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哲
戰爭既是榮耀的舞臺,也是殺戮的戰場。在社會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戰爭的陰影如鬼魅一般,始終與人類相伴左右。因為有了戰爭,也就有了軍事。廣義上的軍事,泛指與戰爭有關的各種社會活動。而軍事技術與軍事文學又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兩個領域。那么,在科幻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軍事科幻具有哪些獨到之處呢?
軍事科幻—
未來戰爭形態的透鏡
在冷兵器時代,軍事技術的變革往往能使戰爭規模和范圍急劇膨脹。諸如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東征、蒙古成吉思汗西征之類影響深遠的軍事行動,都是軍事技術革命的產物。而每一次大規模的戰爭,都會成就偉大的軍事家。人們敬仰、崇拜這些英雄,令軍事文學有了用武之地。那些偉大的戰爭史詩,如《荷馬史詩》《高盧戰記》《格薩爾王傳》等,都成了人類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隨著火藥的發明及其在軍事領域的廣泛應用,戰爭進入了熱兵器時代。而產業革命的到來,讓科學技術真正成為了主宰戰爭的決定性力量。于是,在鐵與血交織的19世紀,軍事技術與軍事文學開始聯姻,產生了以描寫未來戰爭和軍事技術為主題的軍事科幻小說。從英國陸軍中校喬治·湯姆金斯·切斯尼爵士于1871年發表《杜金戰役》算起,軍事科幻已經有了將近一個半世紀的歷史。這期間出現了許多杰出的軍事科幻作品,它們幾乎無一例外都成為了偉大的軍事預言,成為世人窺視未來戰爭形態的透鏡。
1863年,現代科幻小說之父法國人儒勒·凡爾納應邀擔任了法國飛行器運動促進協會的監察官,從此對動力飛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當時的法國,對于人類今后將如何征服天空這個問題,科技界分成了涇渭分明的兩派:一派是主張利用熱氣球及充氣飛艇的“氣球派”;另一派是主張使用有翼動力飛行器的“飛機派”。1866年,凡爾納以“氣球派”與“飛機派”之間的科學爭論為基礎,創作了小說《征服者羅比爾》,并成功地預言了空中轟炸、空戰格斗和針對飛行器的恐怖襲擊。此時,距離美國人萊特兄弟的飛行者一號首次升空還有37年,距離人類歷史上第一場真正意義上的空戰還有48年。
無獨有偶,在1908年尚處于清朝末期的中國,小說家包笑天以“笑”的筆名發表了一篇名為《空中戰爭未來記》的科幻小說。其中所描繪的宏大的空戰場面,即使是在100多年后的今天,讀來仍舊趣味十足。
軍事科幻創作主題的分化
在20世紀,人類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兩次世界大戰,現代化戰爭的宏大場面和人性的殘酷扭曲同時呈現在世人面前,軍事科幻的創作主題開始發生分化。
英國科幻大師赫伯特·喬治·威爾斯在他于1914年出版的科幻小說《獲得自由的世界》中,成功地預言了原子能、核大戰以及由此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改變。而人類真正把這種超級武器用于實戰,則是在31年后的日本。在隨后的冷戰歲月中,全人類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核威懾下,戰戰兢兢地度過了幾十年。
1964年,著名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把英國人彼得的核戰科幻小說《紅色警戒》改編成電影《奇愛博士》,為人類展現了全球核大戰的恐怖情景。幸運的是,人類的理性最終壓制住了戰爭狂魔的躁動,《奇愛博士》中的一切都只停留在了藝術和想象的層面。
隨著宇航技術、信息技術的出現,軍事科幻又把自己的觸角伸向了廣袤無垠的宇宙空間和變幻莫測的虛擬世界。1959年,美國科幻小說大師羅伯特·海因萊因出版了他的軍事科幻巔峰之作《星船傘兵》。盡管此前描寫地球人與地外文明戰爭的作品并不少見,但海因萊因以他曾經作為海軍軍官的專業知識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所見所聞,首次逼真地描寫出了星際戰爭中的種種細節,令人嘆為觀止。其中眾多的創新理念,都為后世所繼承和發揚。比如,小說中描寫的動力戰斗服,就成為了日后機甲科幻的源頭;而具有昆蟲社會屬性的蟲族外星人,則成為經典的外星人形象之一。
在張馨月撰寫的《救贖之地》中,我們也能看出一些“星船傘兵”的味道。只是由于篇幅所限,張馨月并沒有在未來戰爭的細節上過多著墨,這也是未來應該加強的一點,因為這是最考驗創作者功力的方面。
盡管軍事科幻以戰爭作為主題,但是創作者們所要表達的卻并非是對戰爭或殺戮的崇拜。相反,他們通過對新科學、新技術的想象來揣測未來的戰爭形態,通過描摹未來戰爭的場景去觸摸身處戰爭洪流中的人們的內心世界。說到底,軍事科幻想要表達的并非是對戰爭的歌頌,而是對和平的渴望。所以,只要戰爭的幽靈仍然徘徊在地球的上空,軍事科幻就有其存在的價值—直到人類獲得永久和平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