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苗
摘要: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電子證據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司法實踐中。由于電子證據本身的高科技性、復合性、脆弱性的特點,其真實性往往難以確定。本文以一起中藥專利案件為例展開分析,對案件中電子證據的實質真實性予以探究,并在文末對如何提高電子證據的證明效力提出意見。
關鍵詞:中藥專利;現有技術;電子證據
一、案情簡介
申請再審人(一審原告、二審上訴人):廣西玉林制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被申請人(一審被告、二審被上訴人):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
一審第三人:廣州諾金制藥有限公司。
2004年6月28日,玉林公司提出申請“一種治療皮膚瘙癢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的專利,該專利于2007年1月被授權。08年至09年間,諾金公司針對該專利四次向專利復審委員會提出無效宣告的請求,認為其和《近代中成藥匯編(上)》中濕毒清膠囊的信息相似,不具備創造性。經調查審理,專利復審委員會于2009年10月10日依據掌握的事實宣布涉案專利無效。后玉林公司不服,接連向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請求均被駁回。玉林公司依舊不服二審判決,向最高院申請再審,最高院支持了玉林公司的再審請求,依法撤銷中院和高院的判決,撤銷專利復審委員會無效宣告請求的審查決定,要求重新認定。
二、爭議焦點
本案的爭議焦點是《近代中成藥匯編(上)》(以下簡稱《匯編》)是否構成現有技術。在提出無效宣告請求時,諾金公司提交了《匯編》的照片及館藏信息用以證明涉案專利不具有新穎性或創造性。如果《匯編》確實記載有濕毒清膠囊的處方、治法等內容,則涉案專利不能產生預料不到的技術效果,從而不具有創造性。后玉林公司根據照片中《匯編》一書版頁上錯誤信息及館藏信息系統上內容可以人為修改對《匯編》一書的真實性提出質疑。一審二審認定《匯編》是現有技術,但隨著案件審理過程的推進,雙方舉證的增多,案件愈辯愈明,再審最終推翻了一審二審的判決結果。
三、案件評析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獲得信息的手段越來越多樣化。當下,電子文件已成為傳遞信息、記錄事實的重要載體,電子證據在案件的審理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由于其具有易修改且不留痕跡的特點,其真實性和證明力也就成為案件審判的焦點和難點。經過公證的電子證據的形式真實性(即證據資格)應當被認可,而“實質真實性”屬于證明力問題,需要根據“被修改的可能性”來評判。[1]
在本次案件中,諾金公司并沒有提供書籍的原件,僅提供了書籍的照片,其對書的借閱及拍照過程、書的入庫時間進行了公證。這給案件事實的認定帶來了難度。原告指出,根據版權頁所記載的ISBN號查詢發現是《國際財務管理》一書,并不是《近代中成藥匯編(上)》。版權頁記載的出版商臺灣大孚書局,也對本書予以否定,一是自己并沒有出版過該書,二是其上所記載的出版商相關信息均是錯誤的。另外,公證書上并沒有標注書籍的條形碼及索書號。因此書籍的真實性無法確定,亦無法確定其公開時間。在書籍入庫時間的認定方面,由于電腦軟件系統具有信息易被修改、偽造的特點,因此公證書僅能證明公證人員在公正日看到的桔洲圖書館計算機管理系統中顯示的信息情況,但不能證明該管理系統中所載入的信息形成過程及內容是否真實。且從之前廣西省南寧市中級人民法院的筆錄中可以看出,《匯編》并未在桔洲圖書館入庫管理,也沒有使用電腦借閱系統,這明顯與公證書記載的內容相悖。因此,《匯編》一書的真實性、公開時間無法確定,其所記載的和涉案專利相近的內容并不構成現有技術。[2]
四、建議
電子證據具備客觀性、關聯性、合法性,因此可以作為證據種類納入立法當中,但和傳統證據相比,電子證據還具有高科技性、復合性、脆弱性的特點。[3]目前,濫用電子證據的事例并不少見,如何保證電子證據有序、健康的在法制層面維護人們的權利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對此,筆者認為應當盡快建立電子證據的法律體系。目前,我國并沒有系統的電子證據的法律法規,證據規則只體現在訴訟法及最高法院關于證據規則的司法解釋中。我國應當多借鑒國外的立法制度,結合電子技術本身的特點,在證據概念、形式、提取、收集、協助、固定、封存、審查、檢驗、舉證、質證、認證、鑒定等方面做出詳細的規定。[4]另外筆者建議應當成立電子證據真實性的公證或鑒定機構。本案中,原被告均出具了大量的公證書以證明自己的主張的合理性,共計9份,這些公證書更多的是對程序性、表面結果的公證,對電子證據真實性的證明上并沒有很大的意義,且原被告所提供的公證書在內容上有矛盾之處,從而使得公證效力大打折扣。如果電子證據都由法院來認定,一是工作量太大,二是技術局限,顯然不切實際。因此筆者建議成立專門的電子證據技術鑒定機構,對電子證據的真實性、合法性予以認定,從而提高電子證據在司法實踐中的證明效力。
參考文獻
[1] 馮術杰,崔國振.依據網絡證據認定網絡公開問題探析——以一則專利無效宣告案件為例[J].知識產權.2011(5):70-74.
[2]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2012)行提字第19號判決書.
[3]樊崇義,李思遠.論電子證據時代的到來[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99-106.
[4] 蔣平.電子證據的發展歷程及應用思考[J].公安研究.2014(5):4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