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國
摘 要:落葉松作為東北地區一種較為常見的樹種,在造林工程建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以往為了更好地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大規模地開采林業資源導致我國的森林覆蓋面積逐年減少,致使部分地區出現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態破壞。而在當前社會可持續發展背景下,我國已經全面開展了造林工程,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則是衡量造林工程建設成效的關鍵所在。基于此,我國相關部門需要積極創新和完善提高落葉松造林成活和保存率對策,以此來提升造林工程建設質量。本文主要就如何提升落葉松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進行分析,結合實際情況,提出合理的改善措施。
關鍵詞:落葉松;成活率;保存率
中圖分類號:S7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733166
在當前可持續發展環境下,為了改善以往過度重視經濟發展而對生態環境帶來的破壞,我國開始大力推行造林工程建設。基于此,造林技術人員需要不斷加強自身學習,提高對林木成活的相關知識和技術的掌握,尋求合理的解決對策來提升我國造林工程質量,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由此看來,加強對其研究十分必要,有助于為后續造林工程建設提供參考依據。
1 造林地的選擇
在造林工程建設中,造林地的選擇尤為關鍵,它是造林工程建設的基礎部分。在造林地選擇中,首先應該考量土地是否適合栽種樹木,盡量選擇連接在一起的造林地,這樣在后續管理中更加便捷,能夠實現集約化經營。確定造林地適合栽種的樹種,選擇科學栽種理念和技術,確保后續造林工程建設活動有序開展。造林地附近最好可以與原有人造林接近,或是與天然森林覆蓋區域連接在一起。根據實際條件來選擇造林地,造林地海拔不能超過170m,選擇坡度較小的山地,做好充分的施肥整地工作,為造林地提供充足肥力支持,保持土壤層厚度在50cm以上,促使樹木正常生長[1]。
2 造林整地
在造林工程中,整地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合理的整地方法,對于雜草眾多的環境中,人工整地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同時也未必可以取得可觀成效,所以多數造林工程是選擇機械整地方式。在機械整地中,需要開溝高臺筑埂,確保溝的深度在30~50cm之間。而對于一些灌木較多的造林地塊,則是需要充分清理造林地塊,做好割帶工作,最后由人工整地。
3 造林苗木選擇
苗木品種的選擇,苗木質量高低將直接影響到樹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一般情況下,落葉松樹種更多地生長在東北地區,苗齡一年生苗,苗高35cm以上,粗壯均勻,根長15cm,并無明顯的病蟲害和機械損傷。
4 造林方法
落葉松多數是在春季造林,在土壤化凍15cm即可進行造林活動。在具體造林活動開展中,主要選擇人工植苗方式,鍬窄縫栽植,有助于提升樹木成活率。造林中,造林人員需要做到隨時起苗、運輸、栽植和澆水,需要避免苗木長距離運輸,異地栽植很容易造成苗木生長緩慢現象,影響到苗木的成活率和存活率。起苗前需要多澆水,運輸時則是需要做好根部包裝,對于無法及時造林的苗木應該做好假植工作,盡可能地推廣和使用先進的技術,以此來提升落葉松的成活率和保存率[2]。
5 幼林撫育和管護
5.1 撫育方法
落葉松造林第1年,用鎬擴穴,除草松土,踏實土壤,避免樹苗生長傾斜的現象出現;第2年第2次幼林撫育則是在造林間開展,重點割除影響幼林生長的雜草,確保樹木能夠具有充足陽光;茬高應該保持在5cm以下,在撫育期間,避免對幼樹造成傷害,堅持以幼樹為中心理念,割除幼樹周圍的雜草,避免雜草同幼木爭搶生長養分[3]。
5.2 幼林管護
幼林管護好壞將直接影響到造林關鍵,需要注重加強管護,提升林政執法力度,嚴格遵循法律開展管護工作,避免其他人為活動對造林活動帶來危害。同時,需要對造林地建立管護棚,做好樹木病蟲害監測工作,可以及時對病蟲害進行預測和防治,確保幼林正常生長。
6 環境保護措施
為了更好地迎合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保護生態環境多樣性,應該盡可能地保留造林地天然樹種,同周邊天然林保持良好的銜接,避免對天然林帶來不利影響。在幼林撫育中,需要在割除周圍的雜草,提升土壤肥力的同時,避免對土壤表層和植被帶來破壞。防止病蟲害,嚴格遵循林業病蟲害綜合防治原則,從樹種選擇、后期幼林撫育等階段,需要全面貫徹病蟲害防治工作,確保林木正常生長。
7 結論
落葉松作為造林工程中主要樹種,在實際工作開展中,需要充分結合樹種的生長特性和環境因素,加強相關部門的監管力度,應用更多的前沿栽植技術,提升落葉松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參考文獻
[1]王春海.淺談如何提高落葉松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J].農民致富之友,2015,21(11):220.
[2]劉玉琴,趙福洋,張坤,等.提高落葉松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實現途徑的探討[J].中國西部科技,2013,09(29):35,91.
[3]韓清,張青寧,都玉林,等.油松和落葉松容器育苗及容器苗造林技術[J].青海農林科技,2014,13(01):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