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澄


摘要:為了提升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充分發揮微信平臺學習的優勢,本文了解調查大學生利用微信平臺學習的現狀,分析利用微信平臺學習存在問題的原因,提出增強師生移動學習意識、增加移動學習內容、擴充學生關注的移動學習內容、改變學習內容呈現類型的方式,解決大學生移動學習的策略。
關鍵詞:大學生 自主學習 微信平臺 學習內容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6-0157-02
隨著智能手機的快速普及,互聯網技術的不斷融合,人們利用手機上網越來越普及。2015年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88億,全年共計新增網民3951萬人。互聯網普及率為50.3%,較2014年底提升了2.4%。截至2015年12月,中國手機用戶規模達6.20億,較2014年底增加6303萬人。用戶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占比由2014年的85.8%提升至90.1% 。
2014年,騰訊公司將微信公眾平臺升級為公司戰略級業務。微信公眾平臺是騰訊公司在微信的基礎上新增的功能模塊,通過這一平臺,個人和企業都可以打造一個微信的公眾號,可以群發文字、圖片、語音、視頻、圖文消息五個類別的內容。微信公眾平臺支持PC端網頁、移動互聯網客戶端登錄,并可以綁定私人賬號進行群發信息,因此微信公眾平臺可以作為移動學習平臺之一。
一、大學生移動學習的現狀
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絕大部分的大學生已經擁有了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大學生在生活中已經離不開手機,這是因為大學生以手機為載體享受著互聯網技術帶來的方便快捷,從中獲取需要的信息。在獲取信息的同時,絕大部分的同學通過即時聊天軟件暢談,擴大自身的社交圈,高達90%以上的大學生均選擇在移動設備上安裝微信APP。由此可見,微信是大學生使用頻率相對較高的軟件。對于微信,大學生不僅僅用來交際、查看朋友圈,還關注喜歡的公眾平臺并及時獲取有用信息,說明大學生不僅僅是用微信平臺進行娛樂活動,還會利用微信進行一定程度的學習,但是這種移動學習具有隨機性、碎片化、無系統性、與課堂教學聯系不緊密的特點。[1]
二、利用微信平臺學習問題分析
1.移動學習意識淡薄
雖然互聯網技術在不斷發展,但是教學模式并沒有快速發展,教學模式更多的還停留在課堂教學上,教師沒有意識到新技術給教學帶來的方便,而更愿意采用面授的方式教學生知識,因為這樣會讓他們更直接地了解學生掌握情況。
2.移動學習內容針對性較弱
基于微信平臺的移動學習資源一般屬于碎片式、獨立式,以問題為中心,知識點之間相對靈活的非結構化資源。這種非結構化的資源一般帶給學習者的是碎片式的信息與知識,不完善、不系統的半成品,因此與之相關的學習活動也是碎片化的,其學習的針對性難免得不到充分的體現。[2]
3.移動學習資源缺乏
目前大部分大學生主要還是通過微信平臺進行語言類、等級考試類以及就業信息類等相關知識的學習,涉及的移動學習資源類型也比較單一,學習資源涉及面過于狹窄,這就使得大學生無法了解和學習與自己專業相關的知識,造成移動學習資源缺乏的現象。[3]
三、提高大學生微信平臺的學習策略
1.增強移動學習意識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數據傳輸的能力也在不斷增強,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利用手機獲取需要的數據信息。手機的便利性,使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并且根據自己的條件和時間安排學習。因此對于教育者,我們要增強移動學習意識,要更好地發揮移動學習的優勢,彌補傳統課堂學習的不足。
2.增加移動學習內容
由圖1可知,學習類內容的平均閱讀量最高,其次是生活類內容,然后是娛樂類內容,最后是新聞類內容。對于移動學習,學生非常關心的還是移動學習平臺上提供的學習內容,這些學習內容一方面可以是專業知識方面的學習,一方面可以是能力拓展方面的學習。例如:英語四六級、考研真題、職業生涯規劃、面試技巧指導等。多方面培養大學生知識能力。學習內容之外,學生愿意從移動學習平臺上關注生活類內容,因為生活類內容跟大學生的校內生活息息相關,它為大學生的生活提供了有用的服務。大學的硬件設施比較多,學習方式也相對比較自由,學生課堂學習后可以安排課余時間,當學生需要用到硬件設施后,就可以通過平臺獲取需要的信息,方便學生合理安排時間,提高學習效率。學習生活之余,大學生比較關心娛樂類內容,豐富大學生的業務生活。平均閱讀量最低的是新聞類的內容,可能有以下幾點原因:(1)新聞類內容缺乏時效性。移動學生平臺的負責人是學生,學生只有獲取了相關新聞內容后,才能再次編輯轉發到平臺上,這個二次編輯過程就耽誤了時間。(2)新聞類內容形式不新穎。對于90后大學生,他們接受內容的方式已經有所改變,豐富的表情包、圖片、視頻是他們比較喜歡的形式,純粹的文字內容不太容易被接受。(3)新聞標題不能吸引受眾。隨時生活節奏的快速發展,新聞標題決定著學生是否點擊閱讀的關鍵。當新聞標題能吸引學生,學生一般會閱讀;當新聞標題不能吸引學生,學生就會放棄閱讀。
3.增加學生關注內容
由圖2可知,對于不同的學習內容,隨著平均閱讀量的下降,點贊量也在降低。首先,優秀學子宣講閱讀量較高,反映出同學們向往優秀典型,以優秀典型為榜樣不斷地進步。其次,畢業生就業和競賽資格考試平均閱讀量相對較高,表明學生非常關心自身的發展,希望在大學期間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課程復習筆記的閱讀相對前面兩個內容低,這是因為學生本身擁有了復習筆記,不需要再通過平臺查看復習筆記,也可能因為平臺提供的復習筆記針對的僅僅是某一個年級,故而閱讀量也會相對較低。英語四級考試的閱讀量相比復習筆記低些,是因為同一個年級,課堂課程的學生量大于英語四級考試的學生量,因此英語四級閱讀量相對低些。研究生考試的閱讀量最低,首先是由于每年考研的學生數量相對較少,另外因為考研學生考試方向不一致,對考試內容的輔導不太一樣,因此只是有需要的學生才會閱讀,導致閱讀量低。
4.改變學習內容呈現類型
由圖3可知,視頻類學習內容的平均閱讀量要高于圖片類的平均閱讀量,文字類學習內容的平均閱讀量低于圖片類的平均閱讀量。這是因為隨著媒體的發展,視頻類型的內容能更直接、更準確地呈現出來,并且視頻類的內容更生動活潑、豐富有趣,學生的認可度和接受度相對較高。隨著網絡的不斷發展,直播的方式也已經融進了教學環節中,直播能解放學習地點的束縛,讓學生實時地獲取到知識,還能讓學生參與教學互動。圖片類的內容雖然活潑生動,但是互動性差。文字類的內容閱讀量最低,這也體現了學生不愿意僅僅閱讀文字內容,還是希望有更豐富的形式呈現。
四、結語
通過研究分析,大學生移動學習平臺建設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它是課外學習的主渠道。通過增強師生移動學習意識、增加移動學習內容、擴充學生關注的移動學習內容、改變學習內容呈現類型,能有效地發揮移動學習平臺的優勢,進一步提升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王竹立.碎片與重構:互聯網思維重塑大教育[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5:5-6.
[2]孟凡立,陳琳.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移動學習空間構建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4(10):19-25.
[3]陳曉羅.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高校師生信息互動平臺研究與實現[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3(9):98-99.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