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雪梅
摘 要:陜甘民歌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傳承和保護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分析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及民歌傳承中存在的問題,并從文化產業視角提出陜甘民歌傳承的相關策略,以期促進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關鍵詞:文化產業;陜甘民歌;傳承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8-0030-02
2016年,在我國經濟進行新常態的態勢下,我國的文化產業依舊保持了較快的增長,其增長速度高于我國GDP的增速,文化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隨著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音樂文化產業已經成為發展亮點,我國的民族音樂更是獲得了突破性的發展,如陜甘南寧民歌節、納西古樂、多彩貴州、仿唐樂舞等這些都顯示了我國傳統民族音樂文化資源的經濟效益。但是隨著西方文化的入侵,我國的民間音樂文化正逐漸消亡,因此,需要在文化產業視角下加強對民歌的傳承和保護。
一、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1.文化產業成為經濟發展新動能的態勢明顯。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勢頭良好,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統計可知,當前我國規模以上的文化產業相關企業已經達到的4.9萬家,這些企業2016年1—9月份已經實現營業收入55 881億元,增長的速度依然較快。從投資的角度來看,我國的第三產業中的教科文衛投資增速加快,其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投資增長16.5%。2016年,我國的文化產業在企業營收、投資以及新增企業方面的增長態勢更加明顯,尤其是促進了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在整體經濟的發展格局中,文化產業的經濟發展新動能態勢已經非常突出。
2.文化產業從頂層設計的各個維度切入經濟發展。隨著我國文化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其余各個行業的融合發展已經十分明顯。文化產業融合已經形成了新的產業集群體系和新的概念框架,并獲得了國家層面的支持,設計了更高層面的適宜的發展制度。當前,文化產業已經從頂層設計的各個維度切入經濟發展。2016年11月,國務院頒布了《關于進一步擴大旅游文化體育健康養老教育培訓等領域消費的意見》,其中明確提出要圍繞健康、體育、文化、旅游等相關產業,引導社會資本進入,提升服務品質,加強服務供給,從整體上部署了相關產業促進消費升級。當前文化產業和我國經濟的整體發展關系越來越緊密,這也意味著文化產業在未來發展過程中將會獲得更多的來自政策層面的支持。
二、文化產業與民歌傳承
1.民歌傳承研究現狀。陜甘民歌如《山丹丹花開紅艷艷》《蘭花花》《三十里鋪》《叫一聲哥哥你快回來》《淚蛋蛋》《信天游》《東方紅》《繡金匾》等,這些民歌膾炙人口,蘊含著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其傳承和保護對于文化的完整具有重要的意義。關于民歌的傳承和保護已經有相關學者進行研究,并提出了相關的建議,具體如下:劉錫誠在《傳承與傳承人論》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進化是靠傳承而延續的,重點闡述了如何對杰出傳承人進行調查和分類,以及傳承人的權益和管理問題。許林田在《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核心載體》一文中指出,傳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核心,并提出了傳承人管理的相關措施。揭冰在《文化產業視野下的民歌傳承》中提出了理順政府、企業和民歌傳承主體的關系、厘清民歌資源利用與資金回報的關系,充分發揮學校的研究與教育功能的民歌傳承對策。尹慶紅在《黑衣壯山歌文化的內涵與現代審美價值》一文中,通過對黑衣壯山歌的田野調查提出了全球化/本土化、現代化/民族化并不構成簡單的對立和沖突關系。彭小舟《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潛力的評估研究——以桑植民歌為例》中提出了相關的加強民歌傳承的措施,如深度挖掘民歌價值、培養優秀繼承人、有效載體化、加強社區參與、增強保護措施等相關的措施;陳建憲、蘭曉薇在《原生態民歌保護實踐模式研究——以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為例》文中提出了政府和相關部門對原生態民歌的具體保護實踐模式,取得了相關的發展成果,并指出在民歌保護實踐發展過程中,應該具有精品意識,同時注重社會和當地文化群體的參與,并培養民歌傳承的拔尖人才。
2.文化產業與民歌傳承。通過上文論述可知,當前很多學者已經意識到了民歌傳承和保護的重要性,當前我國傳統民歌的沖擊和破壞十分嚴重,在當前的政治、文化背景下,人們的情感表達方式、娛樂方式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沖擊了傳統的歌圩,以及民歌的傳統功能,在這種新的方式下,應該從產業化角度加強對民歌傳承的研究。總體來說,當前陜甘民歌的文化傳承和發展呈現一種向上的趨勢,為市場化與經濟化維度上體現出了民歌文化傳承的較好市場潛力和發展前景,但是還存在不足。陜甘民歌文化傳承發展的不足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陜甘民歌文化產業的發展十分落后,陜甘民歌在保護和傳承過程中需要走產業化和市場化的道路,需要建設一批先進的、成熟的民歌產業,但是當前陜甘民歌產業化的發展十分緩慢,沒有形成陜甘民歌產業的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標志。二是陜甘民歌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缺乏長期的指導和規劃。由于陜甘民歌產業缺乏發展戰略,因此在其傳承和保護過程中缺乏前瞻性,如陜西民歌,雖然重新走進了民眾事業,但是由于缺乏長遠的指導和規劃,導致其沒有把握住產業化發展契機。
三、文化產業視角下陜甘民歌的傳承策略
1.“互聯網+”催生陜甘民歌文化產業新業態。文化產業新業態層出不窮,VR、AR技術、虛擬增強技術、人工智能已經開始在各個領域開花,并且與文化之間的交互和融合將更加深入,這種新趨勢、新業態、新技術和新特點在2016年尤為突出。“文化+”模式融合發展已經滲透到各個垂直領域,推動了文化、旅游、科技和創意設計融合發展,形成“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創意”“文化+特色小鎮”等文創產業新業態,成為文化產業新增長點。因此,陜甘民歌也可以抓住此次發展機遇,形成“陜甘民歌+旅游”“陜甘民歌+科技”“陜甘民歌+創意”“陜甘民歌+特色小鎮”等新型的陜甘民歌文創產業新業態。其中,“陜甘民歌+科技”主要是指利用數字化技術對民歌進行傳承。如美國實施了“保存我們的聲音:美國已錄音響遺產計劃”,政府支持采用現代高新數碼技術,將損壞的錄音資料進行修復和轉錄,并將這些音樂公開,長期保存這些寶貴的音響資料。在新中國成立之后,當地政府部門和文化部也對陜甘民歌進行了采集和記譜,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由于技術原因,很多錄像、錄音資料有不同程度的損壞。因此,我們應該學習美國的方案,將陜甘民歌編輯成書,將獨具特色的陜甘民歌的錄音、錄像資料運用先進的技術重新制作,并用現代數字技術對陜甘民歌的音響資料進行復原,后人可以直接地感受到陜甘民歌的演唱風格和表演形式,使其得以傳承和發展。
2.把傳統民歌進行適當的當代轉換,在市場中保護和傳承民歌。隨著中國經濟現代化、全球一體化步伐的加快,陜甘民歌這種古老的文化傳統,也受到不斷的沖擊,年輕人更愿意聽流行音樂。社會轉型期對陜甘民歌這種傳統文化進行適當的當代轉換是應當的,但是陜甘民歌的傳承性、精神性、過程性不能改變。在其內核和基質不變的情況下,走民歌商業化的道路,從而既較好地保護和傳承陜甘民歌,又為當地居民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從而使當地人民更加自覺地熱愛和保護本民族的文化,如舉辦民歌藝術節,在進行民歌的文化產業化開發時,也要注意保護其原生態性,在市場中保護和傳承陜甘民歌,使其得到可持續的保護傳承和發展。
3.建立陜甘民歌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根據智研咨詢發布的《2016—2022年中國文化市場運營態勢及與戰略咨詢報告》可知,為培育市場主體,增強企業活力,發揮骨干文化企業的示范、窗口和輻射作用,從2004年至今,文化部先后命名了六批344家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2015年,文化部組織開展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試驗)園區考核和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巡檢工作。從考核、巡檢總體情況來看,文化部命名的國家級文化產業園區、基地保持著良好發展態勢,在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發展進程中發揮了積極的示范引領和帶動作用。因此,應該加強陜甘民歌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建設,并建立健全動態管理評估機制,開發與陜甘民歌相關的文化產業,形成文化產業體系,繁榮陜甘地區文化產業。
4.政府部門主導,加大經費投入,充分發揮學校的研究與教育功能。大量的學術研究結果表明,將科研和教學結合在一起可以解決民歌傳承人的培養問題和民歌保護的深入研究問題。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政府的主導下,各個藝術院校聘請民間藝人走進高校課堂,培養民族歌手,取得了巨大成效。很多高校的民歌研究者寫出了大量的研究專著,但是,仍然沒有改變傳統民歌快速消亡的事實,主要是因為民歌在傳承和保護中沒有制定長遠規劃,資金不足。因此,在陜甘民歌文化產業傳承與保護過程中,應該以政府為主導,制定民歌傳承和保護的長遠規劃,并結合高校的研究與教育功能,切實發揮各類財政專項資金、產業基金的引導促進作用,繼續深化文化金融合作,推廣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引導社會資本進入陜甘民歌文化產業,探究陜甘民歌文化產業傳承的新路徑。
四、結語
隨著西方文化的沖擊,我國的傳統文化很多已經失傳。民歌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傳承和保護應該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并引起相關政府部門的重視。當前,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良好,在文化產業視角下進行陜甘民歌的傳承和保護將會取得不錯的效果,以政府部門為主導,提出更多的陜甘民歌傳承策略。
參考文獻:
[1] 于力音,劉洋.民族音樂學視角下對陜、甘、寧地區回族民歌的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6,(10):119-122.
[2] 薛婷婷.昌黎民歌傳承與文化產業發展的策略[J].飛天,2011,(20):131-132.
[3] 李繼超.陜南民歌—— 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24):215.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