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十一世紀,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國際交流不斷深入,學術英語已成為目前各高校英語教學發展的方向和趨勢,而培養非英語專業研究生的英語學術寫作能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本文探討如何擺脫傳統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本,滿足他們的實際需要,積極探索培養非英語專業研究生的學術寫作能力,使其能夠成功參與到國際學術交流活動中,有機會展示自己的學術能力。
關鍵詞:非英語專業研究生;研究生英語教學;英語學術寫作
為了進一步深化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教育部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精神,總結我國多年的外語教學改革實際經驗,于2017年初最新頒布了《大學英語教學指南》。該《指南》明確指出:“大學英語教學的的主要內容可分為通用英語、專門用途英語和跨文化交際三個部分”。而專門用途英語主要包括學術英語和職業英語,教學大綱中首次把學術英語劃為大學英語教學的內容,教學目標從培養學生學語言逐步轉向使用語言為目的,更加凸顯了大學英語的工具性,學術英語是目前各高校英語教學發展的方向和趨勢,有利于實現英語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一、當前非英語專業研究生學術英語寫作教學現狀
鑒于多數學生在本科生階段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英語基礎,進入碩士研究生階段,參與國際學術交流活動的機會越來越多,他們更迫切渴望提高語言的實際應用能力,培養思辯、邏輯表達能力,團隊合作及創新能力,提高用英語參與學術研究和學術交流的綜合能力。特別是進入二十一世紀,國際學術交流不斷深入,對非英語專業研究生的學術寫作能力的要求隨之提高。只有不斷提升我國研究生人才的培養規格,充分利用英語語言優勢,開拓學生的國際視野,才能使他們有參與學術界交流的機會,高效體現學術交際的目的。因而,培養非英語專業研究生的英語學術寫作能力是研究生英語的教學重點和教學目標。
但從筆者的教學實踐看,不少學生的學術寫作能力薄弱,因此,要求高校師生亟待轉變觀念,重視學術英語寫作的培養,從主觀上把學術英語作為主流課程對待。同時也發現,實際教學中存在著困難和挑戰。
(一)研究生英語免修免試制度需要商榷
目前國內各高校普遍推行研究生英語免修免試制度,免修條件一般是學生參加TOEFL 、GRE、 IELTS等語言測試,并且分數達到相關條件或者通過大學英語六級(以上)。筆者并不認同這項表面看似避免學生重復學習,優化資源配置的政策,一是因為之前國內學生在本科階段重點抓基礎英語的訓練,缺少學術寫作能力及規范性的培養,如果使學生越過學術英語和素養培養的學習,他們將無法順利進行專業學習和工作;二是盡管各高校符合免修條件的學生只有10%,免修政策也缺乏合理的依據,雖然絕大多數學生在進入研究生階段通過了大學英語四級(一般80%以上),并有一部分(約占50% 以上)通過六級考試,但還是不能順利閱讀英文文獻,無法規范地纂寫英文論文,“高分低能現象”非常普遍,這極大制約了學生了解本學科國際前沿發展的能力和參與國際交流的能力。
(二)深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缺乏批判性思維能力
我國學生從小學英語開始,就被灌輸了要大量背誦詞匯、短語和基礎語法知識,模仿經典句子的學習方法,忽略了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邏輯表達能力。導致學生在實際寫作和翻譯時,一味追求華麗的辭藻和復雜的句子,沒有掌握句子-段落-篇章的具體理論,缺乏對事物全面分析、辨別,結果是寫出的文章內容空洞,語言缺乏統一性和連貫性,邏輯思維能力差。在實際操練中,“中文式”表達的句子隨處可見。因此,屏棄令人尷尬的“漢式”寫作套路,使文章表達清楚易懂,言之有物,提高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是至關重要的。
二、合理安排學術英語寫作教學內容,不斷提高學術英語寫作教學水平
(一)教學內容的安排要循序漸進。
學術英語寫作,簡稱EAW(English Academic Writing),是學術英語(EAP)的重要一環,重點在于培養學生準確把握本專業前沿學術動態,表達交流自己的學術想法,參與國際學術交流的寫作能力,有別于人物、文學等體裁的寫作,EAW在內容和格式上強調專業的規范性。學術寫作要求詞匯選擇規范、正式,思想表達清楚,邏輯性強,教學中應從句子的完整性入手,進入段落寫作操練時,要強調“統一性(unity)”和“連貫性(coherence) ”兩個特征,即一個段落只能有一個中心句;段落內句子按順序規律安排,如時間或空間順序等;重視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合理使用連接詞;指代要清晰。另外,注意區別中英文段落寫作的異同,避免“漢式結構”。然后擴展到語篇層次,注意突出主題思想,與段落寫作“一段一意”相同外,重點訓練下定義、分類、對照和比較,因果關系、過程分析等寫作手法。
(二)教學內容兼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
研究生的學術素養可以與人文素養有機結合,教師可以利用教學活動讓學生收集一些涉及自然和人文領域的話題,如能源與環境、地球變暖、城市化、城市安全、信息傳播方式、網絡暴力、性格與血型,學術造假,醫學造假等,讓學生對其中文章的觀點進行分析,提出質疑,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各種信息進行評價和綜合的能力,是研究生必備的素養和能力,也可以開拓視野和了解多元文化。
(三)課堂活動多樣化,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
學術寫作也是一種交流活動,學生寫作時有動力,具備值得交流、愿意交流的信息和思想,才不會消極應付,才能寫出有效的文章。為了提高他們寫作的動力,教師應該優化教學模式,突出學生主體性教學,采取課堂教學與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將教師講授與課堂研討結合統一,循序漸進地開展形式多樣的個性化教學活動,如主題法(Theme-based)、 任務法(Task-based)、項目法(Project-based)、案例法(Vase-study)、歸納法(Inductive)、功能法(Functional )、探究法(Inquiry-based)等,在“自主學習”環節,可以充分開展“課后自主學習+網絡自主學習”等教學模式。
三、結語
綜上所述,非英語專業研究生學習學術寫作是開發學術語言,培養思辨能力和學科素養的活動過程,能夠有效地將英語學習與學術活動有機結合,夯實學生的英語基礎、培養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培養他們在高校求學時所需的閱讀、研討和寫作等學術英語技能。針對現階段研究生學術寫作能力欠缺的情況,需要師生共同努力,勇于接受機會和挑戰,盡快提高學術寫作水平,與國際接軌。
參考文獻:
[1]蔡基剛.再論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發展方向:通識英語和學術英語.《浙江大學學報》,2015(7)
[2]耿延宏.以學術英語為導向的研究生英語教學轉型芻議.《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2)
[3]鄒建玲.學術英語寫作現狀研究及對非英語專業研究生學術英語寫作的啟示.《外語與翻譯》,2015(3)
作者簡介:曾憲華(1970-),女,吉林敦化人,延邊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漢英對比及英語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