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晗
雜技是我國流傳千年的民間藝術,在我國分布最廣,從事表演人數最多,并且深受百姓喜歡。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對雜技藝術的創新與人才的培養有了更高的要求。
一、融入時代演出市場
雜技從最開始的走街串戶、街頭賣藝,到如今登上大雅之堂,甚至走出國門,登上國際舞臺,其中雜技演員付出了難以想象的艱辛和汗水。隨著社會與文化的進步及人們欣賞趣味的需求增加,雜技演員也不斷改進作品,創作高品位的作品,做到驚險、緊張、刺激,滿足人們較高的欣賞水平。
二、藝術創造的發展趨勢
隨著審美情趣的不斷提升,人們對雜技藝術提出了更高要求。一切藝術的發展,都奠定在藝術創造基礎上,必須注重“以人為中心”的核心地位,更好地滿足受眾需求,包括生產需要、審美需要以及社會需要等,這些都與藝術的本質密不可分。實際上,藝術創造過程就是衍生藝術靈魂的過程,我國雜技的發展離不開中華民族的原始文化與審美觀,它表達了人們對美的不懈追求。在我國當前雜技藝術中,人們主要通過舞蹈的嵌入設計形式,強化了雜技藝術的要求以及雜技審美觀念,通過人體的動態形式表達“主題變奏”,實現了人體空間的分布與位移。在創作過程中,由于滲透了“藝術化”“情節化”過程,雜技不再是枯燥的“技術”,更強調“由技入藝”的過程。在藝術方面,雜技不再以單一的動作為中心,而是把技巧與音樂、燈光、舞美、人物造型等多種藝術結合在一起,創造了屬于雜技自己的藝術形式,使得雜技有屬于自己語言的藝術。
中國雜技藝術無論在創意、音樂、道具,還是在燈光、服裝、編排等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進步與提高,實現了體能開發和道具應用的協調發展,在提高藝術難度的基礎上添加了綜合藝術的表演,滿足不同觀眾對于審美的需求。從市場經濟發展來看,從開始單項節目表演發展到如今的主題雜技晚會,宣告了雜技一個新時期的開始。
三、現代節目力求創新
雜技的創新就是對傳承的藝術形式做出改變,使之更能適應社會發展和觀眾的審美觀。雜技藝術是一門綜合藝術,每個節目都是集合了眾多人的心血之作,其中所傳達的不僅是視覺上的美感,也體現一種思想,讓觀眾嘆為觀止,大開眼界。雜技藝術的創新不僅包括藝術形式的創新,還有藝術觀念和藝術思想的創新。
雜技藝術表現為演員的形體語言和技巧動作,在雜技藝術創新過程中,表演者不僅要創作出高難度技巧動作,還要結合雜技的藝術觀念和思想等眾多因素,用現代思想和科技對雜技藝術進行全面包裝,將豐富多彩的雜技藝術展現在觀眾面前。
四、走進雜技劇
如今,主題晚會已成為中國雜技的流行做法,前幾年中國推出的《天鵝湖》廣州戰士雜技團、《花木蘭》重慶雜技團、《夢之旅》湖南雜技團、《水秀》濮陽雜技團、《東方夜譚》上海雜技團、《粉墨》濟南雜技團等一系列主題雜技晚會,無論在創作、節目編排、演出技巧還是在表演形式上都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沈陽雜技團近年來還成功打造了國內大型魔幻雜技劇《熊貓——尋夢之旅》“四奇”。創意之奇——情景亦即情境,藝術的天地,可貴的當屬“境”的暢想。以高新技術手段造就的舞美布景及光影的曼妙變幻,讓觀眾仿佛穿越了時光隧道,進入微觀童話世界。角色之奇——甲殼蟲、螢火蟲、螞蟻、蜜蜂、蝴蝶、刺猬、花仙子等諸多角色,造型、動作、裝扮的創意和設計真是合情合理而又妙趣橫生!演繹之奇——在放大了的微觀世界里,展現出來的是生活,是趣味,是靈動,是奇思妙想。場面之奇——將雜技這一舞臺空間造型藝術,巧妙嵌入多維度的時空變化、立體式空間轉換。高新技術手段造就的舞美布景及光影和圖像的曼妙變幻,讓觀眾仿佛穿越了時光隧道,進入微觀童話世界。沈陽雜技團所營造的這樣一個“境”,真是一個令孩子乃至家長意外、驚喜的奇妙創意。
五、傳承與創作
在當今創作的雜技節目中,創作者的藝術觀念時刻影響著新創作的雜技節目質量。無論是對技巧難度的追求,還是動作的流暢性、形象的設計、視覺的美感、舞臺的效果,都是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必須考慮的因素。正是因為這些因素,創作者才能創作出大量的優秀作品;正是由于雜技人這種孜孜不倦的藝術追求,雜技藝術才能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
無論雜技的形式如何變化都不能偏離獨特的中國味道,中國雜技在走向國際舞臺的同時更要發揚傳統文化精神。取長補短使中國雜技藝術更加豐富多彩,提高民族文化的高度,使更多國人來認識它、欣賞它、讓中國雜技最傳統的精華的部分,以全新的面目展現在世界面前。
錦州市雜技團始建于1960年,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努力,劇團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積累了創作于各個不同時期的100多個節目,培養和造就了眾多的藝術人才,創作的大部分節目曾榮獲國內外大獎,也多次摘取世界雜技的桂冠,從而成為一張錦州對外的亮麗文化名片。在文化建設年活動中,市雜技團下基層、進農村為錦城百姓奉獻了300場演出,為我市文藝事業發展做出了貢獻。
(錦州雜技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