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春,燕 杰
(天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天津 300222)
高職醫學院校醫學基礎課程與臨床專業課程的成績相關性分析
——以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為例
劉建春,燕 杰
(天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天津 300222)
目的 分析醫學基礎課程與臨床專業課程考試成績之間的關系,為醫學基礎課程改革提供依據。方法 以天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2014級臨床醫學專業181名學生為調查對象,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了解醫學基礎課程與臨床專業課程的成績相關性。結果 醫學基礎課與臨床專業課成績之間總體呈正相關(P<0.05或P<0.01)。結論 重視醫學基礎課程在臨床教學中的作用,通過優化教學內容和運用多媒體教學等方式改進醫學基礎課程的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醫學基礎課程;臨床專業課程;醫學院校;高職
高等職業教育經過10年的發展,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基本滿足了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的需求,為我國經濟發展培養了大批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高職醫學院校臨床醫學專業旨在培養能夠從事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以及臨床所需的診療技術工作適宜的醫學人才,天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作為國家級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對京津冀地區培養基層醫學人才發揮了積極作用。依照《醫藥衛生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1—202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對教育教學的要求,學校積極探索院校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在臨床醫學專業培養上采取了“1.5+1.5”的模式[1]。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高知識、高技能、高素質的人才,是職業院校共同面臨的難題。
課程設置是教學的中心環節,是實現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按照各學科在臨床醫學專業課程體系中所起的作用,可以將醫學課程分為公共基礎課、醫學基礎課和臨床專業課三部分。本文通過分析醫學基礎課程與臨床專業課程成績之間的相關性,挖掘學科成績中蘊藏的教育教學規律,為教學改革提供理論依據[2],現介紹如下。
1.1 調查對象
以天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2014級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為調查對象,共計181名。
1.2 數據來源與分析方法
數據來源于學校教務成績管理系統,為2014級學生的醫學基礎課程與臨床專業課程成績。根據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人才培養方案,選取包括生理學、生物化學等在內的7門醫學基礎課程與15門臨床專業課程(含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等核心課程)進行分析。將各門課程成績進行匯總并建立數據庫,采用SPSS18.0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醫學基礎課程與臨床專業課程成績的基本情況
臨床醫學專業采用依托行業、校院合作的培養模式,3年6個學期的專科學習分別在校內和校外教學醫院進行。第一至第三學期在校內學習,醫學基礎課開設在第一和第二學期,校內臨床專業課開設在第二和第三學期,第四至第六學期在校外教學醫院學習。2014級學生主要分布在天津市寶坻區人民醫院、武清區人民醫院、北辰醫院、西青醫院,第四學期主要開設臨床專業核心課程,同時進行全科技能訓練。第五和第六學期主要在縣級醫院進行畢業實習,完成綜合技能訓練。2014級臨床醫學專業學生主要的醫學基礎課程和臨床專業課程成績見表1。
2.2 醫學基礎課程與臨床專業課程成績的相關性分析

表1 醫學基礎課程與臨床專業課程成績的基本情況
對醫學基礎課程與臨床專業課程的成績做相關性分析,發現所選的7門基礎課成績與15門臨床專業課成績之間總體呈正相關(P<0.05或P<0.01),見表2。可見,醫學基礎課成績好的學生,臨床專業課成績也相對較好,這也可以證明生理學、生物化學、正常人體結構、病理學等醫學基礎課程為臨床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提供了醫學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檢查、診斷、操作技能,同時為學生進入臨床實習打下了良好基礎,也為學生今后從事臨床醫療工作、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支撐。
表2顯示,醫學基礎課與臨床專業課成績之間總體呈正相關(P<0.05或P<0.01),說明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學好醫學基礎課是學習臨床專業課的基石,提示我們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深刻認識二者之間存在的密切關系,加強基礎課教學,這是學生學好臨床專業知識的關鍵。如何完善醫學基礎課的教學、提高教學效率?現從如下幾方面加以闡述。
3.1 優化教學內容
生理學、生物化學等醫學基礎課程內容的抽象性、復雜性和邏輯性是困擾教學的主要因素,教師往往在講授時花費大量的精力,學生卻很難消化、吸收。這就需要教師優化醫學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抓住學科之間的聯系,強調醫學基礎課教學時突出“學科內聯系、學科間聯系、基礎與實踐聯系”,在面對臨床專業學生講授基礎理論時要結合臨床案例,強調基礎知識在臨床中的重要性。教師在保證教學內容完整性的前提下,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同時,可以將學科的前沿知識和技術融入課程中,開闊學生的視野[3]。
3.2 改進教學方法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移動智能設備的廣泛應用,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講授已經不能滿足課堂的需要,僅僅將病理學、藥理學中抽象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很難達到理解、吸收的效果。通過慕課、微課和翻轉課堂等多媒體手段,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同時,可以讓學生提前預習,課中、課后解決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信息化教學只是教學手段,教師需要精心準備教學內容,因材施教,發揮多媒體的優勢[4]。
3.3 重視教學效果

表2 醫學基礎課程與臨床專業課程成績的相關性
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建立青年教師導師制,采取青年教師跟班聽課、觀摩教學的方式,提高其教學水平。對于教學效果好的基礎課程要進行推廣,互相學習,不斷提高。在基礎課實踐教學方面,教師要遵守操作規范,發揮實驗室和實驗儀器的效能,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激發學生做實驗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1]李淑文,張弢.高職臨床醫學專業“1.5+1.5”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探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4(4):33-34.
[2]張麗榮.臨床醫學專業課程學生成績評價與分析[D].太原:山西醫科大學,2008.
[3]劉平,祝晨瑩,彭軍飛.高職高專生理學實驗教學改革初探[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0(10):61.
[4]丁偉.教學改革動態初探——以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為中心[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6(2):156-157.
G526.5
B
1671-1246(2017)16-0081-02
中華醫學會醫學教育分會醫學教育研究課題(2016B-GZ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