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迪慶州中心支行課題組
【摘要】“十一五”以來,迪慶州銀行融資總量持續上升,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為更加全面的反映金融業對實體經濟發展的推動,本文選取銀行融資、小貸公司貸款、保險賠償支出以及現金凈投放指標,利用主成份分析方法構建金融支持力度指標,并通過回歸分析得出金融支持力度與總體經濟及三次產業的數量關系。根據模型分析結果,提出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金融業 實體經濟 實證分析
一、文獻綜述
金融業服務于實體經濟,立根于實體經濟,根據實體經濟的不同發展階段提供不同的需求,是實體經濟的“補血站”。很多學者對金融與實體經濟發展做了研究,人民銀行南陽市中心支行陳素基于社會融資規模的三個組成部分進行分析,發現保險業賠償與GDP的相關性及在帶動GDP增長的系數最高。人民銀行晉寧市中心支行課題組采用計量經濟模型,分別對銀行信貸與總體經濟、農業、工業進行線性回歸,找出銀行信貸對經濟總量和產業發展的影響差異。集美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雷宏提出金融發展指數概念,選取了M2、國內信貸余額、金融資產總量、股市總市值、期貨交易量、債券融資額、證券化資產總量等指標,通過主成份分析技術建立金融發展指數計量模型,構建金融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并對我國的金融發展指數進行了測算。本文在銀行融資的基礎上加上現金凈投放、小額貸款公司及保險理賠支出共四個指標,構建金融支持力度,并通過計量回歸模型,研究金融支持力度對各產業發展的支持作用。
二、迪慶州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基本狀況
“十一五”以來,迪慶州金融系統認真貫徹落實“依法治藏、長期建藏、爭取人心、夯實基礎”的方針,緊扣“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示范區”建設目標,深入支持“四州”戰略,認真落實各項金融政策,發揮金融“撬動”作用,金融支持力度不斷加大,金融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加強,金融服務水平不斷提升,為迪慶經濟社會長足發展和長治久安提供了強有力的金融支撐。
(一)金融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逐年提升
2006年至2016年金融業增加值呈現持續增長趨勢,從2006年的0.96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8.3億元,增長了764.58%(如右圖)。金融業對經濟增長的共享率也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占GDP的比重從2006年的2.74%增長到2016年的4.6%,增加了1.86個百分點。
(二)本外幣新增貸款占銀行融資的主導地位
2006年到2016年,迪慶州實體經濟的銀行融資總量達164.73億元,其中“十二五”期間銀行融資總量達89.67億元,較“十一五”期間增加23.48億元,增長35.47%。其中本、外幣新增貸款占銀行融資絕對主導地位,占比達93.57%,其次是新增委托貸款,占銀行融資的比重為6.74%。
(三)小額貸款公司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強
近年來,迪慶州小額貸款等民間資本逐步步入正軌,成為實體經濟發展的有力補充。截止2016年末,迪慶州小額貸款公司共有14家小額貸款公司,注冊資本達3.3億元,貸款余額達3.04億元。
(四)現金凈投放增長趨勢明顯
現金凈投放反映了區域現金流通速度,也反映了經濟發展速度。2006年至2016年,迪慶州現金累計凈投放達158.33億元,年均增幅達18.17%,增長勢頭較為明顯。
(五)保險業對實體經濟的保障作用日益顯現
隨著保險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斷提升,在經濟補償、資金融通、價值創造方面的作用日益顯現,逐步成為國民經濟體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截止2016年末,迪慶州共有7家保險公司,其中財產險5家,壽險2家。自2006年至2016年末,全州保險公司賠償支出呈現增長趨勢,且在2015年達最大值,2016年有所下滑,賠償金融總計為6.16億元。
三、金融業支持實體經濟實證分析
(一)指標選取
金融業作為經濟發展的后援力量,不斷支撐經濟向好發展。為了更加全面的反應金融業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本文選取銀行融資、小貸公司貸款、保險賠償支出以及現金凈投放四個指標,以“十一五”為起始期,對2006年至2016年金融業支持實體經濟進行研究。
(二)建立金融支持力度指數
運用統計軟件SPSS對4項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根據表3給出的觀測變量的KMO檢驗和Barltett檢驗結果,Barltett檢驗的sig值為0.009<0.01,說明樣本數據來自多元正態總體,可以做進一步的分析。
按照累計貢獻率85%以上或特征值大于1的原則,表3顯示前2個特征值的累計貢獻率(Cumulative)達86.405%,且其特征值(Eigenvalue)均大于1,因此選取前2個特征值。右圖碎石圖顯示前兩個成分對應的特征值較大,之后下降非常迅速,后兩個成分對應的特征跟較小,之后比較平緩。通過兩項綜合確定提取2個主成份。
以特征值的占比為權重,根據FS=0.693Z1+0.307Z2,得出迪慶州金融支持力度FS=0.533a1+0.444a2+0.333a3+0.23a4,也就是說銀行融資對金融支持力度的拉動力最大,其次是小貸公司,現金凈投放對金融支持力度的貢獻最小。調查期內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總計為146.64,雖然金融支持力度有所波動,但總體來看,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呈現增長趨勢。
(三)探索金融業對總體經濟及各產業的支持力度
為了更加直觀的了解金融業對各行業的影響,分別以金融支持力度為解釋變量,分別研究其對總體經濟、一產、二產及三產的支持作用(將數據取對數后ln1、ln2、ln3分別代表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
1.金融支持力度對總體經濟的影響。
Lngdp=1.94+1.005lnfs
模型1顯示,模型整體回歸效果較好,擬合優度為0.87,模型及變量均通過5%的顯著性檢驗。模型經濟意義顯示,金融支持力度每增加1%,迪慶州GDP將增加1.005%,進一步顯示了金融業對實體經濟的重要支撐作用。
2.金融支持力度對第一產業的影響。通過對散點圖判斷,金融支持力度與第一產業之間為Logistic曲線關系,對取倒數,得出以下模型:
ln(1/ln1)=0.736+0.839lnfs
模型2顯示,模型整體回歸較好,擬合優度為0.857,模型及變量均通過5%的顯著性檢驗。模型的經濟意義顯示,金融支持力度每增加1%,第一產業將增加0.839%。
3.金融支持力度對第二產業的影響。
ln2=0.845+1.062lnfs
模型3顯示,模型整體回歸較好,擬合優度為0.79,模型及變量均通過5%的顯著性檢驗。模型的經濟意義顯示,金融支持力度每增加1%,第二產業將增加1.062%。
4.金融支持力度對第三產業的影響。
ln3=1.011+1.107lnfs
結果顯示,模型整體回歸較好,擬合優度為0.87,模型及變量均通過5%的顯著性檢驗。模型的經濟意義顯示,金融支持力度每增加1%,第三產業將增加1.107%。
(四)結論
第一,銀行融資是金融業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式,小貸公司填補了金融機構的空白,保險公司理賠是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而現金凈投放控制著區域資金的流動,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作用也不可忽視。
第二,金融業對總體經濟的拉動作用較大,尤其是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成為第三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其次是建筑業和工業。
第三,迪慶州所轄三縣均為國家級貧困縣,轄內除維西縣農作物物產相對豐富外,香格里拉縣及德欽縣因地處高海拔地區,常年低溫,不利于農作物的生產,多數農作物只是一年一熟。加之農戶固有的思想意識及現有條件的制約銀行貸款發揮作用有限,金融支持力度對農業發展的拉動作用最小。
四、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建議
(一)加快表外業務產品的創新,進一步豐富銀行融資渠道
一是適度增加貼現規模,助力企業資金周轉。迪慶州票據融資規模較小,在2015年達最高值8500萬元。各金融機構應適度提高票據融資新增規模占比,解決企業貿易融資需求,加速企業資金周轉,有效降低企業資金風險;二是降低中小企業表外融資門檻。2016年末,銀行承兌匯票余額為748.76萬元,同比減少5313.24萬元,下降87.65%。中小企業在產業鏈中處于相對弱勢地位,金融機構應降低中小企業辦理承兌匯票等表外融資業務的門檻,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四是開發特色信貸服務。為進一步適應金融市場的變化,金融機構應極大對實體經濟個性化信貸需求的研究,建立符合其特點的信用評級體系,加快開發多元化、多層次的信貸產品。
(二)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力度
一是加大對農林牧漁業的支持力度。截止2016年,迪慶州農林牧漁業貸款余額僅為3.03億元,占各項貸款余額的比重為1.7%。各金融機構應結合扶貧再貸款、金融精準扶貧相關政策,進一步加大對農戶的信貸支持。針對信用良好、還款能力強的農戶可適當提高貸款額度。二是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截止2016年末,農民專業合作社貸款余額僅為350萬元,占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的比重不到0.02%。各金融機構應以產業為支撐,進一步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村組織的扶持力度。
(三)加快推進民間資本融入實體經濟
一是加快發展農村金融機構。適當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準入條件,加快發展適合“三農”特點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二是推進小額貸款公司的發展。大力扶持經營分散、資金需求規模小的農村企業及農民專業合作社。三是建立發展基金。以地方財政撥款或者私募基金的方式,建立企業發展基金,加大對優質產業、優質項目的扶持,引導民間資本流向附加值高的企業,充分發揮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作用。
(四)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
迪慶州境內企業僅有少數企業在新三板掛牌上市,目前還沒有在A股掛牌上市,通過發行股票和企業債券直接融資的企業。相關部門應引導創新型、創業型和成長型中小微企業到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掛牌融資。進一步探索企業聯合債券,支持經營效益好、償還能力強、發展前景好的中小企業集合發行短期融資券,滿足企業的短期融資需求,同時積極關注并穩妥推進創業投資、天使投資、融資租賃、商業保理等業態發展。
課題組組長:蒲麗敏
執 筆 人:金嬌嬌
課題組其他成員:鄭云霞 張江龍 郭懷亮
參考文獻
[1]汪軍召.《信貸資本逐利模式與實體經濟關系分析》[D].農村經濟2012(3).
[2]陳素.《金融業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路勁研究——基于社會融資規模的實證分析》[J].時代金融2014(5).
[3]尹優平.《山西省實體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研究——基于信貸融資的經驗分析》[J].華北金融2013(1).
[4]雷宏.《金融發展指數構建方法初探》[J].財經視線20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