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必堅
摘 要通過稅費性質及用途、適用范圍、征收主體及效率、征收依據比較,厘清征稅與收費制度的理論根基。稅制結構變化集中反映一國稅收及經濟發展水平。稅費改革取向由人治向法治轉變。稅收和非稅收入分別占政府收入來源的比重,取決于一國的公共選擇及財政體制。
關鍵詞稅費關系;財政體制;稅費制度改革
[中圖分類號]F81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7)07-0087-06
一、稅費起源及發展
(一)稅收起源與國家同步,稅制結構演進集中反映一國稅收及經濟發展水平
稅收是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在國外,財稅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6 000 年前的蘇美爾拉喀什(Lagash);在我國,財稅制度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時期。“自虞夏時,貢賦備矣”(《史記·夏本紀》);“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孟子·滕文公》)。[1]貢賦是土貢與軍賦的合稱。隨著朝代的變遷,貢賦逐漸演變成稅收的別稱,貢賦具有稅收的本質屬性。
對于稅收的界定,從世界各國的立法例來看,有些國家由于缺乏稅法通則所以不便于在稅法分則上作出明確規定,而《德國稅捐通則》第3條卻對此作出明確規定。德國立法強調稅收的非對待給付或者無對待給付。在學者黃茂榮看來,稅捐是公共權力機關為獲取收入對滿足課稅法律構成要件的人征收的以金錢為內容的無對待給付。[2]以上德國關于稅收的立法以及學者對稅收的界定,均強調稅收的以金錢為內容的無對待給付,將實物、勞役等非金錢為內容的無對待給付明確排除在稅收之外。事實上,即使現代國家,在重大災害、戰爭爆發及勞力特別緊缺等特定情況下,也存在實物、勞役形式折抵稅款,雖然不符合稽征經濟原則,但是發揮了金錢所無法發揮的作用。例如,我國臺灣地區《土地稅法》第23條規定,天賦征收實物,就各地方生產稻谷或小麥征收之。不產稻谷或小麥之土地及有特殊情形地方,得按應征實物折征當地生產雜糧或折征代金。從稅收的起源來看,在古代社會,實物、勞役等非金錢為內容的無對待給付在稅收總額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并且發揮了金錢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稅收稽征經濟原則的貫徹,實物、勞役等非金錢為內容的無對待給付占稅收總額中的比重越來越小。即使實物、勞役等非金錢為內容的無對待給付,也是可以用金錢計價的。因此,筆者認為,稅收是國家為獲取收入對滿足課稅法律構成要件的人征收的以金錢計價的無對待給付。
發達國家經過幾次稅制結構的歷史演進后,基本形成了“3+1”即所得稅、社會保障稅及貨物勞務稅為主體、財產稅為補充的現代稅制結構。在發達國家稅制結構的演進中,18世紀中葉工業革命之前,稅制結構以農業稅為主體、間接稅為補充;18世紀中葉工業革命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稅制結構以消費稅及關稅等間接稅為主體、直接稅為補充;二戰前后至20世紀80年代,形成以所得稅、社會保障稅等直接稅為主體、間接稅為補充的稅制結構;20世紀80年代起至今,形成了所得稅、社會保障稅及貨物勞務稅為主體、財產稅為補充的稅制結構。[3]由于受到經濟轉型的影響,發展中國家的稅制結構正處于演進進程中,出現向發達國家稅制結構同質化的趨勢。稅制結構的形成及演進,主要取決于一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及發展方式,發達國家歷經了最初的直接稅為主體,再到間接稅為主體,最后到直接稅為主體的稅制結構演進。
一般認為,稅收的主要功能或者基本功能在于籌集財政收入,次要功能或者輔助功能是調節產業及消費等進行宏觀調控。通過稅收,以財政收入支出的形式在全社會不同的利益群體中進行再分配,納稅多的人不一定比納稅少的人在稅收支出中獲得更多的利益,通過稅收實現了特定利益從彼個體向此個體的流動,體現了稅收的分配性,即使是稅收次要功能所籌集的財政收入,同樣是體現了稅收的本質在于分配性。征收稅收的過程,是稅收的分配過程;稅收使用的過程,也是稅收的分配過程,因為這兩個過程均改變了不同利益主體的利益總量。
(二)公共收費的起源及發展
收費制度制定時間與當地經濟發展程度存在或多或少的聯系。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較早制定收費制度。廣東省處于經濟改革的前沿陣地,較早就行政事業性收費進行地方立法,1991年12月7日廣東省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布1993年9月17日第一次修正、2010年7月23日第二次修正的《廣東省行政事業性收費管理條例》。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的中西部地區較晚制定收費制度。但是,較晚制定收費制度的地區可能制定較高形態的收費制度。
從現有不同地方立法來看,行政事業性收費依據有所區別,主要是有些地方要求收費依據是法律、法規,有些地方要求收費依據可以放寬至省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及其他規范性文件,還有些地方要求收費依據可以進一步放寬至省人民政府及其財政部門、價格主管部門的批準文件。從現有部門立法來看,行政事業性收費依據是法律法規等有關規定。在收費依據上,地方立法與部門規章也存在不一致的地方。從現有行政法規來看,行政事業性收費依據是可以進一步放寬至省人民政府及其財政部門與價格主管部門共同出臺的規定。
行政事業性收費的本質在于補償性,受益人向受害人進行經濟補償。資源收費中,國家將礦業權轉讓給礦業權人,礦業權人因此排他性地享有對礦產資源的占有、使用、收益及處分權利而成為受益人,利益得到增加;國家因此喪失對礦產資源的占有、使用、收益及處分權利而成為受害人,利益受到損失。即使是排污收費中,排污人向自然界排放污染物、減少污染治理成本而成為受益人,國家因此增加污染物及污染治理成本而成為受害人。收費的本質就是受益人向受害人進行經濟補償,收費的多少與受益人的大小呈現一一對應關系。
二、征稅與公共收費的比較
(一)稅費性質與用途比較
實踐中明確區分稅費的性質及用途,是一件相當棘手的事情。在我國計劃財政體制時期,國家統計局公布的1981~1994年國家財政收入統計數據中,均未見國家非稅收入、國家行政事業性收費的統計數據;從計劃財政體制向公共財政體制轉型后,國家財政收入統計報表中明顯可見行政事業性收費的統計數據,這與我國稅費體制改革是密不可分的,同時說明我國已經在實踐中重視區分稅費的性質及用途。但是,從國際層面來看,對某些收費項目,在不同的國家或者地區,即使是同樣的征收方式,有的國家稱之為稅,有的國家則稱之為費,特別是資源稅費征收領域比較突出。對二氧化硫等征收空氣綜合污染稅費,不僅存在征稅與收費的性質區別,而且征稅與收費的名稱也不一樣。
1.稅收的無償性及用途的廣泛性
對稅收的性質爭論由來已久,主要有無償說與對價說。無償說認為,稅收是國家基于政治權力無償征收,國家提供公共服務的多少及納稅人享受公共服務的多少與稅收的繳納沒有直接的必然聯系,只要達到法律規定要件就要征稅。對價說認為,稅收是納稅人因享受國家提供的公共服務而支付的對價,享受國家提供的公共服務的多少與納稅人繳納稅收的多少存在對價關系,存在直接的必然聯系,呈現一一正相關關系。從具體稅收征收實踐看,對價說不能合理解釋當年國家提供了公共服務而企業因為沒有利潤不應繳納企業所得稅,也不能合理解釋利息稅及遺產稅中國家提供的公共服務的數量及納稅人享受公共服務的數量。對特定地區而言,國家提供的公共服務的數量及納稅人享受公共服務的數量基本上相同,但是遺產稅卻因納稅人財產的多寡產生巨大的差別。對此,無償說比對價說更能合理解釋在轉移支付較多的國家,中央向地方轉移支付、地方之間轉移支付,被轉移支付的地區納稅人因此享有更多的公共服務。
稅收用途的廣泛性,稅收納入國庫,納入國家預算范圍,一般沒有特定的用途,在稅收法律、法規、規章等規范性文件中也很少出現直接規定稅收的用途,在稅收的使用對象、使用范圍上均不作特定的限制,而是由預算法作出規定。
2.收費的補償性及用途的專向性
科斯1960年發表《社會成本問題》一文,其突出貢獻在于發現并闡明了交易成本和產權的重要性及其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因此被國際經濟學界公認為現代產權理論的經典之作,為后來的產權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1986年制定、1996年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規定國務院行使國家對礦產資源的所有權。礦產資源所有權派生出礦業權。國家作為礦產資源的所有人,基于產權人及受益原則向礦業權人依照有關規定進行收費。
以立法的形式規定了收費用途的專向性,不得挪作他用,不具有廣泛性。并且,立法上采取同一部規范性法律文件中既規定收費的征收標準及程序,同時又規定收費的特定用途,在收費的使用對象、使用范圍上作出特定的限制。與稅收收入相同的是,行政事業性收費收入也納入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進行管理。例如,2003年1月2日國務院出臺的《排污費征收使用管理條例》,規定直接向環境排放污染物的單位和個體工商戶應當繳納排污費,排污費應當全部專項用于環境污染防治。與礦業權人繳納礦產資源收費不同,排污人繳納排污費主要基于直接受益原則,國家不是作為產權人的身份征收排污費。
(二)稅費適用范圍比較
1.稅收適用范圍的普遍性
稅收法律關系的性質,理論界存在無償說與對價說。德國財政學家海因里希·勞認為,“稅收并不是市民對政府的回報,而是政府根據一般市民的義務,按照一定的標準向市民課征。”美國財政學家塞里格曼認為,“賦稅是政府對于人民的一種強制征收,用以支付謀取公共利益的費用,其中并不包含是否給予特種利益的關系。”日本學者汐見三郎認為,“稅收是國家及公共團體為了支付其一般經費,依財政權向納稅人強制征收之資財”。從上述觀點可以看出,強調稅收的無償性,也不是針對特定市民的義務,而是針對一般市民的義務向市民進行課征稅收。即使強調稅收的對價性,也不是針對特定納稅人享受特種公共利益或者特定公共服務的對價,而是針對整體納稅人與整體公共利益對納稅人進行課征稅收,用以支付公共利益的費用。無論是無償說,還是對價說,均未強調特定納稅人繳納稅收與其享受特定公共服務之間的對價關系。因此,稅收適用范圍具有普遍性,對用以支付特定公共服務的費用與特定納稅人之間是否具有一一對應關系則在所不問,特定納稅人不能以是否享受特定公共服務作為其繳納稅收的條件,稅收征收范圍可以不限于是否享受特定公共服務的納稅人。
2.收費適用范圍的特定性
收費適用范圍特定性,主要表現為繳費人往往是享受特定公共服務、公共產品的被征收人,因為其享用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公共服務或者授予特定權利而產生繳納行政事業性收費的義務,并且收費的高低與被征收人獲得公共產品、公共服務或者授予特定權利的種類及數量存在一一的正相關關系。所謂對價,是指一方當事人在獲得某種利益或者權利時,必須給付對方當事人相應的代價,并不要求完全等價支付,僅僅要求支付對方當事人認可的代價即可。可見,收費具有對價性,收費征收范圍具有特定性,限制于享受特定公共服務或者公共產品的繳費人,不享受特定公共服務或者公共產品的人不具有繳費義務。
(三)稅費征收主體及效率比較
1.征收主體單一性與收費主體多元性
征稅主體具有單一性,一般是由稅務機關履行征稅職責,特定情況下由海關或者財政部門履行部分稅種的征稅職責。并且,用法律的形式對征稅主體進行明確規定。1992年9月4日制定、1995年2月28日修正、2001年4月28日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明確了稅務機關征稅依據只能是法律及行政法規的規定,排除了其他規范性文件作為征稅依據。1987年1月22日制定、2000年7月8日第一次修正、2013年6月29日第二次修正的《中國人民共和國海關法》,也明確了海關的稅費征收依據只能是法律及行政法規的規定,也排除了其他規范性文件作為稅費征收依據。
收費主體具有多元性。由于特定的被征收人因為享用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公共服務或者授予特定權利而產生繳納行政事業性收費的義務,提供該種公共產品、公共服務或者授予特定權利的部門則可能成為了收費主體。提供公共產品、公共服務或者授予特定權利的部門較多,涉及到不同的地區、行業及產業,因此收費的職責由眾多部門來承擔,收費主體呈現多元性。
2.征稅效率一般高于收費
從征收主體來看,征稅主體單一性、專業化程度較高及信息共享機制較為完善,決定了征稅人員權利與責任比較明確、征稅方式及手段比較先進和征稅信息及時、完整、準確,從責任上、技術上、管理上促進與保障了征稅效率較高。
從收費主體來看,收費主體多元性、專業化程度較低及信息共享機制不完善,決定了收費人員權利與責任比較模糊、收費方式及手段相對落后和收費信息不及時、不完整、不準確,從責任上、技術上、管理上制約了收費的效率。此外,收費人員的數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收費的效率。
從行政強制來看,法律、法規一般賦予征稅主體具有行政強制的權力,征稅主體可以依法采取行政強制措施,即對財物實施暫時性控制,自己實施行政強制執行,或者申請法院強制執行,依法強制履行義務的行為。通過設立強制性執法手段保障征稅權力的實現。法律、法規一般對收費主體未賦予或者賦予部分行政強制的權力,收費主體需要借助公安機關聯合執法或者申請法院強制執行,保障收費的時間成本及金錢成本較高。
從征稅用途看,征稅主體與稅收用途沒有直接利益關系,稅收收入納入預算管理,一般不規定特定用途。與此相反,收費主體與收費用途往往具有直接利益關系。雖然收費收入也納入預算管理,但是一般規定了特定用途,收費的特定用途大多數情況下與收費征收主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導致收費養人、養人收費現象,降低收費效率。
(四)稅費征收依據比較
1.征稅依據統一且位階較高
征稅依據統一且位階較高,表現為征稅依據主要是中央立法,規章以上法律形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八條第8款之規定,財政及稅收的基本制度只能制定法律。從征稅依據的實踐來看,主要有法律、法規及國務院財政部門、稅務部門的規章。除了國家稅務總局職權范圍內制定的在全國范圍內對稅務機關、納稅人、扣繳義務人及其他稅務當事人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稅務規章以外,還有縣以上稅務機關依法制定并公布的稅收規范性文件。
2.收費依據分散且位階具有層次性
收費依據分散且位階具有層次性,表現為收費依據主要是各部門、各地制定規范性文件。隨著落實稅收法定原則及規范稅收授權立法的推進,征稅依據統一且位階較高的特征將更為明顯。但是,與征稅依據不同的是,收費依據分散性相對更為突出,主要表現為收費依據往往既有法律、法規表現形式,又有國務院部門、不同地區,甚至縣級政府發布收費依據及收費標準,收費依據數量眾多且分散,既有較高層次的法律、法規等法律淵源。又有諸如縣級政府制定的有關收費規范性法律文件等較低層次的法律淵源。收費依據分散且位階具有層次性,在不同省、自治區、直轄市是不同的。從目前的非稅收入征收立法情況看,2015年7月1日起施行的《四川省非稅收入征收管理條例》明確規定了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等征收依據,其收費依據分散度相對較低。
三、現存法律批判與利益格局變動促進稅費制度改革
(一)稅費制度改革的動力
“在最早的和原始的時代,這些個人的、實際的關系是以最粗魯的形態直接地表現出來的。隨著市民社會的發展,即隨著個人利益之發展到階級利益,法律關系改變了,它們的表現方式也變文明了。”由于法律主體之間利益的變動,決定了“個人的、實際的關系”的表現方式,由最早的和原始的時代最粗魯形態轉變為文明形態,由初級文明形態向高級文明形態轉變。例如,由血族復仇、同態復仇、贖罪金,再到損害賠償制度的演進。同樣,征收人與被征收人之間的利益格局變動,或遲或早會促進稅費制度變革。
法的演進往往是從公民對現存法定秩序的不滿感開始的。“法律的發展不可能沒有對法律的批評。”對法律的任何批評,就會引起與現存法律的不協調,產生與現存法律的不滿感。“法律的每一項改革和修訂,每一個進度都是建立在這類不滿上面的。”如果現存法定秩序符合當時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與當時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映射在公民腦子里、內心上的就是對現存法律的認同感,不會遭受公民普遍的對法律的批評。如果現存稅費制度不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必定會反映到稅費法律秩序中,遭受到公民對現存稅費制度的普遍批評,對現存稅費法律秩序產生不滿感。那么,現存法律批判及不滿感或遲或早會促進稅費制度改革,以消除公民對現存稅費制度的批評,增加認同感。
否定歷史上的實在法實現法的演進。“通過否定歷史上的實在法來證明法的觀念的演變,證明公平的不斷實現。”“法國革命對全部封建制法的否定導致了更廣泛的現代法律秩序的建立。”從客觀結果看,否定歷史上的實在法導致了更高水平的法律秩序的建立。從法的公平價值看,否定歷史上的實在法證明了更大程度實現法的公平價值。
(二)稅費制度改革的方式
法的演進的自上而下的和平文明方式。在瑞士,19世紀40年代,保守派與進步派的緊張關系引爆了1847年分離主義聯盟戰爭,自由主義進步派獲勝。法國、奧地利等保守政權對瑞士自由主義進步派獲勝表示不滿,并警告瑞士聯邦不得修訂憲法。但是,不顧與突破法國、奧地利等保守政權的不滿及警告,《1848年瑞士聯邦憲法》頒布,標志著進入到現代社會聯邦制國家。“1848年瑞士憲法的成就的,頂多不過是比較文明的那部分瑞士人通過憲法的制定,宣告了他們在一定程度上由中世紀過渡到現代社會的愿望。” 瑞士通過憲法的制定由中世紀過渡到現代社會,證明了法的演進的自上而下的和平文明方式存在,積極穩妥的處理各種社會關系,不至于引起極大地社會動蕩。
法的演進的自下而上的暴力激進方式。是否能在任何時候均可以放棄已經享有的特權或者特殊利益?法的演進過程中經常遭受“既得利益集團”的反對,“既得利益集團”有時竭力反對甚至最必要的改革。在與“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和矛盾不可調和的時候,法的演進的方式不是以自上而下的和平文明,而是以自下而上的暴力激進表現出來,沖破長久的法律秩序的束縛,建立新的法律秩序。
法的演進存在自上而下的和平文明方式與自下而上的暴力激進方式。法的演進方式的選擇,基本因素在于利益沖突程度,同時還需要考慮特定時空背景、歷史背景、國內國際形勢變化等因素。與稅費制度革命自下而上的暴力激進方式不同,稅費制度改革是自上而下的和平文明方式進行,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法律秩序與社會穩定,不會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破壞性影響,有些國家在特定領域稅費制度改革實行先試點后推廣模式。
(三)稅費制度改革取向:人治亦或法治
人治與法治是根本對立的。在個人權力與法律的關系上,兩者是截然不同的回答,人治強調個人權力至上,法治強調法律至上、制約權力及保障權利。就國王的征稅權與法律的關系而言,1215年英國《大憲章》開始進行制約國王的征稅權,1225年重新頒布《大憲章》補充了御前大會議享有賦稅的批準權,進一步限制了國王的征稅權。[4]1668年“光榮革命”爆發,1689年議會通過《權利法案》。《權利法案》規定,超出國會準許之時限或方式征收金錢,無論是征稅還是收費,皆為非法。顯然,再次強調了征收金錢、時限或方式的議會確定,同時縮減了國王對征收金錢、時限或方式的決定權。征收金錢、時限或方式的決定權從國王向議會轉移,標志著稅制改革從人治走向法治。該稅制改革對世界的影響深遠,很多國家開始效仿,甚至將稅收法定的基本原則寫入憲法,例如美國憲法第1條、法國憲法第34條、日本憲法第84條,等等。即使沒有在憲法中明確規定稅收法定原則的國家,也試圖在憲法以外的其他法律中作出類似規定,從保障公民財產權及生存權、制約國家征稅權入手,推演出與稅收法定原則基本一致的內涵,以謀求與世界稅法的法治化改革基本同向。
1.征稅權本質屬性引領稅費制度改革取向法治
稅費制度改革取向人治抑或法治,其分水嶺在于對征稅權或者收費權本質屬性的認定。認為征稅權或者收費權本質屬性是行政權,那么這種稅費改革取向就不是法治;認為征稅權或者收費權本質屬性是立法權,那么這種稅費改革取向就是法治。如果通過立法權的行使來確定征稅權規則,就是走向法治。在現代民主政治體制下,真正的征稅權主體屬于人民,但是人民不能直接行使征稅權,人民委托中央代議機關代表人民制定“法律”的形式行使征稅權,人民委托地方代議機關代表人民制定“法規”的形式行使征稅權。稅費制度改革取向法治,充分體現和保障人民主體地位。[5]從稅費整體立法改革取向法治化看,應當逐步實現稅費的“法律化”或者“法規化”。
2.征稅主體與納稅主體法定關系要求稅費制度改革取向法治
“在這個自私自利的世界,人的最高關系也是法定的關系,是人對法律的關系,這些法律之所以對人有效,并非因為它們是體現人本身的意志和本質的法律,而因為它們起統治作用,因為違反它們就會受到懲罰。”[6]稅收法律關系中,征稅主體與納稅主體之間利益上存在對立統一關系。從稅收征收看,征稅主體與納稅主體之間利益上存在對立關系,納稅主體的財產通過稅收形式讓渡給征稅主體,納稅主體財產減損、征稅主體財產增加,因此征稅主體與納稅主體各自存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沖動。從稅收支出看,征稅主體與納稅主體之間利益上存在統一關系,征稅主體的財產通過提供公共物品或者公共服務,納稅主體在直接或者間接享受公共物品或者公共服務時增加財產或者創造財富的條件。納稅主體享受公共物品或者公共服務的數量與層次,一般不與其是否繳納稅收或者繳納稅收的數額之間存在一一對應關系,因此存在搭便車問題,個體納稅人存在想方設法避稅的問題。征稅主體與納稅主體各自存在追求利益最大化訴求,兩者之間利益存在對立統一關系。為減少對抗及增加合作,征稅主體與納稅主體兩者之間“最高關系”應是法定的關系。違反確認、調整及規范征稅主體與納稅主體兩者之間法定關系的“法”,就會受到法律的懲罰。由此可見,為促進稅費法律關系從對抗走向合作,要求稅費制度改革取向人治走向法治。
稅費制度改革取向法治,要求稅費要件法定化及明確化,明確規定征稅權的具體邊界及稅費被征收人義務的具體邊界,既能保障征稅權的正確及正當行使,又能防止征稅權不當行使對稅費被征收人財產權的非法侵害。因此,在有關稅費征收主體、被征收人、征收范圍、征收標準、優惠政策及征收程序等等,應當盡可能在中央代議機關制定的“法律”或者地方代議機關制定的“法規”中作出明確、詳細的規定,杜絕或者減少不確定概念、概括性條款及自由裁量權等不明確及籠統性規定。
四、稅收與公共收費的關系取決于一國的公共選擇及財政體制
2010~2014年中國國家財政收入中,國家財政收入、國家稅收收入及國家非稅收入的絕對數額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每年呈現遞增的趨勢。但是,國家稅收收入占國家財政收入的比重呈現遞減趨勢,其比重由2010年的88.10%下降到2014年的84.90%;與此相反,國家非稅收入占國家財政收入的比重呈現遞增趨勢,其比重由2010年的11.90%增加到2014年的15.10%;國家行政事業性收費卻基本穩定,國家行政事業性收費占國家財政收入的比重在3.60%~4.00%之間,國家專項收入、國家罰沒收入及國家其他收入的增幅較大。
2010~2014年期間,美國聯邦政府稅收收入占經常收入的平均比重為95.41%,并且每年度聯邦政府稅收收入占經常收入的比重也基本穩定,各年度之間稅收收入的變化比較小;美國聯邦政府非稅收入占經常收入的平均比重在4.59%之內,同樣各年度之間非稅收入的變化也非常小。美國州及地方政府收入中,當前稅收收入與政府社會保障收入的二者之和占經常收入的平均比重為67.37%,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各年度當前稅收收入與政府社會保障收入的二者之和占經常收入的比重基本穩定,變化比較小。除了州及地方政府征收的稅收收入之外,平均每年還有聯邦補助金占其經常收入的22.97%。美國州及地方政府收入中的非稅收入主要以財產收入和其他收入二者之和的形式表現出來,占經常收入的比重平均為10.36%,并且逐年呈現遞減的趨勢,每年各季度美國州及地方政府稅收收入占經常收入比重呈現大體穩定的趨勢。
2010~2014年期間,美國聯邦政府、州及地方政府稅收收入占經常收入比重以及每年各季度美國州及地方政府稅收收入占經常收入比重呈現大體穩定的趨勢,美國聯邦政府非稅收入占經常收入的平均比重在4.59%之內,州及地方政府收入中的非稅收入占經常收入的比重平均為10.36%并且逐年呈現遞減的趨勢。實踐表明,稅收與公共收費的關系取決于一國的公共選擇及財政體制。
[參考文獻]
[1] 劉劍文,陳立誠.國家變遷的財稅法觀察——以稅收觀念演進為線索[J].江淮論壇,2015(3):5-6.
[2] 黃茂榮.法學方法與現代稅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3] 解學智,張志勇.世界稅制現狀與趨勢(2014)[M].北京:中國稅務出版社,2014.
[4] 張怡.稅收法定化:從稅收衡平到稅收實質公平的演進[J].現代法學,2015(3):29.
[5] 北野宏久.日本稅法學原論[M].郭美松,陳剛,譯.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8:64-65.
[6] 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