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鳳
【摘要】閱讀是一種高度個性化的心智活動閱讀能力是孩子的終身能力,必須從小抓起,立足于早,立足于興趣,立足于養成。從小學開始,扎扎實實,讓閱讀變得快樂,變得輕松,變成習慣,讓閱讀教學融入真正有效的高效的語文。 在實際教學中,教給學生良好的閱讀方法比傳授知識重要得多,因此,重視引導和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一些閱讀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指導
素質教育的今天給了學生更大的學習空間。閱讀不僅可以使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培養良好的自學能力和閱讀能力,還可以進一步鞏固學生學到的各種知識,對于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和作文能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
一、激發興趣,預習指導法
(一)低聲粗讀法
這種方法要求低聲慢讀,對小學生而言,在低聲粗讀的過程中,基本上解決生字的障礙,把語句讀得通順完整,在讀的過程中初步了解文本的大致內容。例如,在學習《司馬光砸缸》一課時,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課文屬于記事文章,讀起來不像詩歌那樣順口。其中“花園里有座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裝滿了水。有個小朋友爬到假山上去玩,一不小心掉進大水缸里。”學生在斷這兩個長句子時掌握不準,采用低聲讀,就把句子讀順了,從而了解了文意。這種閱讀方法為學生掃清了生字障礙,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做了鋪墊。
(二)默讀求解性
閱讀法默讀的好處不像朗讀那樣, 非得停下來疏通了才能往下念,默讀對難點可以跳過去。這可以讓思維更快地去解決老師在預習中提出的問題,一邊默默閱讀,一邊尋找自己想要得到的信息,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內容,其他的便一帶而過。這種閱讀方法更適用于小學的中高年級。
二、仔細研讀,精講多練法
(一)圈圈點點法
學生到了精讀文章這一部分, 就要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學會寫作方法。這就要求學生要動筆,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讀書動筆能夠幫助記憶,掌握書中的難點、要點,有利于儲存資料,積累寫作素材,也有利于擴大知識面,提高分析綜合能力。筆者在語文教學中認識到了圈圈點點辦法的好處,所以告訴學生在讀屬于自己的書時,可以隨時在文中用各種符號,例如“直線、雙線、圓圈、著重點、方框……”,把生字詞、重點、難點、精彩之處畫出來,也可以用不同顏色的筆劃線。采用這種方法閱讀后,教師可以隨堂對學生進行抽查,看看學生是不是真正閱讀到位了。
(二)自主探究法
自主探究法,是學生根據生活情境自己提出問題,并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地進行研究與探索,從而獲得結論的學習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已經在自己的教學中形成了一種模式,每節課大致要用10~15 分鐘來進行分組討論、交流、匯報。自主探究法改變了那種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和獨立操作的能力。
(三)誦讀點撥法
誦讀點撥法,就是在師生為完成共同的讀文任務時,通過朗讀、默讀、范讀、單讀、眾讀、欣賞讀、分角色表演讀等閱讀手段,達到增強理解文意的方法。在閱讀中針對文章的重點,采取對重點句段進行不同的朗讀方式來強化理解。
三、多種形式,博覽閱讀法
(一)文學作品賞析法
由于小學生年齡小,思想境界還不夠成熟,因此,在讀書上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引導。按各年段,學校為學生制定詳細的讀書計劃,自己根據所教的小學中高年段特點,向學生推薦了獲得國際大獎的兒童文學作品,如《綠野仙蹤》《海底兩萬里》《魯濱孫漂流記》中國四大名著(少年版本)……讀書后,每周用周五最后一節課時間,開一次故事演講會。通過賞析這些優秀的文學作品,學生潛意識地將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與書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進行比較,無形中就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意識和道德素質。
(二)分組閱讀互相交流法
為了增加閱讀量,加強閱讀的興趣,我們班每周三的第六節課都會去學校的圖書室讀書。每次去看書前就分好組,五人一組,選出小組長,小組長的職責是負責填好小組成員讀書的書目單。讀書后利用下一節課的時間,各組成員交流匯報:讀了什么書? 書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有什么收獲? 同時也可以讀出摘抄的精彩片段。這種形式的閱讀讓學生了解了更多的課外知識,開闊了學生的眼界,提高了知識的儲存量。
(三)讀書筆記法
讀了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之后, 學生可以把自己體會最深刻、最有意義的部分寫成心得筆記,也可以把精彩的句子、段落摘抄下來。為了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生自從三年級開始,每人每學期都有一到二本采集本,采集內容可以分類,好詞佳句分一類、名言警句分一類、精彩片段分一類,每天第四節課課前十分鐘的時間進行讀書匯報。通過多年點點滴滴的積累,學生的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都有所提高。
四、結語
總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閱讀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需要教師發揮主導作用,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采取合適的方法,讓學生去聽、去說、去讀、去學、去思、去寫。讓我們為師者還給學生一個自由閱讀的空間,讓學生在廣闊的閱讀天地里展翅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