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網站8月22日文章,原題:“肝病大國”中國提振美國血漿制品需求中國約有1億人患某型慢性肝炎。中國患者去年消費了約300噸血清白蛋白,約占全球總量一半,其中約60%為進口。
人類血漿制品貿易這一貌似不大可能的跨太平洋貿易正在美國和中國之間蓬勃發展,中國大量的肝臟疾病提振了對這種維系生命所必需的液體中所含蛋白質的需求。血清白蛋白由肝臟自然產生,可通過“分離”捐贈血漿獲得。在美國,捐贈者通常會收取費用。但在中國,有償血漿采集因一系列丑聞而名聲掃地,導致中國的血漿要依賴進口,這推升了海外出口商的銷售。
自國家規定的每10克378元人民幣的價格上限于2015年被廢除以來,血漿在中國的價格已上漲至每10克430元人民幣,意味著中國國內這塊市場每年的價值約為19億美元。招商證券分析師張同表示:“中國消費量高企的原因之一是中國是肝病大國。”世界衛生組織(WHO)數字顯示,中國約有1億人患有某型慢性肝炎,他們是肝硬化和肝癌的高危人群。此外,普遍存在的、把輸血當作返老還童藥的錯誤觀念也拉高了中國的需求。上海一家醫院的管理人員徐先明(音譯)說:“有些中國人抱有一種不科學的觀念,認為人血白蛋白是一種營養品,一些富有或有特權的消費者就有這一需求。”
中國去年采集了約7000噸血漿,不到美國3.1萬噸采集量的四分之一。這推升了中國國內血漿制品的價格。業內人士坦承,說服中國人獻血很難,血清白蛋白的價格依然會保持高位。不過上月,中國最高藥品管理部門對一項將人血清白蛋白移植入水稻種子、把人血清白蛋白“種”出來表達了支持。該管理部門表示,初步試驗顯示該方法“安全、有效”,未來有望抑制血漿制品的價格。▲
(作者湯姆·漢考克)
環球時報2017-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