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娟娟
摘要:互聯網作為一種新興的技術和通訊手段,越來越成為公眾參與社會管理的有效途徑,并且充當了政府和公眾之間的安全閥?;ヂ摼W既有利于政府了解社情民意,又有利于公眾有效的參與到社會管理中來,對中國社會的發展有極大的推動作用。但它也有其自身不可避免的弊端,因此還必須進一步加以完善。媒介環境學是由尼爾·波茲曼創建的,從麥克盧漢的“媒介即訊息”出發,研究媒介在社會中的作用。本文就是從媒介環境學和協商民主分析在網絡條件下公眾參與社會管理優勢以及重要意義。
關鍵詞:合法性;社會管理;民主;媒介
一、網絡條件下公眾社會管理參與的背景
當今社會,科技發展迅速,社會發展迅速,公眾參與社會管理已經發展的越來越迅速,伴隨著網絡的出現,網絡參與有了保障,也使得公民參與社會管理的方式與渠道更加多元化,為民主社會的發展貢獻力量。
(一)社會管理的含義
所謂社會管理,就是通過制定社會政策和法規,依法管理和規范社會組織、社會事務,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公正、社會秩序和社會穩定。①
(二)媒介環境學理論
“媒介即是文化”,這是麥克盧漢想表達卻未點破的命題,這里的媒介是廣義上的媒介,泛指一切人工制造物和一切技術。他認為“媒介是人的延伸”即袖子是胳膊的延伸,弓箭是手的延伸,語言是思想的延伸等。由此看出,媒介就是一種文化,在不同的媒介即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事情的發展會有所不同,并且是依據當時的具體背景出發的。
(三)網絡條件下的公眾參與社會管理
公眾不僅僅局限于知道國家發生了什么大事情,更多的是開始關注如何將自己的意見表達給政府,反映給政府,以促進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實施,并在政府政策的制定執行中施行監督作用。在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中,公眾參與始終是國家走向政治民主和政治文明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公眾享受權利、履行義務、參與國家治理、不斷提高自己生活質量,督促政府采取合理和正確政策的基本途徑。
二、媒介環境學理論分析網絡條件下公眾參與社會管理
麥克盧漢預言電子媒介的出現將使世界變成一個“地球村”。自從國家推進信息發展的戰略實施以來,以電子計算機、互聯網、手機、數碼產品為中心的網絡空間逐步形成,并迅速發展成為關系國計民生的社會因素。
(一)媒介環境學理論
媒介環境學是由尼爾·波茲曼創建的,從麥克盧漢的“媒介即訊息”出發,研究媒介在社會中的作用。②在研究媒介環境學的重要學者中,林文剛也是占有一席之位的研究者之一。林文剛在其發表的文章中闡述了關于媒介環境學的相關理論視角:媒介環境學假定傳播媒介在將數據或者信息從一個地方傳遞到另一個地方時并不是中性的、透明或者無價值的渠道,而是在傳遞的過程中扮演著解釋和塑造的角色。在媒介環境學的相關理論和實踐經驗得出進一步的結論:通過媒介這一“中介”,會促使各種不同物質的,知覺的、社會的、經濟的、政治的和文化的發生一系列的反應,進而形成一種重要的因果關系,也就是媒介對文化產生的相關影響。
(二)運用媒介環境學理論剖析網絡條件下公眾參與社會管理
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形成了新的社會關系,即網絡社會關系。這種新媒體的出現改變了社會的傳播環境,即新的媒介環境下會改變社會文化和生活。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及信息化的不斷增強,通過網絡獲取國家、政府的相關信息,及參與政治的人數越來越多,互聯網成為監督輿論的一個重要力量。
網絡也成為收集民意的一個重要渠道,利于政府根據公眾的具體情況出發,結合當前的國際情況,制定出適合我們國家的相關政策。
傳播大量的信息通過網絡的傳播會形成具有感情色彩的“能源”以供人們參考。與公眾參與社會管理相聯系,這一網絡媒介(即技術)的發展會提高公民參與政治的便利性,隨時隨地可以運用電腦、手機等手段參與民主。網絡本身并不是天生為民主協商服務的,而是在這種環境下,推廣信息、拉近公眾之間的距離、提高參與效率等都推進了公眾參與社會管理。由于媒介本身的開放性和無限制性,提高了公眾參與的積極性。公平、平等的參與方式會提高決策的科學性。
政府通過網絡能迅速了解民眾的愿望和想法?,F在的網絡技術能在瞬間生成、瞬間傳播、實時互動、高度共享各種信息,網絡公眾能及時和方便參與社會管理,這樣就使公眾和政府實現了沒有中間環節的直接平等溝通。
在網絡普及的當今時代,公民參與的積極性被網絡強大的監督功能進一步激發。網絡監督就是指網民以網絡為平臺,通過各種網絡形式如網頁、電子郵箱、虛擬社區等方式和方法,對掌握一定的社會公共權力的官員進行的監督,這是在網絡時代傳統監督方式的進一步拓展。
在媒介環境學理論中,媒介和社會有著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互動共生的關系。網絡的發展將開通信息高速公路,開通虛擬共通平臺,整合相關信息,從而促進公眾參與的發展。每一種新媒介的出現和發展都會對社會生活和社會行為產生極大的影響??梢哉f媒介能促進社會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同時媒介也是社會形態劃分標志。
媒介環境理論,從媒介自身出發研究媒介對社會的宏觀影響,對于理解網絡條件下公眾參與社會管理對民主協商帶來的影響無疑具有重大的啟發意義。
(三)運用媒介環境學理論剖析網絡條件下公眾參與社會管理的不利因素
媒介環境學中傳播媒介在將數據或者信息傳遞時并不是中性的,而是在傳遞的過程中賦予一定的意義。所以通過這一媒介的傳遞,網絡上的信息就被賦予了一定的感情色彩,公眾在獲取這些信息的同時就被信息的感情色彩影響著自身的判斷,所以這種非中性化的信息傳遞會影響公眾參與政治的自愿性和客觀性。
網絡條件下公眾參與的消極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信息的真實性受到挑戰和考驗。
公眾政治參與的基礎和前提是真實客觀的信息。但是,公眾通過網絡獲取的信息的真實性會受到了極大的挑戰,有時會讓公眾在巨大的信息面前無法選擇該相信哪些。
其次,網絡的可控性存在一定的問題。
互聯網是一個沒有中心的虛擬社區,人們的言行得不到傳統力量的控制,容易出現失控現象。如不加控制,就可能導致無政府的公眾參與現象發生,給國家的穩定、和諧與發展帶來不利因素。
三、結論
在當今快速發展的中國,網絡條件下公眾參與社會管理的相關研究和探索還處于初級階段,因此我們應當立足我國的基本國情,汲取國內外網絡條件下吸收公眾參與社會管理的相關經驗上,更加深層次的體會到通過媒介自身問題的改善和媒介環境學理論的正確應用是可以推進網絡條件下公眾參與社會管理的發展的。它可以從我國的具體國情出發,總結我國的實踐經驗,提煉出更好的科技成果和社會經驗,從而更好地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服務。
注釋:
①劉慶斌.轉型期地方政府社會管理創新要走特色之路.2011年08月30日人民網—理論頻道
②媒介環境學.百度文庫:http://wenku.baidu.com/view/7cf26338376baf1ffc4fad3a.html.2012-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