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洪+王立范
摘要:本文從教學內容的情感化處理、把握提問時機、形象暗示、藝術性贊賞和合理“布白”五個方面來探索對教學成敗具有重要影響的教學細節和微妙問題,以更好地體現教師施教藝術,使教學活動取得最佳效果。
關鍵詞:政治課教學 精微 藝術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6-0140-02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學生處于主體地位。教師在尊重教學規律、遵循教學原則的同時,應不斷研究教學實踐,掌握一定的教學藝術,機智、策略地貫徹教學原則,使教學取得最佳效果。筆者結合思想政治課談談教學中的精微問題。
一、情感化處理,給學生以積極的情感體驗,陶冶情操
思想政治課教學是學生對馬列主義理論從學習到運用的過程,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的轉化。思想品德形成過程是由知、情、信、意、行五個基本心理要素所組成的。其中心理要素中的“情”是促成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動力因素,正如列寧所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彼裕趯嶋H教學實踐中,教師既要發揮理論所固有的說服力,曉之以理,又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情感化處理,動之以情。
作為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深入挖掘教材和參考書中那些能促使學生增強社會責任感、使命感、榮譽感、道德感、愉悅感的思想內容素材,讓學生在聆聽教師講授思想性、情感性豐富的內容時,受到感染,產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鳴。教師的教學語言應富于審美境界,詩情畫意,充滿激情,講究文采,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比如,“生活需要友情”這一基本觀點可以這樣進行情感化處理:友情與親情、愛情一樣,是人生最珍貴的至愛真情。生活中如果沒有友情,就像自然界沒有了綠色;生命里缺乏友情,就像天空中沒有了陽光。友情是春天的和風,友情是夏日的陰涼,友情是秋天的艷陽,友情是寒冬的熱茶。友情可以幫助我們渡過難關,促使我們走向成功;友情會給我們帶來歡樂,為我們分解憂愁。生活中怎能沒有友情?生活需要友情!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教師對友情富于感情化、飽含激情的渲染,使學生被友情這種美好情感深深打動著、感染著、陶冶著,對友情產生了真摯的向往。
二、把握時機,提高學生品德認識能力
品德認識能力教育是思想政治課的教學任務之一。品德認識能力以道德思維能力為主。主要包括對各種思想政治道德的觀察能力、比較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提問是開啟學生道德思維的鑰匙,問題是道德思維的起點??鬃釉疲骸安粦嵅粏ⅲ汇话l?!敝挥凶屄犝n對象處于“憤”與“悱”的積極活躍思維狀態時,教師的提問才具有促進思考、解決問題的作用。因此,教師要準確地把握時機,主動地創設能夠激發學生的問題情境。例如,教師在講授“熱愛祖國”這一教學內容時,如果教師直接向學生提問:熱愛祖國的基本內涵和基本原則是什么?學生則會不加思考地從教材中找到現成的定義和答案,這樣做的結果是導致學生只是機械地記憶,不能激發學生的發散想象和深入思考的興趣,也不利于訓練和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思維能力。因此,教師在講授這一內容時,可以根據教學實際進行設計,有目的地提出引發學生深入思考的一些問題:抵制洋貨是愛國行為嗎?出國就是不愛國嗎?不愛家鄉能說愛國嗎?解決教師提出的諸多問題的答案在教材內容中不能直接找到,學生一時感到無從下手。此時就需要教師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當學生利用已學的政治觀點,對此問題的思考達到似懂非懂之際,教師再分條列項地講解愛祖國的基本原則的具體內容。然后,再讓學生結合愛祖國的基本原則回答上述提出的問題。通過教師的啟發誘導,有效地開啟了學生的思維,達到了開發智力、學習知識、培養品德認識能力的目的。
三、形象暗示,使學生于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爾·梅拉別思經過反復研究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信息效應=7%的文字+38%的聲調+55%的面部表情。這個公式表明無聲的暗示語言在課堂教學中有重要效應。思想政治課是德育的主陣地,它肩負著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品德和心理教育的任務。但這種教育任務的實現不是靠強制命令,而是要講究科學性、藝術性和實效性的。在思想政治課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精心設計并運用暗示語言,對于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提高教育教學效果,具有積極意義。每當學生踴躍發言并正確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時,教師應該以肯定的目光、點頭示意或者手勢示意等暗示性語言,表達教師對學生的鼓勵;當教師發現學生表情上出現猶豫不定的時候,教師可以用目光直視學生,并輔助點頭等有效形式的暗示性語言鼓勵學生堅定自信心;每當學生表情達意恰到好處時,教師要頷首微笑以示贊許;當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表現十分活躍精彩,教師完全可以“喜形于色”,自由表現,適當運用肢體語言,活躍課堂教學氣氛。也可以根據實際課堂教學內容,結合學生思想實際和社會生活實際,恰當地用體態暗示等藝術手段,充分巧妙地表達出“弦外之音”。比如,教師在講授“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抱著堅定信念”這一內容時,教師應目光熱切期待,語言鏗鏘有力,充滿激情,并且用展現出高度自信向前推進的手勢加以強調表現,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共鳴和情感共鳴,從情感上感染學生。
四、藝術性贊賞,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認為:“人類本性上最深的企圖之一是期望被贊美、欽佩、尊重?!痹谡n堂教學中,藝術性的贊賞是一種發現、一種溝通,是心靈的啟迪、精神的升華,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起著導向和促進作用。例如,某中學生在一次政治考試中竟然得了零分,他上課總是低著頭,偶爾抬起頭看看墻上的鐘,一臉木然的樣子。一次偶然的機會,教師發現他總是用筆不停地寫畫,時不時地看著黑板,一會兒沉思,偶爾疾筆,而且還面帶表情了。課后老師走近他,發現一幅教師畫像,旁邊寫著四個大字“政治騙子”。這名學生站在教師的身旁,正在等待著老師的指責和批評,可是老師被他的畫驚呆了,沒想到“一無是處”的他竟然還有這般才能,并連聲夸獎:“畫得太好了,太好了,可以當畫家了?!?他在老師心目中的“雙差生”形象漸漸地模糊了。此后,由于老師的幫助推薦,該學生的作品連續在某報紙上刊登,每一次作品公開發表后,老師都給了他更多的贊賞和鼓勵。后來,老師發現他在思想政治課堂上開始注意聽講,積極回答問題,按時完成作業。在一次大型的考試中,他的進步最大,受到了年級的表揚。這個事件,反映出教師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抓住時機,藝術性地給學生以表揚,能喚起學生相應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對學生形成正確的行為方式起很大推動作用。
五、合理“布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諾貝爾獎獲得者李遠哲博士曾說:“最壞的教育是不好的教師占用了學生所有時間,而學生又學不到什么,得不到發展。”可見,留時間讓學生自己支配,是關系到學生發展的大事。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情感的“陰晴圓缺”適時留出一些時間、空間,讓學生自己去理解、加工、整理和補充教師提供的信息,以利于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開拓創新能力,活化課堂教學氛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細節和微妙問題,相對于整個教學過程而言,雖屬于小問題,但處理得好與壞,將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實效。教師應時刻牢記“教育無小事”,從教學和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把引導學生“學會做人”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強調“以小見大”有特別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胡興松.思想政治課教學方法論[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鄭永廷.現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論與方法[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劉強.思想政治學科教學新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張文新.思想品德教學心理學[M].北京教育出版社,2011.
[5]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責任編輯:孫 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