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金融企業經過幾年的蓬勃發展,極大繁榮了我國金融市場的同時,也存在著很多問題與風險隱患。隨著國務院等各部門相關文件的發布,互聯網金融風險企業專項整治清理整頓工作即將全面展開。律師事務所作為專業的法律服務提供機構可有何作為?筆者將在本文提出相關設想。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風險企業;監管整治;律師事務所;服務路徑與模式
一、互聯網金融的概念
互聯網金融是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以下統稱從業機構)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
互聯網金融的主要業態包括互聯網支付、網絡借貸、股權眾籌融資、互聯網基金銷售、互聯網保險、互聯網信托和互聯網消費金融等?;ヂ摼W支付是指通過計算機、手機等設備,依托互聯網發起支付指令、轉移貨幣資金的服務,由人民銀行負責監管。網絡借貸包括個體網絡借貸(即P2P網絡借貸)和網絡小額貸款:個體網絡借貸是指個體和個體之間通過互聯網平臺實現的直接借貸;網絡小額貸款是指互聯網企業通過其控制的小額貸款公司,利用互聯網向客戶提供的小額貸款,網絡借貸業務由銀監會負責監管。股權眾籌融資主要是指通過互聯網形式進行公開小額股權融資的活動,由證監會負責監管?;ヂ摼W基金銷售是指基金銷售機構與其他機構通過互聯網合作銷售基金等理財產品,由證監會負責監管。互聯網保險是指保險公司開展互聯網保險業務,由保監會負責監管?;ヂ摼W信托和互聯網消費金融是指信托公司、消費金融公司通過互聯網開展業務,由銀監會負責監管。
二、互聯網金融發展中的問題與風險隱患
作為新生事物,互聯網金融既需要市場驅動,鼓勵創新,也需要政策助力,促進健康發展。近幾年,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迅速,但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和風險隱患,主要包括:行業發展“缺門檻、缺規則、缺監管”;客戶資金安全存在隱患,出現了多起經營者“卷款跑路”事件;從業機構內控制度不健全,存在經營風險;信用體系和金融消費者保護機制不健全;從業機構的信息安全水平有待提高等。
目前互聯網金融最突出問題是“三無”,即無準入門檻,無行業標準,無機構監管。2016年8月24日“三無”的網貸行業(P2P)終于迎來了首份行業監管細則:銀監會聯合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等部門發布了《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暫行辦法》中新設個人和企業借款限額,以及必須銀行資金存管的硬性指標,被認為將提高P2P門檻,不過監管也設立了12個月的過渡期。 《暫行辦法》在監管上明確了“雙負責”制度。 其中地方金融監管部門負責本轄區網貸的機構監管,具體監管職能包括備案管理、規范引導、風險防范和處置工作等。
另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從業準入門檻低致使行業內魚目混珠叢生,客戶資金存在較大安全隱患。個別P2P網絡借貸平臺經營者,發布虛假的高利借款標募集資金,并采用在前期借新貸還舊貸的龐氏騙局模式,短期內募集大量資金后用于自己生產經營,有的經營者其主觀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且同時實施了詐騙方法非法募集資金的行為,甚至卷款潛逃,涉嫌集資詐騙;在眾籌模式下打著互聯網金融的幌子進行集資詐騙的亦不在少數,主要表現為:平臺偽造虛假項目,匯集資金形成資金池,采取先吸引后投資的方式,再在投資人不知情的情況下將資金池中的資金轉移或挪作它用?!吨笇б庖姟穼Υ颂岢龅谌劫Y金存管制度,且中國銀監會于2017年2月22日發文頒布《中國銀監會辦公廳關于印發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業務指引的通知》(銀監辦發〔2017〕21號),對P2P資金存管主體資格、義務等進一步具體化。
另外,從業機構內控制度不健全使得互聯網金融企業經營存在較大風險。P2P作為互聯網金融業態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幾年的發展呈現出“快、偏、亂”的現象,行業規模增長勢頭過快但內控制度幾無或不健全,業務創新偏離軌道、風險亂象時有發生。銀監會稱,目前大部分網貸機構偏離信息中介定位以及服務小微和依托互聯網經營的本質,異化為信用中介,存在自融、違規放貸、設立資金池、期限拆分、大量線下營銷等行為。 如今仍有部分P2P網絡借貸及眾籌平臺在沒有取得《支付業務許可證》的前提下,沒有建立資金第三方支付機構進行資金托管,而由平臺來掌控資金。
再者,信用體系和金融消費者保護機制不健全。在P2P網絡借貸平臺進行交易撮合時,主要根據借款人提供的身份證明、財產證明、繳費記錄等信息評價借款人的信用。一方面,此種證明信息極易造假,給信用評價提供錯誤的依據;另一方面,即使是真實的材料,也不免存在片面性,無法全面的了解借款人的信息。如果以債權形式進行融資,那么出借人面臨最為突出的風險是借款人違約,即債務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而導致的損失,若加之其所提供的身份證明等資料存在造假,出借人將面臨訴訟無門的困境。同樣,在眾籌模式下,項目發起者也存在違約的風險。由于眾籌平臺的后期監督缺乏,部分項目發起者在募集成功后不兌現承諾,甚至把資金挪作他用,牽連眾籌人,可能引發違約之訴。
從業機構的信息安全水平也亟待提高。為了確保交易雙方身份的真實性,互聯網平臺需要儲存大量的個人信,如姓名、年齡、住址等,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時,也就帶來了信息安全的道德風險,個人資料泄露等事件時有發生。如果平臺沒有對客戶的個人信息做好保密措施,網站的保密技術被破解,將極容易導致泄露。另外,由于互聯網金融的業務主體無法進行現場確認各方的合法身份,交易信息均通過互聯網進行傳輸,無法進行傳統的蓋章和簽字,存在可能被非法盜取、篡改的風險。
三、專項整治清理整頓工作的重點與方法
由上述互聯網金融行業存在諸多問題與風險隱患,國務院辦公廳于2016年4月12日在人民銀行等十部門發布《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出臺的背景下,發文《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國辦發[2016]21號)(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對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進行了具體部署和下達。《實施方案》對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的目標和原則、重點整治問題和工作要求、整治措施等進行了明確;其后,中國人民銀行等17部委于2017年12月12日召開會議并發文《關于穩妥有序開展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清理整頓工作的通知》(銀發[2016]281號),浙江省人民政府金融工作辦公室等19部門于2017年1月22日聯合發文《關于穩妥有序開展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清理整頓工作的通知》,這些都預示著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清理整頓工作即將全面展開。
由于互聯網金融企業成本低、效率高、覆蓋廣、發展快、管理弱、風險大的特點,做好互聯網金融風險企業專項整治清理整頓工作首先應當對互聯網金融從業機構進行分類,初步分為P2P網絡借貸和股權眾籌業務、通過互聯網開展資產管理及跨界從事金融業務、第三方支付業務、互聯網金融領域廣告等行為等;第二步即是按照監管規則合理制定從業機構評級分類標準,由此從全局上把握互聯網金融行業的風險底數,并由此確定清理整頓重點對象;第三步就是綜合運用各類整治措施,對各級別需整治對象分類、分層級區分對待,提高整治效果。在整治過程中,需要加強組織協調,注重部門統籌與配合,并積極引入第三方中介機構如律師事務所來服務互聯網金融風險企業專項整治清理整頓工作。
四、律所在專項整治清理整頓工作中的服務路徑與模式
《指導意見》提出:鼓勵會計、審計、法律、咨詢等中介服務機構為互聯網企業提供相關專業服務。律所作為專業的法律服務機構,如果在互聯網金融風險企業整治清理整頓工作中得以引入,定會對整治工作和互聯網金融從業機構的規范健康發展起到意想不到的積極作用。那么,律所應當如何介入專項整治清理整頓工作呢?筆者認為律所作為第三方機構參與配合地方金融監管部門履行備案管理、規范引導、風險防范和處置工作等監管職責較為妥當。具體服務路徑和模式設想如下:
首先律所配合地方金融監管部門根據企業類型及行業要求,制定《互聯網金融風險企業分類分級評估標準》(以下簡稱《評估標準》)。如可以按照以下三個指標制定P2P企業風險評估標準:a.是否向工商登記注冊地地方金融監管部門備案登記(以備案登記證明文件為準);b.是否與符合條件的銀行業金融機構(商業銀行)簽訂資金存管協議;c.是否按規定配備了開展業務所需的業務人員、營業場所、資本金、完善的防火墻、入侵檢測、數據加密以及災難恢復等企業運營基本設施和條件。已經備案登記、同符合條件的商業銀行簽訂資金存管協議、具備企業運營基本設施和條件的P2P公司,評定為A級;已經備案登記、同符合條件的商業銀行簽訂資金存管協議、不具備企業運營基本設施和條件的,或已經備案登記、未同符合條件的商業銀行簽訂資金存管協議、具備企業運營基本設施和條件的P2P公司,評定為B級;已經備案登記、未同符合條件的商業銀行簽訂資金存管協議、不具備企業運營基本設施和條件的P2P公司評定為C級;未備案登記的P2P公司或有《暫行辦法》第十條所列十三種情形 的P2P公司,直接評級為C級。
其次律所以經地方金融監管部門敲定的《評估標準》對相關企業通過開展法律法規體檢的方式參與監管活動之風險分級活動。法律法規體檢的項目主要結合地方金融監管部門的監管職責予以設定,包括但不限于備案登記管理、法律法規自行整改落實情況、企業運營所需基本條件與設施配備情況、企業內控制度建立情況等。
律師事務所雖然是專業的法律服務機構,但因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特殊性和專業性,律所參與互聯網金融風險企業專項整治清理整頓工作的,應建立專門的互聯網金融團隊并經過專業化的培訓和學習,由互聯網金融實操經驗豐富的管理者帶隊進行。
五、結束語
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健康發展有賴于社會多方的共同配合與監督規范,律師事務所作為專業的法律服務機構在互聯網金融整改中大有可為,理應參與其中并發揮積極作用。但以何種身份、何種方式參與及如何參與確是一個很值得研究和探討的問題,且細細研究起來大有文章。筆者謹以此文提出自我見解,供監管部門、同行、有共同研究愛好者參閱、探討,不當之處敬請指教。
注釋:
中國人民銀行、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財政部、工商總局、法制辦、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2015年7月18日。
②中國人民銀行:《央行負責人解讀<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搜狐財經:http://business.sohu.com/20150718/n417036497.shtml,2017年4月17日訪問。
③和訊名家:《缺監管缺規則缺門檻 “三缺”網貸迎監管重塑》,和訊網:http://news.hexun.com/2016-08-25/185709615.html,2017年4月26日訪問。
④李靜瑕:《P2P監管靴子落地 負面清單管理擴容至“十三禁”》,第一財經網:http://hb.ifeng.com/a/20160825/4905042_0.shtml,2017年4月27日訪問。
⑤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銀監會辦公廳關于印發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業務指引的通知》銀監辦發〔2017〕21號,銀監會官網:http://www.cbrc.gov.cn/govView_4201EF03472544038242EED1878597CB.html,2017年4月27日訪問。
⑥⑦劉踴儐、李曼琪:《互聯網金融模式的法律性質及其法律風險分析》,微信公眾號“全衡法律風險管理”,2017年3月21日。
⑧中國銀監會、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制定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第十條列舉了包括為自身或變相為自身融資、直接或間接接受、歸集出借人的資金等十三項P2P公司不得從事的活動類型。
參考文獻:
[1]李東榮:《互聯網金融:行業自律與規范發展》[J],《南方金融》,2016年第7期。
[2]郭文娟:《互聯網金融的風險及其防范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6年第24期。
[3]李彩鳳、梁靜溪:《互聯網金融風險的實證評價及優化對策》[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6年第5期。
[4]馬海涯:《互聯網金融風險管理問題研究》,《經濟研究導刊》[J],2016年第14期。
[5]劉雯:《互聯網金融風險與監管》,《開放導報》[J],2016年第3期。
[6]陸岷峰、徐陽洋:《互聯網金融發展趨勢戰略研究——基于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與歷次經濟整頓的比較》,《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J],2016年第4期。
[7]牛祿青:《重塑邊界,互聯網金融2.0》,《新經濟導刊》,2015年第8期。
作者簡介:
汪政(1975-03),男,漢族,籍貫杭州市,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法律碩士,浙江泰杭律師事務所主任,中級職稱。主要研究領域:律所信息化建設、建筑房產、互聯網金融、民商事法律等理論與實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