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凡
自2015年中國的對外投資首次超過外來直接投資后,中國企業在海外的投資一路高歌猛進。這種猛烈的對外投資趨勢,既讓中國政府感到不解,也讓一些外國政府感到“擔心”。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轉發國家發改委、商務部、人民銀行和外交部一份《指導意見》,明確指出,要限制中資企業對境外的房地產、酒店、影城、娛樂業、體育俱樂部等項目的投資。
而德國媒體19日的消息稱,法、德、意等歐洲國家“擔心”中國企業通過兼并的形式投資歐洲,最終會控制住歐洲企業的最新技術,影響到歐洲的國家安全。它們建議歐盟委員會加強對外國兼并歐洲企業的審查與監控。
中國企業發展起來了,有能力對外投資,通過兼并等形式擴大海外市場,獲取新技術。這些都是可喜的變化。但是,我們也要防止“一窩蜂”的做法,防止中國企業為了對外投資而往外跑的現象。
總結這幾年中國對外投資增長的情況,發改委指出了一些問題:一些企業未能準確把握國家“走出去”戰略導向,缺乏系統規劃和科學論證,盲目決策,后續經營困難,損失較大;另一些企業將境外投資重點放在房地產等非實體經濟領域,不僅未能帶動國內經濟發展,反而導致資金大量流出,影響我國的金融安全;還有一些企業忽視投資目的國環保、能耗、安全等標準和要求,投資后的生產引發與當地民眾的糾紛,有時不得不停工,既造成經濟損失,也損害我國對外形象。
但這份《指導意見》并沒有制止中企去海外投資,而是鼓勵企業在某些方面更積極地開展投資。這包括:重點推進有利于“一帶一路”建設和周邊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境外投資;穩步開展帶動優勢產能、優質裝備和技術標準輸出的境外投資;加強與境外高新技術和先進制造業企業的投資合作;在審慎評估經濟效益的基礎上穩妥參與境外能源資源勘探和開發等等。
應該說,這些建議為中資下一步走出去提供了方向。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當然是好事,但如果不注意投資的正確方向和細節,有時候好事也會變成壞事。正確的投資方向能夠保證企業的投資效率和收益,而注重細節會讓我們在當地收獲更多支持者。比如,中國企業雖是投資方,可以給別人帶去更多的就業和稅收。但如果我們借此就頤指氣使,不僅會引起投資當地國官員與民眾的反感,還會造成勞動生產效率低下。
必須時刻牢記,我們是在別人的土地上辦廠、經營,歸別人主權管理,賺的是當地的錢,適用的是當地法律,要照顧當地人的心理與利益。作為投資方,“有錢不能任性”。這樣,中國企業在海外的投資才能保證回報,才能在外國市場上長期地存在下去。
當然,中國政府也要與企業聯手,打造中國的軟實力,讓中國在海外的投資既為企業爭得更多的利潤與市場,也為中國良好形象的構建添磚加瓦。其實,中國政府近年來已經為“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做了不少工作。商務部就出錢為中國在非洲的企業員工提供培訓,讓中企的非洲員工到中國來看一看,增加對中國的感性認識。中國企業也應更加積極地配合中國政府,自覺地為樹立正面的中國形象做出貢獻。▲
(作者是北京外國語大學億陽講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