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尚+劉亞萍
近些年來,大規模的城市化、信息文明的沖擊和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改變了傳統村落的面貌。伴隨著傳統村落的空心化、功能退化以及不斷涌現的新問題,傳統村落的建設方法也需要不斷完善。本文在深入分析“慢城”定義和內涵的基礎上,探討“慢城”理論和傳統村落改造設計結合的可能性。筆者嘗試通過甄選特色資源、植入慢生活、推動慢行交通等策略,賦予傳統村落中國畫意式的景觀設計、敘事體驗式的歷史呈現以及閑適慢節奏的生活體驗功能,為傳統村落環境改造貢獻綿薄之力。
一、“慢城”的定義和內涵
“慢城”也被稱為“慢行城市”,是一種放慢生活節奏的建設形態,體現了現代人對寧靜、休閑和優雅生活的渴望。“慢城”是在滿足現代人生活的需求(功能全配套)的基礎上,放慢城鎮或者鄉村的生活節奏,提高生活品質,體現傳統文化和地域特色。傳統村落的慢城設計通常從三個角度出發,即慢交通、慢生活和慢空間。
(一)慢交通的內涵
慢交通是慢城設計中最主要的特征,要讓匆匆行走的游客或者居民慢下來,交通引導極為重要。慢行交通方式一般有步行、自行車、電動車和公交等四種類型。首先,要限制小汽車的出行,車不入村或者適度控制道路的寬度和彎曲形式以減緩小汽車的行駛速度。其次,整合延生成慢行路網系統,塑造友好的慢行環境,依托綠化水系和開放公共空間,吸引人的注意力,深入而細致地展示傳統村落的魅力。最后,解決快慢交通沖突和慢行主體接駁難的問題,使得交通更加便捷。
(二)慢生活的內涵
慢生活不是簡單的拖延時間,而是延續傳統、契合心靈、張弛有度、勞逸結合,最終目標是為了提高生活質量,提升幸福感。從內容分類上,它主要包括慢食、慢運動、慢設計和慢活動。
(三)慢空間的內涵
空間是各種活動的載體,慢空間具有較高的品質、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能讓人拋棄煩惱、真正放松身心。在傳統村落中,它主要包括民俗市井、體驗空間和慢行社區三種形式。民俗市井是當地特色文化、小吃、民俗活動和傳統技藝的展示平臺。體驗空間包括傳統手工藝體驗作坊和咖啡店、茶室等休閑娛樂空間。慢行社區則是指布局緊湊、功能齊全、環境安靜舒適、景觀豐富多彩、交通便捷安全的居住社區。
二、“慢城”在傳統村落改造中的可能性
(一)中國傳統“慢”哲學
“慢”哲學、“慢”文化在我國由來已久,盛行千年。人們喜歡“閑敲棋子落燈花”的慢境界,慢活動也是豐富多彩、由來已久。文人雅士以“書香茶琴花”等慢活動追求心境的平和淡然,農家晴耕雨歇、打魚織布、自給自足、自娛自樂,為傳統村落留下了寶貴的地域文化。此外,麗江、蘇州、成都和鳳凰等城市也因為保持著慢生活的節奏而愈久彌新。
1.傳統村落的“慢”環境
我國的許多傳統村落保留著大量傳統建筑、街巷空間、古樹古井,民風民俗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得以延續。一方面,優美的自然環境、古樸的傳統風貌和純凈的鄉土文化,和現代人追求閑適、散漫的旅游體驗十分契合。另一方面,傳統民居大多有庭院,庭院屬于私密空間,其安靜、安全、閑適給閑庭漫步以可能。傳統民居很多雕梁畫棟、豐富多彩,山墻面的裝飾畫、屋檐的走勢、磚雕的精致,都可以吸引路人的駐足。
2.國內外傳統村落慢城改造的多種嘗試
從1999年至今,全球共有135個“慢城”誕生,這些經驗也為“慢城”理念在傳統村落改造和設計中提供了有利的支撐。例如,我國山東省青州市南張樓村,改善和整理村落環境,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將養殖業和觀光旅游結合建設都市農莊,并且發揚傳統文化,投資建設民俗博物館。該村完整地保留了村莊文化、建筑形態和村民構成,整理村落歷史文化景觀,組成了一個優秀的“慢城”村。再如韓國慢城總部新安曾島,保留和補充小漁村的風貌,還原鄉村的青山綠水。此外,該村還提倡綠色出行,采用自行車和徒步來推廣環島游,最終打造成為韓國最出名的生態之村。
(二)“慢城”視角下傳統村落改造的策略
1.設計原則
(1)中國畫意式的景觀設計。傳統村落包含眾多景觀資源,如古樹名木、雕梁畫棟、風土人情,慢城設計的目的之一就是讓行人能欣賞感受這些資源。慢行的巷弄串聯各個景觀節點,節點是駐足的所在,而線性空間是進行動態觀覽的場所空間。游覽過程中,步移景異,行人愿意慢下來,這才是慢城改造的重點。
(2)敘事體驗式的歷史呈現。古井、古建、手工作坊、新建的學校等場所記錄了不同的歷史記憶,為即將消失或者已經消失的文化提供了一種見證。人們在行走游覽的過程中,追憶、感知不同的歷史記憶,在景觀游覽活動的動態行進中體驗,身臨其境體驗文脈的延續和空間的變遷,且行且憶,從中感受文化浸潤的同時,做文化的傳承者。傳統村落的慢城設計因歷史文化而升華。
(3)閑適慢節奏的生活體驗。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才是慢城設計得以成功的基礎。不同人群對于慢生活空間有不同的需求。村落居民需要和諧的生活和交往環境;游客需要休閑、愉悅、放松的環境,需要對歷史文化的直觀感知和精神的快速提升;慕名而來的藝術家則需要創意、獨具特色甚至具有啟發意義的景觀和空間。
2.傳統村落慢城設計方法
(1)甄別特色景觀資源。首先,傳統村落選址時一般依山傍水、負陰抱陽,與周邊環境完美結合,體現天人合一的生態思想。經過多年建設經驗的累積和對環境的適應,傳統村落的肌理可能不是最美的、基礎設施甚至不全,但是其格局是最適宜人居住的、最符合地域需求的。這些奠定了傳統村落的整體風貌和它獨一無二的特質。因此,對村落的生態格局、傳統肌理,應該加以識別和恢復。
其次,傳統村落還有古井、古建筑、古樹名木等景觀資源,可以依托這些資源形成點簇式發展,以一點激活周邊的活力。
最后,對點狀景觀進行整理和組織,以保證傳統村落開放空間的公共性和景觀的連續性。例如,以道路為骨架,形成層次、規模、功能各不相同的開放空間體系。
(2)慢生活的融入。一方面,對游客而言,可以開發村落的傳統手工藝和特色餐飲、文化等,從走馬觀花到深度體驗,讓游客有機會品味傳統村落的傳統魅力,作傳統文化的見證者和傳播者。此外,民宿、茶館、新式的咖啡館等也應酌情植入。另一方面,對當地居民而言,建設村民廣場,改造村落中的灰色空間,為村民休憩、交流提供場所。完善閑適的居住空間,改造尺度適宜的街道空間,使居民重拾融洽的鄰里關系。
(3)組織慢行交通。自行車或電動車環村,在環線上布置電動車、自行車租賃點和停靠點。梳理村內步行交通,延續和拓展傳統巷道步行肌理。通過梳理步行道路,增加村中活動空間和景點之間的聯系。對于重點游覽路線,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的綠化覆蓋,一方面強調這條景觀游憩線路,另一方面更好地保護和利用自然、歷史文化資源,為居民提供充足的游憩和交往空間。
三、結語
傳統村落逐漸喪失活力,主要是因為村落可達性不高、環境破敗、歷史文化景觀雜亂。因此,本文基于“慢城”視角,提出傳統村落改造、復興的策略,如提取傳統村落的特色資源、植入慢生活體驗和組織慢行交通,以期為傳統村落的復興貢獻綿薄之力。
(山東女子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