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昊原
“IP”究竟是巧手裁縫的針線,還是饕餮食客刀叉下的肥肉?在扮演了十數年游戲展的角色之后,ChinaJoy朝著回歸“娛樂”的方向又邁進了一步。
依然是上海,40度的高溫,4天時間,17萬平米的15個展館接納了近千家參展商和34.27萬人次的參展者。
這是第15屆中國國際數碼互動娛樂展覽會(ChinaJoy)歷屆展覽規模最大的一次,也承載了遠超以往的野心,在扮演了十數年游戲展的角色之后,ChinaJoy朝著回歸“娛樂”的方向又邁進了一步。如果說上一屆ChinaJoy的主題“游戲新時代 擁抱泛娛樂”,是過渡時期的號角,本屆“共享泛娛樂”的主題,則毫無疑問地確定了未來的方向。
泛娛樂的核心
游戲行業的發展依舊迅速,《2017年1-6月中國游戲產業報告》顯示,上半年中國游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997.8億元,同比增長26.7%,其中移動游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561.4億元,同比增長49.8%。游戲行業的市場規模毫無疑問將突破2000億元。
但泛娛樂產業的規模會更大。什么是泛娛樂?騰訊的定義是基于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的多領域共生,打造明星IP(知識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粉絲經濟,它涵蓋的范圍,不只是游戲,還包括網絡文學、漫畫、電影、連續劇等娛樂領域。
工信部3月發布的《2017年中國泛娛樂產業白皮書》預計,中國泛娛樂產業總產值將達到4800億元。在開幕式上,頭部企業如騰訊、網易等,已經將主題轉向了泛娛樂產業。“歷經15載,ChinaJoy由單一的游戲行業,發展成為輻射網絡文學、網絡影視、網絡動漫等更廣泛領域,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數字內容產業綜合展會。”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張宏森在致辭中如是說。
事實上,人類的娛樂需求一直存在,騰訊集團副總裁、騰訊影業首席執行官程武在2011年提出泛娛樂最初的概念,更早的時候,單機游戲《仙劍奇俠傳》也曾拍成熱門電視連續劇,捧紅了胡歌等新人演員;金庸的小說拍成電影、電視劇已有數十載,改編成各類游戲也有十幾年了;但不同娛樂領域間仍顯得涇渭分明。
“記得2009年我剛到騰訊,當時和互娛業務的掌門人任宇新聊到未來的時候,他說游戲產業一定會借助科技的力量越做越大,但我們不僅僅滿足于此,還希望探討互動娛樂產業的更多可能性。”程武回憶道,最初騰訊啟動動漫業務時,大量的市場調研后發現,87%的游戲用戶對動漫有需求,但不同細分領域在形式上的差異,仍讓許多同事感到前景不明朗。2012年,騰訊開始布局游戲、動漫、文學、影視、電競等業務,并逐步建立起包括騰訊游戲、閱文集團、騰訊動漫、騰訊電競、騰訊影業和啟游影視的泛娛樂生態。
網絡作家貓膩,2014年開始在騰訊閱文集團旗下創世中文網連載網絡小說《擇天記》,后成為知名的網絡文學IP。《擇天記》先后被改編為網絡游戲 (2014年由巨人網絡開發)、動畫(2015年由騰訊首播)、漫畫(上海又乙文化開發)、舞臺劇(易非導演)、網頁游戲(2017年由哥們網開發)和電視劇(2017年騰訊影業、企鵝影業、檸萌影業等開發),據稱未來還將會有大電影。《擇天記》所有形式業務的總價值不好估計,但作為一個大IP,僅其電視劇的投資成本就已近4億元。
程武將IP作為泛娛樂的核心,除了賦能新的娛樂方式,各種業態在縱向領域達到一定的規模后,橫向間也可以順暢地打通,給明星IP孵化提供基礎和空間。就像《擇天記》在文學、動漫、影視、游戲等領域遍地開花,最終從網絡文學的IP進化成泛娛樂的大IP。“在這個互聯網+的時代,文化變得異常得鮮活和親民,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深刻影響著文化的體驗生態,包括文化的生產和傳播方式,互聯網+文創正在改變著這個時代中國故事的講述方法。”程武說。
另一方面,消費結構的悄然發生變化也在推動泛娛樂產業的發展。2017年上半年,中國人均文化娛樂消費869元,上升到人均消費支出總額的9.8%,年輕一代的消費者,正在成為消費的主力軍,他們熟悉互聯網環境,可以用一臺筆記本或智能手機看小說、看電影、追劇或是打游戲,愿意在娛樂性消費上支出更多;同時,他們對娛樂的需求也發生了改變。
今年適逢網易20周年,創始人丁磊在過去幾年發現,產品中用戶的留言、互動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大家越來越少對產品功能本身做出評價,越來越多關注產品能為自己帶來多少的美學體驗和情感記憶。”他強調要推動影視、動漫、游戲等的跨界交融與各領域的邊界消除,“網易云音樂是音樂和互聯網的交融,它的品位就不僅在于是線上播放器,而通過歌單和用戶的評論提高它的品位,陰陽師手游的品位則在于為玩家提供了原汁原味的和風體驗。”
局面大好 依然在起點
文學創作、游戲、影視和動漫的相關企業,正在殊途同歸。IP像是將它們縫合在一起的針和線,甚至可以像一個有號召力的品牌,進一步錦上添花。完美世界CEO蕭泓認為,用戶獲取信息的方式發生巨大變化,讓內容體驗也隨之改變,內容不能再局限于單一、經典的某一領域,多領域交叉、多體驗整合,利用IP輻射更多娛樂領域的多元互動,將是泛娛樂未來的重要方向。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有了好的IP就能做好泛娛樂。投資4億元拍攝的《擇天記》連續劇,口碑就一路下滑,收官時豆瓣評分僅有4.3,讓人大跌眼鏡。培育優秀的IP不易,但消耗掉卻不難,比如有的游戲企業拿IP的出發點是利用其用戶價值來吸引用戶,不但沒有為IP增值,甚至為了減少成本,用“換皮”的游戲來做IP的游戲定制,嚴重損害了原生用戶對IP的熱愛度,這就像把IP當作一塊肥肉,目的就是買下來吃一口。
在影視行業和游戲行業的影游聯動中存在著亂象。“經常會有一個公司坐在我面前,說不要長,一個月,我立刻做出你的同款游戲,這樣的游戲口碑肯定不會好的。” 新麗傳媒副總裁劉航說,“還有一種情況是,他沒有跟我講團隊的優勢、IP開發的方向和策劃,更多停留在多少錢,你把IP交給我。其實這種公司往往是有融資或上市的需求,需要的不是業務與合作,而是噱頭。”在IP轉換過程中,時常出現重IP、重演員、輕故事的現象,讓辛苦積累出來的IP價值被一次性消耗掉;也會有政策、技術和成本方面的風險,最后導致IP改編失敗的案例。
對國內的企業來說,以IP為核心的泛娛樂,可以從國外吸取“先進經驗”。比如迪士尼樂園,就是建立在迪士尼動漫IP基礎上的粉絲樂園。時代華納旗下華納兄弟電影公司斬獲過240座小金人,擁有包括《指環王》、《黑客帝國》、《神奇女俠》、《哈利波特》等知名IP,托爾金的魔戒系列和JK·羅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可以說建立了兩個全新的神話體系,也都成功地改編為系列電影,而同為時代華納旗下的DC漫畫,其超級英雄已經成為了美國的神話體系。DC娛樂互動與動畫副總裁Ames Kirshen說:“(超級英雄)它的時間和其他的神話歷史相比比較短,只有一百來年,但在全球范圍內生根發芽,植入了各種各樣的平臺,在全球每一個大陸故事的講述者,都想使用DC的資源。”這樣的IP需要長時間的積累,不斷用高質量的新作品提高其高度。
中國的泛娛樂產業距離產生指環王、哈利波特和超級英雄這一級別的IP還很遠。“局面大好,但卻依然僅僅是起點,在過去幾年里,整個中國的文化創意產業雖然做了許多積極的嘗試,創造了許多一度流行的IP,也在商業上實現了很可觀的變現,但放在文化的維度上,真正經得起時間的經驗,能夠成為民族文化的標簽IP其實非常少。”程武認為,文化的規律是契合時代,每一個時代都有獨特的文化,就像唐詩宋詞元曲和明清小說,而網絡文學、動漫、影視和游戲等數字文創內容,就是當今時代的文化選擇。過去幾年,IP更多被關注在其商業價值,但IP本質上首先是一個文化概念,打造IP要有足夠深厚的文化積淀,也需要完善的產業鏈,構建一個著眼于長期價值的協作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