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平
摘要:數學對于小學生來說是一門基礎學科,對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理解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廣大教育工作者肩負著培養小學生數學能力的重任,一定要按照新時代的新思想,提高數學教育的廣度和深度。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教學方法 養成教育 課堂練習 教學過程
想要更好的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教師需要實施養成教育;做好課堂練習環節;創建一個動態生成的數學教學過程等,只有從各個方面來努力,學生才可以真正的接受到優質的數學教育,提高自身的數學能力。
一、實施養成教育
養成教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一項組成部分,讓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行為習慣和養成良好的思想品質,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奠定好的基礎。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推進學校素質教育的新局面,從而使學生初步形成遵守社會公德和文明行為習慣;初步養成努力學習、艱苦樸素、孝敬父母、關心集體、愛護公物、文明守紀、誠實守信、愛護環境的良好品德;初步養成自理、自強、團結協作、辨別美丑的能力;初步具有正直、堅強、熱情向上的心理品質,最終達到“知”與“行”的完整統一。
為了使養成教育的活動內容更貼切實際,活動更具有可操作性,對學生提出“養成十種好習慣”的要求,具體內容如下:1.走好路的習慣。上學、放學路隊整齊有序,按照一路縱隊行走,進出校門規范、有條理,避讓走在前面的同學,不插隊、不散隊,坐車的同學上下車要注意隊伍整齊,不爭搶、不擁擠、不亂穿馬路,過路口注意避讓車輛,不在馬路上追跑打鬧。2.掃好地的習慣。每天自己要打掃自己房間的衛生,做到潔凈、有序;到學校后,要積極地負責班級的衛生情況,掃地時要先灑水,打開門窗,擺好桌椅和教室內的其他物品,有順序地輕輕打掃,不能用力將地面的灰塵散布在教室里。3.做好操的習慣。按時、按要求參加課間操、眼保健操,課間操集隊做到快靜齊,動作準確優美、規范,做操時不說話、不瘋打鬧,跟隨指揮員的口令,認真、正規地做操;眼保健操要做到動作準確、到位,有力度,符合眼操標準。4.上好課的習慣。課前準備好上課用的文具用品,要在上課鈴響前進教室,上課時間要做到認真聽講,積極大膽發言,敢于向老師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可以向其他的同學請教,遵守課堂紀律,不說話,不東張西望,不前后轉頭嬉鬧,不做小動作,不打擾別他人,認真完成課堂練習。5.讀好書的習慣。認真閱讀自己的教材課本和一些有意義的課外讀物,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到學校的圖書室閱讀對自己成長有作用的書籍和報刊資料等,學會使用班級中的圖書角,多與他人交換書籍來閱讀,多訂閱有益的書籍報刊等,學會讀好書、好讀書。6.算好題的習慣。做題前應認真閱讀題目要求,審好題后按照要求來作答,看清題目內容,不急答、不慌答、不亂答,答題時要多想課本中類似該題的作答標準和方法,答題結束要再次閱讀題目要求,進行相應的檢查和比對,確保答題的準確度。
二、做好課堂練習環節
課堂練習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測量學生對知識掌握和知識技能的培養情況,以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必要的評價。強調檢測與反饋是基于信息化教學的自主學習與協作學習的原則。課件中的練習設計是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重要環節,通過檢測反饋的信息可以及時調整并予以指導。教學課件對于練習的編寫也應該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并按照學生掌握知識的步驟進行設置。綜合應用型練習針對中上等學生設計,除這部分知識外,還涉及其他章節的相關知識,題型要力求新穎靈活,能力成分明顯,綜合性強,難度較高。學生在學習完后要采用及時反饋的形式自己進行自我評價,這樣,可以及時知道自己知識掌握的情況,也能讓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以便進行相應知識點的補救。
三、創建一個動態生成的數學教學過程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向分數看齊,教學定位在與考試有關的知識點上,這就決定了教學的機械化。把知識灌輸給學生,讓學生死記硬背、做練習鞏固,考試時就能按圖索驥寫出正確的答案,取得好成績。整個教學過程如同一部流水線,教與學都是生硬、僵化的,按部就班,沒有靈活性。
教學要形成良性的教學互動過程,到成教與學的統一。教師的教只有通過學生的學才能產生作用,教學的形式、教學手段要符合學生的要求。不能孤立地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只站在自己的立場去教學生,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方法等不聞不問,結果是教與學是割裂的兩個方面,教師難以教給學生,學生難以學進去,說明教學不是互動的過程,是對立的過程。因此,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要讓學生信服自己,必須先降低自己高高在上的姿態,要俯下身和學生平等相處。多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學習上更要仔細觀察學生,為他們認真的解答釋疑。和學生共同探討問題,給予他們說話的權利,不能用權威的陳舊觀念讓學生必須服從自己。這樣的教學才夠活躍和開放,學生變得活潑起來,與教師的溝通增強,教與學變得靈活起來,不再有條條框框,促進了教學動態生成。
參考文獻:
1.呂萬軍,《生活化的數學教學》2010年9期
2.韓麗娟,《淺析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2015年1期
3.王淑青,《小學數學的生活化教學探究》2014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