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靜
摘 要:基于新常態背景下,我國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各區域間的差距迅速減少,同時比較優勢慢慢體現出來。為了促進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不斷培育新的發展動力,發揮區域核心優勢,最終形成聯動發展的基本格局。
關鍵詞:新常態;區域經濟;動力機制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8-0038-02
現階段國內經濟的發展呈現出許多新特點。最明顯的一個特點即為:我國經濟已經脫離高速發展時期,正逐漸步入到中高速增長的時期,同時出現了“經濟新常態”。在此基礎上,區域經濟發展必將呈現出新特征,并且需要不斷尋求新動力。所以,筆者主要對新常態的基本釋義、新常態背景下區域經濟發展的發展現狀及動力機制等方面展開了深入研究。
一、關于“新常態”的基本概述
21世紀以來,全球政治經濟架構不斷出現變動。當中,中國的崛起迅速改變了以往的經濟格局,并且對國際經濟秩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的迅速蔓延,全球經濟下行壓力提高,造成中國經濟發展步入到一個新拐點,這個拐點即為我們所說的“新常態”。
“新常態”作為一個全新概念,其包含著多種理念。多數業內人士把目前人類面對的一個不確定時代稱之為“新常態”。按照這部分人的觀點,不確定性一般體現為恐怖主義、企業丑聞、海外就業外包等等。此外,其還認為就算全球經濟復蘇,以前的安全網也將不復存在,然而新常態可以為我們創造大量的契機。尤其是發達國家出現的變動,如美國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總裁埃里安在第40屆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中提出借助“新常態”描述全球經濟狀況的觀點。此后,“新常態”逐漸進入大眾視野。在中國,“新常態”又擁有新內涵。在之前的APEC會議當中,習近平主席詳細分析了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基本特征:經濟增速逐漸變為中高速、經濟結構迅速調整優化、經濟發展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變為創新驅動。這展現了中國經濟較以往已經有了迅速飛躍,并且這種勢頭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會出現大幅度波動的情況。
二、新常態下區域經濟發展的基本狀況剖析
(一)區域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
在經濟學領域當中,區域具有產業分工協作、人資及技術等資源合理分配、經濟社會及生態等領域協調發展的特征。所以說,區域能夠最大限度地實現優勢互補。經濟發展過程中,各個國家均非常重視區域經濟的發展。然而,因為資源、政策等方面的差異,不同區域間的經濟發展呈現出多種特點。例如,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是由東向西遞進的局面。如此一來,不僅加大了區域經濟發展的差距,也造成了同一區域內部發展的不平衡。若是將我國區域經濟板塊分成東、中、西、東北等四個區域,不難發現區域經濟的總量和人均量均呈現出“東部多、其他區域少”的特點。
由上表可以看出,我國東部地區的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速超過10%,占據全國總產值的比重始終保持在50%以上;中部區域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則高于12%,所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不斷上升,但始終穩定在20%上下;西部地區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為14%左右,比例逐年上漲并且增幅越來越大。此外,東北地區的生產總值年增長率波動較大,約為11%,近年來出現了下降趨勢。我國東北地區人均生產總值僅比東部低,人均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約為11.21%,超過東部區域并且低于中西部地區。
即便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情況仍然存在,然而,根據目前的形式,其整體上是朝著平衡的方向演變的。根據有關資料,截至2015年,我國工業增加值同比上升5%;在固定資產投資方面,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上升約15%,尤其是西部地區達到了18.24%,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由此可見,伴隨著國內經濟的轉型升級,各區域間的發展會越來越平衡。
(二)新常態下區域經濟的特征
1.區域發展差距持續縮減。近年來,中國分別推行了西部開發、中部崛起、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一系列方針,目的是保障各區域間發展的平衡性,現已獲得了顯著成效。舉個例子,在“十二五”期間,我國西部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為14.1%,遠遠高于東部地區的10.8%。2015年的數據顯示,我國東部地區經濟總量占比下滑了將近3個百分點,這就表明其他區域占比不斷上升。但是,盡管區域發展的整體差距不斷縮小,區域內部發展的不平衡性依舊存在,全國各區域內的省級差距還是不小。
2.區域經濟的一體化趨勢不斷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有助于生產要素的靈活流通。我國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加快的因素歸結為如下幾點:首先,產業互補。各個經濟區域均有各自的資源及發展優勢,加強區域間協作能夠更充分地利用各種資源,進而實現產業重組的目標。其次,交通便利。便利的交通給各區域間的互動創造了條件。
3.區域發展優勢逐漸轉變。之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通常依賴于投資或者出口驅動,但鋼鐵、煤炭、紡織等傳統領域由于產能過剩的巨大壓力均難以為繼。現今,中國區域經濟發展逐漸構建起以市場為導向的發展模式。例如,東北地區的沈陽機床,近來持續增加對智能機床的投資,把機床和網絡有機結合,同時加大中高檔機床的研究,實現了產品結構的良性逆轉。
三、新常態下區域經濟的發展動力研究
(一)政策動力
區域經濟應當依照良好的條件發展。這里的“良好”主要說的是政策方針。中國在區域發展方針上力推東部、西部、中部和東北地區的發展,然而也造成了割裂區域聯系的困境,進一步帶來了區域經濟發展政策貫徹不到位的問題。我國經濟進入到新常態之后,特別是隨著“十三五”規劃的頒布,區域合作將會成為基本趨勢,“4+3”的區域經濟格局也會逐漸形成,這對于整合區域的“碎片化”和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擁有關鍵作用。
(二)區域優勢
通常情況下,區域經濟主要按照地理位置規劃發展方針。然而,從區域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來看,我們可以把這些地區依據經濟發展程度劃分成落后區、膨脹區及蕭條區。其中,落后區域的根本問題是“窮”,其需要實現的轉型為由農業社會變為工業社會,轉型目標為進入現代化軌道;膨脹區的基本問題是“堵”,所以其在轉型過程中應當重視與時俱進、保持活力。此外,蕭條區的問題為“老”,它轉型的關鍵之處在于如何恢復以前的活力。所以,各個區域面臨的發展問題各異,必須按照區域發展的實際狀況尋找更加適合自身的發展道路。與此同時,由于區域經濟的迅速進步,國內區域經濟戰略范疇出現了轉變。當中,區域經濟的戰略范圍包含資源、產業技能、區域文化及地緣政治等內容。
(三)互聯網經濟
互聯網經濟通常是借助網絡的發展來促進區域經濟的合理規劃。現階段,以網絡、電子商務等為代表的新業態正在迅速轉變著我們的消費習慣,同時持續構建嶄新的商業模式,已經成為推動區域發展的關鍵動力之一。例如,在電商驅動下,浙江義烏劉村構建起了龐大的網絡經濟產業帶。這個村鎮從最早的淘寶散戶、小額批發的運作模式,慢慢轉變為如今的綜合配套服務模式,不但贏得了“淘寶第一村”的美譽,同時也帶動了鄰村電子商務的發展。網絡科技對培育區域經濟新增長點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特別是“互聯網+”的催化作用,會帶動區域經濟投資機會的迅速增加。
(四)綠色發展
眾所周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為法治經濟。在新常態下,政府應當積極給各經濟區域內的企業科技創新及市場開辟創造更良好的環境。更關鍵的是,經濟區域內的政府必須采取法治形式來引領和規范區域內的企業市場行為,從而給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更公平、更可靠的制度保障,進而帶動其他區域經濟的增長。另外,社會經濟發展給生態環境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比如說,產煤大省山西、河北等地,不少產業均和煤炭有關聯,并成為該區域的支柱性產業,然而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特點,嚴重損害了自然環境。因此,我國區域經濟的發展必須擺脫“先污染,后治理”的傳統形式,主動調整優化現有產業機制,建立起低碳、綠色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
四、結語
綜上,本文基于新常態的背景,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基本概述、發展現狀以及動力機制等方面的內容進行了深入、全面的論述,旨在為今后國內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重要的參考。
參考文獻:
[1] 沈玲.新常態下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轉換問題探討[J].商業經濟研究,2016,(5).
[2] 金碚.新常態下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思維[J].區域經濟評論,2015,(3).
[3] 張慧芳.新常態下的經濟結構:再平衡與新期待[J].經濟學家,2015,(7).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