辨中西文化差異
歷史上任何國家的任何文化有有其獨特的生成、生存土壤,這也便是中西文化大不相同的原因。中西文化在基本精神、宗教信仰、思維方式、語言文化、社會行為規范、文學、藝術形式等方面都大為迥異。比如,中國文化中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但西方文化長表現出對自然的控制欲望。另外,西方文化強調人的自由意志、尊嚴與理智,強調個體的獨立性,強調個體要掌控自己的命運。而在中國文化里,人依賴于群體而存在,強調人是社會的產物,在群體中個體的人的價值才能得以彰顯。在語言的構成上,中國的語言多意合,西方的語言多形合且強調對形態規則與形式的參考。中國語言的句子多是依據語境、語義而成。從此可見,正如漢語一樣,英語語言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內涵也十分豐富。為此,在英語教學中導入文化并不能在短時間內完成,除了英語教學過程中跨文化意識的直接傳授,還需要借助舉辦一系列的中西方文化比較講座來進行直接的講授,而這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與精力來完成。
4.3將文化背景知識滲入詞匯教學,培養學生文化敏感性
在英語教學的各環節中,有個重要環節便是講解英語詞匯。在英語國家的長期使用中,很多英語詞匯已經被歷史賦予了非常豐富的文化意蘊,涉及到西方的風俗習慣、歷史文化、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為此,英語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應當不斷地將詞匯所包含的文化內涵摻雜其中。比如,在中國文化里,“狗”字往往帶有貶義的成分,正如我們常常說“狐朋狗友”、“狗眼看人低”等,但在英語中,“dog”常常指代的是愛物或伴侶。又如,在西方文化里,“dragon”常常指代兇惡的人、悍婦等,但在漢語里,“龍”是權威、前途、財富的象征,如“望子成龍”、“真龍天子”等,諸如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為此,英語教師在進行英語詞匯教學時候就需要有意識地滲透一些詞匯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以培養學生對跨文化的敏感性。
4.4將文化教學與閱讀教學相結合,開拓學生的視野
一次次的英語教學實踐向我們證實,擁有比較大英語閱讀量的學生往往具有更高的眼界,也有著更好的跨文化意識。為此,英語教師在進行英語教學的時候,針對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層次為他們提供一些好的英語閱讀材料,抑或是為他們的課外英語閱讀提供一些好的意見與建議。英文期刊、英文報紙都是非常好的選擇。英語老師可以在學生進行英語閱讀的時候進行一些指導。長此以往,學生便能在閱讀中有所收獲。不僅能夠對西方文化有一定的積累,還能游刃有余地應用于考試中、應用于真實語境的英語語言環境中,減少跨文化交流之中的尷尬。
4.5開展主題活動,感受異域文化
英語類主題活動可以為英語學習者提供相對真實的英語情境,在這樣的情境中感受英語國家的文化內容。當然,這類學習方式也能讓學生更多地品讀西方的文化。諸如英語教師可以定期開展英語角、舉辦各類英語大賽、組織創辦英文報紙、舉辦英語文化節、編排英文話劇等都是非常好的主題活動形式。這些活動不僅能夠對學生的英語語用能力有所提高,對他們的跨文化意識的培養也是大有益處的。
4.6應用多媒體資源,豐富課堂
英語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豐富的多媒體資源來服務自己的英語教學,比如組織學生觀看英語電影,觀看體現文化沖突的英語短片等。在觀看后組織學生對影片內容進行評論等,以此來共同查找跨文化中的相關事宜。
總之,語言、文化密切關聯。習得英語外在的符號不是我們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探尋語言符號后面隱含的文化內容才是我們的真正目的,才能為我們暢游于跨文化交際中保駕護航。鑒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英語教師時刻謹記跨文化意識對于學生英語學習的重要性,并在自己的英語教學中有意識地擺脫傳統教學方式的束縛、轉變英語教學方式方法,在此基礎上有意識地通過各種途徑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并在中西文化中求同存異、取長補短,以此提升學生的整體文化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