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1991年吉爾吉斯斯坦脫離蘇聯宣布獨立以來,其國內的經濟經歷了一段劇烈波折的發展過程。如今的吉爾吉斯斯坦的市場經濟不斷完善,對外貿易也取得了發展。然而吉國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存在一系列問題,吉國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和前景依然令人擔憂。
關鍵詞:吉爾吉斯斯坦;經濟;制約因素
一、獨立后吉爾吉斯斯坦的經濟發展概況
(一)獨立初期:1991-1996
1991年8月底,在吉爾吉斯斯坦取得獨立,由于獨立初期政治局勢的不穩定性,以及采取了過于激進的經濟改革手段來實現經濟領域的私有化以及建立市場關系的經濟體制,其國內的經濟水平在這一時期內經歷了大幅倒退,發生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工農業產值都持續下降,國內經歷了嚴重的通貨膨脹期,國家預算出現了嚴重的財政赤字,政府面臨巨大的財政危機,其政府管理和經濟干預失靈,引發了嚴重的社會問題,進而威脅政治上的穩定。與此同時,大批工廠停工,失業人數增加,收入下降,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急劇下降,出現物資短缺的現象。
(二)1995年至今
伴隨著獨立初期國家政治社會的混亂,國家經濟情況跌至谷底,隨后吉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穩定和恢復經濟發展,在吉國政府的努力以及國際社會的幫助之下,1996年吉國的經濟開始實現增長,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25億索姆,約合1.828億美元,較上年增長5.6%。
但在1996實現獨立后首次正增長之后,從1997年開始連續三年吉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又出了下滑趨勢,其原因是1998年爆發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受到這一時期國際金融市場動蕩的影響,以及國內自然災害沖擊,吉國內生產總值出現了一定幅度的下降。2000年總統阿卡耶夫成功連任,在這一時期政府對于國家掌控能力較強,政治相對穩定,經濟上履行以市場為導向的革新方針,努力于復興經濟、解決貧困問題的經濟政策,吉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實現了連續多年的正增長。2006年,吉國內生產總值更是首次達到了1991年的水平。
吉國在外貿領域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1992年起,吉國的對外貿易就呈現出連年增長的趨勢,從7.38億美元增長到了2006年的27.27億美元。
在工農業產值穩定上升,外貿快速發展,吸引外資增多等諸多推力之下,吉國經濟實現了長期穩定的發展。然而,2008年以美國華爾街為中心爆發的經濟危機又一次給吉國的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國內生產總值出現了自1999年以來的首次下滑。在艱難的度過了這次世界性的金融風暴后,受2014年初的克里米亞事件的影響,俄羅斯受到西方國家經濟制裁,盧布大幅貶值,與俄羅斯金融市場緊密相關的吉國經濟因此受到重創,國內生產總值又一次下跌到2012年的水平。
二、吉爾吉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問題
(一)政治環境不穩定
和其他中亞國家一樣,獨立初期的吉爾吉斯斯坦也經歷了一段極為混亂的政治局面,政府權力幾度更迭,一些俄羅斯學者甚至戲稱為這些混亂的權力更迭為“宮廷政變”。從1991年阿斯卡爾·阿卡耶夫在經過一系列權力斗爭之后當選總統,1995年和2000年的全國總統大選中獲得連任。2005年春,吉迸發“郁金噴香革命”,否決派領導人前總理巴基耶夫同年7月被選新一屆總統。2009年7月23日,巴基耶夫留任成功。在其任期內,政府要員都被其親信勢力所把控。2010年在吉國首都比什凱克發生騷亂事件,巴基耶夫政權被顛覆,以奧通巴耶娃為總理的臨時政府宣布成立,奧通巴耶娃取得過渡時期總統權益。政治環境的缺乏穩態無法給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必要的支持,政府在其中也難以發揮應有的調整和引導作用,影響了區域和經濟的全面發展。
(二)財政赤字問題嚴重
蘇聯實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當時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國內財政預算都由蘇聯中央政府的經濟部門統一規劃撥給,各加盟共和國地方負擔少數。當時的吉爾吉斯共和國的財政預算中來自蘇聯中央政府比例達到了75%。 獨立之后隨著這一支持的消失,在經濟大規模倒退的情況下吉政府很快陷入了嚴重的財政危機中,赤字規模不斷擴大,時至今日依然是吉政府面臨的一大難題。
(三)外資比例高,對外資依賴性大
由于吉國國家經濟體量有限,且政府財政預算連年出現嚴重赤字,不得不依賴于外國資本的支持,到2008年時外資企業所貢獻的產值增長已達到吉國內GDP的12%以上,到2015年時僅2015年年內獲得的直接外資就已達到了15.73億美元,是2014年的2.16倍,占當年吉國內生產總值約24%。國外資本主要集中在吉國內的金融、通信以及礦產能源等國民經濟的重要領域,由此導致吉國政府對經濟的把控力不斷被削弱,而且也更易受到外國資本的操控,不利于本國經濟的穩定發展。
(四)產業結構單一,對外貿易結構不合理
目前吉國的經濟結構依然是農業和工業為主,吉農業人口占64.8%,從事農業的勞動人口比例在2013年為30.7%,而同期工業領域就業人數占比僅為8.3%,這與吉國內大部分人口居住在農村且工業發展長期積弱有關。
雖然在解體后農業的恢復發展是各個部門中最快速的,但是隨著近年來經濟發展不穩定以及政府財政赤字問題,難以保障對農業領域新技術及農用器械的更新,農業發展態勢也令人擔憂。近年來經濟發展不穩定以及政府財政赤字問題,難以保障對農業領域新技術及農用器械的更新。而工業也長期集中在金屬采礦業以及水電等方面,輕工業發展嚴重滯后,這也導致了在對外貿易中吉國內出口的產品僅局限于原料產品或初級加工的產品,產業附加值極低。而輕工業以及本國工業科技不發達,難以自給,需要大量進口,造成了極大的貿易逆差,2006年吉國的貿易逆差就已達到了11.35億美元,且呈不斷擴大趨勢。
(五)政府腐敗和氏族問題影響嚴重
由于吉國國內長時期的政治環境不穩定,經濟發展困難,以及吉政府在財政上的巨大壓力造成了官員收入下降,為了保持生活質量,吉國政府腐敗盛行,再加上行政權力管理缺失,政府官員腐敗越發嚴重,導致政府信用缺失。2006年10月,在世界銀行《管理問題— 2006》報告中,吉國在政治穩定性以及反貪腐指數中位列中亞五國最末位。吉爾吉斯斯坦是世界上二十個貪腐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此外,吉國傳統的氏族思想也在政府的權力運作中產生深刻的影響,形成了以氏族為代表的權力分配體系。例如阿卡耶夫執政時期政府權力基本上被以總統本人及其部族所代表的北方部族勢力所把持,且阿卡耶夫的長期執政也打破了自蘇聯時期形成的南北氏族精英輪換制,阻礙了其他氏族對于政治權利的追求。氏族的影響不僅僅在于對政治權力的壟斷,還涉及了對國家和社會資源的侵占壟斷和不合理分配,長期以往也激發了其他氏族的不滿,引發社會問題。
參考文獻:
[1]阿斯卡爾·阿卡耶夫著;武柳等譯.難忘的十年[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2002.06.
[2]中國駐吉爾吉斯斯坦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對外投資合作國別(地區)指南—吉爾吉斯斯坦[M].北京:商務部出版社, 2014.
[3]王海燕. 吉爾吉斯斯坦經濟發展模式選擇與策略[J]. 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2008,(04):29-36.
作者簡介:何衛,蘭州大學外國語學院俄語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