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壘



[摘要]利用因子分析法、聚類分析法,以我國211高校圖書館為樣本。研究各高校圖書館之間在辦館規模、水平、資源配置方式上的差異。研究表明,各高校圖書館差異較大,其差異性主要體現在辦館規模、資源配置方式和電子資源建設水平等方面。從高校發展水平、類型、區域經濟發展和圖書館發展理念幾個影響因素分析差異原因,并以優勢特色學科建設為導向提出電子資源建設的建議。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差異分析;影響因素;學科建設;電子資源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快速發展,無論是在辦學規模、教學質量和經費投入等方面都取得巨大進步。而高校圖書館伴隨著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也取得很大發展。據2014年、2015年高校圖書館事業發展報告顯示,2014年高校圖書館館舍面積平均達到2.46萬平方米,年度總經費平均達到580萬元,文獻資源購置費平均為481萬元,紙質文獻資源購置費平均為263.8萬元,電子資源采購費平均為239萬元。2015年館舍面積平均為2.41萬平方米,年度總經費平均為567.7萬元,文獻資源購置費平均為490.2萬元,紙質文獻資源購置費平均為252萬元,電子資源采購費平均為251.4萬元。對比分析可知,館舍面積、年度總經費、紙質資源購置費都有所下降,但文獻資源購置費、電子資源購置費有所提升。這說明由于各高校辦學規模、辦學水平的差異以及辦館理念的差異,導致各高校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極不平衡。而且各高校圖書館年度發展也存在很大變化和差異。因此,研究各高校圖書館之間在辦館規模、辦館水平、資源配置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對于科學認識各高校圖書館之間的差異現狀、協調制定圖書館事業發展戰略規劃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但目前研究圖書館之間的差異性主要集中在公共圖書館之間的差異。鄭瓊華、牛勇平利用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類分析對31個省(自治區)公共圖書館進行了地區差異分析。梁秀霞基于論文視角對我國公共圖書館的科研實力差異進行比較分析。葛霞以浙江、湖北、青海三省為例比較分析了公共圖書館的資源配置差異。關于高校圖書館差異分析主要集中在資源配置、服務模式、方式、質量等,而沒有從高校圖書館的整體發展規模和水平進行宏觀差異比較分析。鑒于此,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聚類分析法,以我國211高校圖書館為樣本,研究高校圖書館發展水平的差異具有重要的意義。
1高校圖書館差異分析
1.1樣本、數據與指標選取
本文的樣本選擇211高校的圖書館,數據來源于教育部高校圖書館事實數據庫和各高校圖書館的網站,但鑒于數據的可獲得性、完整性,本文選擇其中65所高校圖書館數據為樣本。按照科學性、實用性和易操作性等指標選取原則,選擇在編職工、館舍面積、年度總經費、文獻資源購置費、紙質資源購置費、電子資源購置費、紙質藏量、電子資源量8個指標(見表1)。指標中既有反映圖書館基礎設施規模,也有反映圖書館人力投入、財力投入、紙質資源建設和電子資源建設的指標,基本能反映出圖書館整體發展實力。以65所211高校圖書館的2014年、2015年2年的數據為樣本,構建65f8維的數據表(數據內容略)。
1.2指標分析
圖書館在編職工人數最多的是武漢大學有280人,最少的北京中醫藥大學只有31人,差異近7倍。在編職工人數在200人以上的還有中山大學圖書館、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等。館舍面積最大的中山大學圖書館有11.66萬平方米,廈門大學圖書館10.25萬平方米。面積最少的中央財經大學圖書館只有1.09萬平方米,相差10倍。65所高校圖書館年度總經費平均為2202萬元,經費最多的北京大學圖書館4496.02萬元,是總經費最少的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的6倍左右。紙質資源購置費最多的中山大學圖書館2573.48萬元,是紙質資源購置費最少的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的近12倍。電子資源購置費最多的是四川大學圖書館2589.86萬元,而北京中醫藥大學圖書館的電子資源經費只有3萬元。紙質資源占文獻資源比重最大的北京中醫藥大學,占比達98%。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的紙質資源購置費占文獻資源購置費比例僅為25%。廈門大學圖書館的紙質資源購置費占文獻資源購置費的29%。四川大學圖書館的紙質資源購置費占文獻資源購置費的30%。大連理工大學圖書館、東華大學圖書館、福州大學圖書館、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湖南大學圖書館、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四川大學圖書館的電子資源購置費均占文獻資源購置費的70%以上。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書800萬冊,而電子圖書只有276萬冊,武漢大學圖書館藏書698萬冊,電子圖書館871萬冊,江南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圖書館雖然紙質圖書只有200余萬冊,但電子圖書有800余萬冊。從上述指標分析可以看出,各個樣本之間的差異很大,因此利用因子分析法進行綜合評價是必要的。
1.3因子分析
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各項指標進行相關性檢驗,相關系數矩陣表明各因子間相關系數較高,例如年度總經費與文獻資源購置費、紙質資源購置費和電子資源購置費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951、0.811和0.815。紙質藏書量與在編職工數、館舍面積、年度總經費、文獻資源購置費、紙質資源購置費、電子資源購置費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808、0.522、0.706、0.7、0.69、0.655。這表明各變量之間存在較為顯著的相關性。因子分析KMO and Bartletts Test測試表明,KMO檢驗值為0.785,說明變量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也進一步說明了進行因子分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表2顯示了公共因子的特征值、方差貢獻率及累計方差貢獻率。從中可以發現,前兩個公因子的累計方差貢獻率已經達到了79.07%,同時結合因子分析碎石圖,根據特征值大于1的選取原則,選取前兩個作為公共因子。通過利用方差最大法進行因子正交旋轉,使得各指標在公共因子上的作用更加明顯。旋轉后前兩個公共因子的方差貢獻率分別為64.48%和14.59%,累積貢獻率不變,旋轉后第二個公共因子的貢獻率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