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德國特約記者 王斯衛 青木 本報記者 李曉驍 ●盧戈 有馬
塵封多年的“301條款”被美國從箱底拿出。當地時間18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發表聲明稱,將調查中國政府在技術轉讓、知識產權、創新等領域的實踐、政策和做法是否不合理或具歧視性,以及是否對美國商業造成負擔或限制。美國將“貿易武器”瞄準中國,不僅引發美國國內的質疑,也讓世界多國惴惴不安。
為什么從知識產權下手?
彭博社稱,知識產權問題是世界兩大經濟體最新的緊張局勢。1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備忘錄,稱外國公司竊取知識產權導致美國每年流失數百萬工作崗位,造成數十億美元的損失,華盛頓不會再對此坐視不管,并稱“僅是剛剛開始”。18日,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宣布,正式對中國發起“301調查”。
中國商務部此前表示,若美方不顧事實采取舉動,中方將采取所有適當措施,堅決捍衛中方合法權益。中國外交部日前也表示,在中美利益相互交融日深,已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緊密格局下,打貿易戰沒有前途,沒有贏家,只會雙輸。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國友20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美國之所以選擇知識產權,一是因為美國在這一領域長期以來存在很多對華的不滿,二是因為調查知識產權可以籠絡美國高科技公司,維護他們的利益。未來也不能排除在其他方面同樣動用“301調查”。中國與全球化智庫高級研究員何偉文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美國指責中國有關知識產權的問題本身就缺乏根據,比如說中國盜竊美國知識產權導致美國企業每年損失6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占美國查獲仿冒商品的87%,以及中國強迫美國企業進行知識轉讓等,這些都是靠不住的。此外,對中國啟動“301調查”,有轉移目前美國國內暴亂焦點的意圖。
指責中國為掩蓋真相
“301調查”源自美國《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該條款授權美國貿易代表可對他國的“不合理或不公正貿易做法”發起調查,并可在調查結束后建議美國總統實施單邊制裁,包括撤銷貿易優惠、征收報復性關稅等。
據統計,美國歷史上曾對中國動用5次“301條款”。其中1991年4月、1994年6月以及1996年4月先后3次對中國知識產權實施“301調查”,最終通過談判分別達成了3個知識產權協議。1991年10月美國對中國發起市場準入的“301調查”,主要針對中國對美國商品進入中國市場設置不公平壁壘問題,在1992年談判達成協議。2010年10月,美國針對中國清潔能源政策措施啟動“301調查”,雙方最終通過談判達成一致。
美國CNBC網站稱,特朗普試圖通過啟動對華貿易審查,作為一種壓力策略,迫使中國在經貿問題上向美國做出更大讓步。但從目前情況看,這種強硬手段未必能夠達到目標。美國一些經濟學家擔憂,中美之間因貿易問題而破局對美國沒有好處。美國政府再次啟用違背WTO規定的“301條款”,特別是將其用于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將傷害世貿組織及全球貿易規則,而這對于依賴外部貿易環境的美國顯然也會造成損害。“商業內幕”網站稱,中美之間的貿易戰將不僅會傷害中國制造商,美國零售商也會深受其害。瑞士《金融經濟報》稱,美國政界太喜歡把責任推給外國,而不是對習慣于經濟增長的美國民眾說出真相:美國的儲蓄太少,而消費太多。
各國擔心成下一個目標
美國單邊行動引發多國擔憂。日本共同社稱,考慮到美國正強化基于單邊利益的貿易措施,與中國貿易摩擦加劇,日本政府也擔憂美國將借此在美日經濟對話時對日本提高要價,迫使日本做出更多讓步。韓國《國民日報》稱,美國對中國商品的進口限制可能波及韓國商品,若中國經濟陷入停滯,對華出口高度依賴的韓國經濟也將面臨打擊。《澳大利亞人報》稱,澳大利亞經濟一直受益于國際市場強大的商品需求,其主要是來自中國國內的需求,以及中國對美國的出口。中美貿易戰,“不論對于澳大利亞經濟還是澳元都不是好事”。
德國《焦點》周刊稱,“301調查”讓全球擔心中美貿易戰。中國向美國出口額達到4626億美元,占其總出口額的18.3%,而這又占美國總進口額的21.4%。中美貿易戰會有第三國受益,但不會是德國。德國工商總會稱,如果中國出口到美國消費品減少,意味著德國出口到中國的機器設備減少,在華德國企業的出口也成問題。
宋國友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從特朗普的政策來看,現在看來大棒是朝向中國揮舞,但是未來不能排除指向德國、日本等;從中美雙邊經濟關系的全球影響力,以及中美各自經濟在全球運行的角度來講,中美的貿易戰如果在這一階段失控,毫無疑問會給全球經濟帶來不好的影響。德國“財經網”稱,下一個很可能是德國等對美貿易順差較多的國家,如此下去,全球將爆發一場貿易戰。▲
環球時報2017-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