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育偉+楊國育+段宏伍
摘 要:茶葉是施甸縣農業主導產業之一,同時也是推動施甸縣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同時也是當地農民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本文首先闡述了施甸縣茶葉機械發展現狀及成效,然后從組織化程度、勞動力素質和資金、機械結構、農機化服務體系這4個方面來分析制約茶葉機械化發展的因素,最后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茶葉機械化;現狀;制約因素;建議;施甸
中圖分類號:S233.7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733067
施甸縣地處西南邊陲,怒江東岸。面積2009km2,總耕地面積20000hm2,總人口34萬人,人均占有耕地0.061hm2。施甸縣地形多變,地貌復雜,高山、丘陵、河谷縱橫交錯。海拔相對比差較大,山高谷深,垂直氣候差異較大,最高海拔2895.4m,最低海拔560m。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為全縣糧、煙、蔗、茶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茶葉是施甸縣農業的主導產業之一,同時也是推動施甸縣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同時也是當地農民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目前全縣擁有茶園面積3133.33hm2,2016年茶葉總產量1504t,總產值8146萬元,其中,名優茶產量328t,產值2306萬元。為實施好名優茶產業開發戰略,打響品牌,做大茶葉產業,促進茶葉產業二次飛躍,實現茶增產、增收,施甸縣農機、茶葉技術推廣部門著力推動茶葉生產機械化勢在必行。
1 施甸縣茶葉機械化的發展現狀及成效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歷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下,在各級政府支農、強農、惠農政策的推動下,在縣農機及茶葉技術推廣部門的指導推廣下,茶葉機械得到了快速發展,截至2016年年底,全縣擁有茶機總動力13540kW,茶葉機械677臺(套),其中殺青機25臺套、多功能理條機5臺(套)、抖篩機10臺(套)、曲茶炒制機25臺(套)、提香機5臺(套)、修剪機450臺(套)、采摘機2臺(套)、揉捻機125臺(套)及其他茶葉生產、加工機械25臺(套)。施甸縣茶葉主要產品有“萬興碧毫”“黑山銀峰”“將軍綠茶”“香蕊”“春潤”“大涼山”“擺龍銀針”“旭香”“永年”“古普”等,其中,“萬興碧毫”“黑山銀峰”曾獲省名茶稱號,“將軍綠茶”曾獲中國國際食品博覽會金獎,“香蕊”曾獲99昆明世博會銀獎。 品質優異,對鮮葉的采摘要求比較高,傳統都是手工采摘。正確的手工采摘既能保證鮮葉質量,又可實現采養兼顧的目的,但存在勞動強度大、工效低等問題。據調查,手采用工約占全年茶園管理用工的50%~60%,采茶成本占茶園生產管理費的45%左右。
名優茶的采摘,勞動量大,季節性很強,對于施甸縣勞動力緊缺的地區來說,發展茶葉生產加工全程機械化顯得十分迫切。而茶葉機械的生產效率明顯,如1臺采茶機1d可采茶500kg, 比人工采摘提高工效12倍;1臺多用機1d可制茶12kg,比電炒鍋提高工效6倍。農機及茶葉技術推廣部門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引進修剪機、采茶機、多用機、扁形茶炒制機、鍋機等茶葉生產加工機械進行試驗與推廣。茶葉機械的使用,解放了勞動力,提高了生產效率,茶葉的整體質量得到了明顯的提高,深受茶農的歡迎。可以說,現有茶葉生產勞動方式越來越趨向機械化。
2 制約茶葉機械化發展的因素
2.1 組織化程度低
目前茶葉生產中雖有一些茶葉企業和種植、加工大戶及合作社,但受各種因素的限制,還是以農戶分散經營為主,生產規模較小,組織化程度低,導致茶葉機械利用率和效益不高。
2.2 茶農整體素質和資金因素受限
茶農整體素質和資金投入扶持有限,影響了高性能茶葉機械的推廣。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農村勞動力的轉移,造成了目前從事茶葉生產者多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這一人群普遍文化程度低、整體素質不高。
2.3 茶葉機械配置結構不合理
雖然施甸縣每年的茶葉機械數量迅速增加,例如,在去年,施甸縣各類茶葉機械的增長量是667臺,但是只有27臺生產類的機械,占比率只有4.1%,配置結構明顯不合理,生產類機械過少,占有率過低。相反,加工類機械占機械數量的絕大部分,而且此類機械大多功能較為單一,技術含量不高,自動化程度不高。因此,施甸縣的茶葉機械化水平在短時間內無法得到相應的提升。
2.4 基層農機化服務體系薄弱
施甸縣基層的農機化服務體系較為薄弱,茶葉推廣服務體系不健全,而且目前機械專業人員較少,且偏老齡化,相關專業知識落后;農技站人員往往會一人兼多職,無法全身心投入農業機械推廣和管理工作中,尤其是現在市場上各種先進的新機具和新技術層出不窮,落后的知識體系不能支撐目前農業站的技術咨詢、宣傳和指導工作,進而影響了當地茶農對于新機具和新技術使用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致制約茶葉機械化推廣工作。
3 發展茶葉生產機械化的建議
為了進一步加快茶葉產業發展,施甸縣委、縣政府連續幾年出臺了《全縣農業農村工作配套政策》,通過幾年的努力,著力改變全縣茶產業結構。2016年名優紅茶研制也取得了初步成功,延長了產業鏈,提升了茶產業層次。因此,農機部門今后在茶葉機械推廣中應著重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3.1 普及新知識,提高應用能力
農業、農機管理部門要加大宣傳、培訓力度,培養大批新型的農村茶葉實用人才隊伍。利用各種培訓會舉行各類茶機使用、維修等技術培訓班,著力提高茶農及基層農機人員的操作技能和知識水平,為茶葉生產機械化的發展營造氛圍,提供技術保障。
3.2 優化茶葉機械配置結構,推廣先進適用茶機
通過推廣新機械,努力推進茶葉標準化。制定科學的茶葉機械的長期發展規劃,明確發展的短期和長期目標,將全縣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集中起來,找準生產工作中的關鍵和薄弱環節,特別是縣內的名優茶的機械化采摘技術及多功能茶葉生產機械等,要針對產業中的薄弱環節各個擊破,同時積極引進一些高技術、高性能的機械,進而淘汰生產效率低、質量差的機械,逐步推動全縣茶葉向生產機械化、加工自動化發展。
3.3 通過建立新機制,大力發展社會化服務
扶持生產主體做強做大,推進規模化,是解決茶產業所有問題的根本出路。因此要積極探索新形勢下茶葉生產的新機制。通過鼓勵茶園流轉,組建茶葉生產服務專業合作組織;推進茶葉由分散生產向規模化生產轉變;加強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做到服務到位,技術推廣到位,知識傳授到位;鼓勵施甸縣龍頭企業率先使用先進的茶葉機械,引導相關服務部門提高自身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進而實現施甸縣茶葉的專業化和產業機械化。
參考文獻
[1]秦國成,秦貴,張艷紅.設施農業裝備技術現狀及發展趨勢[J].農業工程,2012(03).
[2]陳品南,姚曉兵,滕斌,等.設施農業裝備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農機化,2011(03).
[3]蔣和平,王有年,辛嶺.北京設施農業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J].北京農學院學報,2009(03).
作者簡介:楊國育(1964-),男,中國共產黨黨員,農業研究員,主要從事茶葉、蠶桑、水果、中草藥技術研究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