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明
摘 要:本文簡單介紹了小麥種植的條件,指出了科學的小麥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不斷提高小麥的產量和質量。
關鍵詞:小麥種植;病蟲害防治
中圖分類號:S512.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733125
農業是我國的基礎產業,而小麥種植則是農業中的基礎,小麥的年產量不僅直接影響到廣大農民的收入,而且會嚴重影響到我國農業的發展速度,所以,在全球氣候變暖的情況下,重視小麥種植問題,不斷提高小麥的產量和質量,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因素。
1 小麥種植的條件
作為北方地區重要的農作物之一,小麥的生長條件、生長環境都會影響到小麥的產量和質量,所以,在種植小麥時,需要合理選擇種植地點,以滿足小麥的營養需求,便于小麥的灌溉,確保小麥的高產;根據實際情況,科學選擇小麥種植時間和種植密度,在生長過程中,一定要預防小麥出現倒伏現象;加強小麥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及時發現小麥生長中的病蟲害,科學防治病蟲害,以防止小麥遭受到病蟲害的危害。
2 小麥種植技術
2.1 積極創新耕作模式
對于農作物而言,土壤中的營養成分是其賴以生存和生長的主要元素,但是,如果長期在1塊土地上種植同一種農作物,土壤之中的營養成分也將會慢慢流失,給農作物的生長造成極大的危害。所以,在種植小麥時,最好采用輪作耕種的模式,在同一塊土地上輪回種植小麥、玉米、大豆等農作物,以保證土壤中的營養成分能夠滿足小麥的生長需求。
2.2 科學選擇小麥品種
小麥的產量和質量不僅會受到生長條件、氣候環境的影響,而且會受到小麥品種的影響,所以,在選擇小麥品種時,種植者需要充分考慮土壤、氣候等因素,根據實際情況,科學選擇小麥品種,確保小麥品種能夠符合土壤、氣候的要求,從而實現小麥的穩產、高產。
2.3 科學播種
小麥的每667m2穗數、穗粒數、千粒重為小麥產量的3大要素,所以,小麥的播種量直接影響到小麥的產量,在實際的種植過程中,種植者必須嚴格按照當地的土壤條件和品種特點,合理選擇播種時間,恰當安排播種量,確保播種時間、播種量能夠符合土壤條件和品種特點,從而促進小麥的生長。
2.4 做好施肥工作
小麥發芽、生長時期需要大量的營養物質,所以,在種植過程中,種植者需要根據小麥的生長情況,科學施肥,以保證土壤的營養含量,提高小麥的產量。在播種前期,種植者可以先施加一點底肥,保證土壤中含有充足的營養物質,為小麥的及時發芽打下基礎;在播種期間,可以適當施加肥料,以促進小麥種子的發芽;在生長過程中,種植者可以根據小麥的生長情況,適當進行施肥工作,以滿足小麥對營養物質的需求,實現小麥的高產、增產。
3 小麥病蟲害防治技術
3.1 合理處理種子
在播種前期,使用殺菌劑、殺蟲劑處理小麥種子,可以提高小麥防治病蟲害的能力,所以,在種植小麥之前,種植者需要使用粉銹寧、吡蟲啉2種傷害性較小的藥劑,進行小麥拌種,以增強小麥種子的抗病蟲害能力,保證種子能夠順利的發芽。
3.2 重視春季出現的病蟲害
在小麥病蟲害防治中,需要注意季節性特點,通常春季是防治病蟲害的最佳時期,可以適應小麥的生長規律。春季是小麥生長的關鍵時期,運用有效的病蟲害防治技術,抑制病蟲害現象的發生,可以為小麥生長營造出有利的環境條件。所以,在春季時節,加強對小麥病蟲害的防治,是保證小麥產量的重要環節。
3.3 防治返青期的病蟲害
返青期是小麥病蟲害發生的頻繁時期,在這個階段,小麥的抵抗能力相對比較弱,很容易受到紋枯病等病蟲害的侵襲,所以,在小麥返青期,種植者可以使用紋枯凈可濕性粉劑和果利力可濕性粉劑等藥物混合使用,有效防治病蟲害,以保證小麥的健康生長。
3.4 防治抽穗期的病蟲害
小麥抽穗期間,經常會發生銹病、白粉病,而這2種病蟲害不僅會嚴重影響到小麥的生長,而且可能會降低小麥的產量和質量,所以,種植者需要正確對待銹病、白粉病,根據小麥的病蟲害情況,及時使用戊唑醇、粉銹寧進行噴施,遏制白粉病、銹病的蔓延,提高小麥的抗病蟲害能力,從而促進小麥的健康生長。
3.5 及時治理其他病蟲草害
生長在田間的雜草會影響到小麥的正常生長,所以,進行田間除草,防止雜草與小麥搶奪土壤中的營養物質,為小麥提供充足的營養,是必要的環節。同時,在小麥生長過程中,要重視蚜蟲問題,充分利用國家項目和補助,做好“一噴三防”工作,保證小麥的產量和質量。
4 總結
小麥種植不僅僅需要較高的種植技術,而且需要較強的病蟲害防治技術,所以,小麥種植者不僅需要掌握科學的種植技術,而且應該知曉一些病蟲害防治技術,根據小麥的生長需求,切實做好種植工作,不斷提高自身的種植能力,為小麥的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以實現小麥的穩產、高產。
參考文獻
[1]趙淑秀.小麥種植及病蟲害防治技術[J].農業開發與裝備, 2015(03):132-134.
[2]于海軍.小麥種植與管理技術的探討[J].農業與技術,2016(04): 225-227.
[3]丁鵬.李剛.小麥種植技術的探討[J].中國農業信息,2014(11): 236-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