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葉婷
摘 要:深度剖析高職院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對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僅可以促進高職院校承擔起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重任,而且可以使高職院校承擔起促進民族振興的歷史使命。從高職院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和問題談起,力求從高職院校開展傳統教育的辦學定位、科研能力、配套機制等方面,研究高職院校通過傳統教育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高職院校;傳統文化教育;區域經濟需要;現狀及問題;發展管理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8-0047-02
一、高職傳統文化教育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基本現狀
1.傳統文化課程設置不足。當前高職院校傳統文化課程設置普遍不足,與傳統文化有關的課程設置相對較少,盡管各高職院校普遍開設了傳統文化課程,但是傳統文化課程總體構上相對較少。首先,只是與高職學生的主要專業有關的文科,才開設了較多的傳統文化課程。其他理科類的專業開設的傳統文化課程較少,傳統文化課程只是作為專業課程的輔助性教學形式出現,沒有發揮出對灌輸企業文化建設的思想內涵。其次,傳統文化課程的時間相對較少,每個專業、每個班級、每學期只開設一至兩門與傳統文化內容有關的相關課程,而且課時相對較短,通常每周只有一節課,傳統文化課程與區域經濟發展的思想偏離得較遠,沒有體現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意識。再次,課程多以選修的形式出現,教學形式也多以講授式教學為主,學生能接受到的信息量有限,很難對學生起到實質的教育作用。
2.高職學生傳統文化匱乏。高職學生傳統文化普遍較為匱乏,沒有形成必需的傳統文化知識體系,對傳統文化理解得一知半解,有的學生雖然熱愛傳統文化,但是沒有深入地學習過傳統文化。首先,高職學生讀的傳統文化典籍少之又少,大多數學生都沒有建設必要的傳統文化體系。其次,對傳統文化知識的理解較為偏頗,很多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的渠道僅限于電視節目和影視劇作品,很多學生并不能借助傳統文化課程理解與其專業相關的職業文化,也沒有形成必要的職業文化理念。再次,掌握傳統文化技藝和技巧的學生也較少,只有很小一部分學生掌握了傳統樂器知識、傳統民間民俗手工藝的制作技巧,傳統文化課程教學與企業需要的人才和職業技能聯系不足。
3.高職學生道德文化缺失。道德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區域經濟發展的文化基礎也是建立在道德文化基礎之上。但是,高職傳統文化教育顯然沒有起到補足思想道德的作用。首先,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文化是一項重要任務,但是高職學生在傳統道德方面同樣存在著問題,不少學校的高職生存在亂扔垃圾等不文明現象,這些校園不文明現象同樣是企業發展不能容忍的,而高職傳統文化教育沒有有效解決這些實質問題。其次,高職學校學生的人際關系也越發復雜,高職傳統文化教育沒有起到對學生必要的引導作用,導致個別學生存在言行過激的現象,學生不能有效正確處理人際關系,高職學生的這種現象嚴重影響了未來其職業發展,進而影響到學生在企業的未來發展,很可能導致對企業和對個人的損害。
二、高職傳統文化教育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1.高職傳統文化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意識不強。我國許多高職院校傳統文化教育的辦學定位普遍沒有從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角度出發,沒有在課程設置上明確安排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教學內容與教學環節。首先,沒有把傳統文化教育與服務區域內的企業和用人單位有效地聯系起來,沒有把服務區域內經濟實體作為傳統文化教育的出發點。其次,高職院校傳統文化教育參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程度不夠,沒有主動調動高職院校自身在傳統文化教育方面的優勢資源形成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人才優勢、創新引導和服務社會的功能。再次,高職院校傳統文化教育對促進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的作用不明顯,不能起到傳統文化對服務企業的支撐作用。高職傳統文化教育對培訓企業員工的貢獻率也不夠,不能使高職學生有效認同區域內企業的文化。
2.高職傳統文化教育課程的定位不準確。高職開設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目標仍然在于提升高職學生的文化素質和修養,而沒有把高職傳統文化教育與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有機地聯系起來,造成傳統文化教育定位不準確問題。首先,傳統文化教育目標體系單一,只注重培養人文學科高職學生的傳統文化理念和傳統文化的表達技巧,實現上與區域經濟發展需要相背離。其次,高職傳統文化教育的類型特色不明顯,高職傳統文化教育與普遍高校的傳統文化教育沒有差別,也沒有形成辦學特色,仍以課堂授課和知識講授為教學重點,不能以有效的形式培養出區域內企業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再次,教學層次水平較低,講授的傳統文化知識內容較為膚淺,高職院校學生的傳統文化積累較單薄,學生傳統文化修養、職業精神都較缺少傳統文化意識。
3.傳統文化課程設置與區域經濟發展需要相脫節。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發展主要是通過課程設置來體現的,但是,目前高職院校傳統文化課程的設置與區域經濟發展相背離的現象較嚴重。第一,傳統文化課程設置較為盲目,同質同構傳統文化課程現象較為嚴重。第二,一些低成本投入和專業針對性不高的課程,幾乎充斥著高職傳統文化課堂教學。第三,一些區域經濟性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課程取代了傳統文化思想理念教育,失去了傳統文化課程的實際教育價值和意義。第四,隨著現代企業的轉型升級和快速發展,需要傳統文化課程為企業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支撐,然而高職的傳統文化課程顯然無法達到這個要點。
三、高職傳統文化教育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缺失的原因
1.課程設置不合理。必要的教育是形成良好校園風氣的工具。高職院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主要體現在校園文化氛圍的創建和課程的設置上,其中,課程設置是提高學生文化修養和促進學生轉變思想觀念的主要途徑。首先,傳統文化教學過度集中在大學語文和傳統文化概論等基礎課程上,而且這些課程在有些高職院校中還處于選修課程的地位,沒有發揮出其必要的教育和引導作用。其次,高職院校的傳統文化課程內容過于無所不包,而課程設置又不能精通所有,內容設置過于雜亂無章,沒有統一的課程設置標準,其中能體現和傳遞傳統文化精髓的少之又少,這些大而空的課程沒有起到教育作用。再次,課程設置流于形式,教師講授的多,學生接受的少,課堂教學難以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注意力,導致課堂教學的教育影響十分有限,嚴重限制了課堂教學效果的發揮。
2.教師素質不足。教師素質是影響高職傳統文化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也是實現高職傳統文化教育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在職業技術教育的背景下,高職傳統文化教師也應當從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出發,為學生安排與其未來職業發展相適應的傳統文化教育內容,以便同時達到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但是,限于教師自身的文化修養,高職學校現有傳統文化教師的能力水平有限,首先,不能以恰當的課堂教學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不能引導學生積極走進傳統文化的殿堂。其次,高職教師隊伍年輕化,導致教師人生閱歷不夠,不能把深刻的傳統文化道理講深講透,甚至有些傳統文化的深奧道理連教師都沒有弄懂弄透。再次,有些學校缺乏足夠的傳統文化教師,導致由于教育資源的匱乏形成了教學的缺陷。
四、高職傳統文化教育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策略
1.確立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傳統文化教學目標。高職院校傳統文化教育不應當只停留在選修課范圍內,要把傳統文化教育作為培養職業技術人才的重要手段來看待,要站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高度,立足于地方企業的發展需要,培養德才兼備的職業技術人才。首先,要站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高度,全面培養學生職業技能,樹立科學的人才觀。其次,從區域經濟發展達觀目標和高職學生職業需求出發,圍繞企業發展需要,為高職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傳統文化教育,從而在學生中間播種下符合區域經濟發展的傳統文化基因。再次,將教學計劃和培養目標落實到具體的傳統文化課程設置上,不斷要求教師以必要的教學形式來實現傳統文化教學目標。力求使傳統文化教育內容與教育目標契合,達到通過傳統文化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目的。
2.從服務區域經濟發展角度打造高素質教師隊伍。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實現進行傳統文化教學的基礎,也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指導力量。首先,要以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理念對傳統文化教育工作者進行培訓,力求從教師開始,把高職的傳統文化教育與服務區域經濟發展聯系起來,用有效的制度來保證教師在課堂上灌輸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理念。其次,通過打造一支有效運用教材,合理使用教學方法,科學設置教學情境,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的過硬教師隊伍,吸引學生參與到傳統文化教學活動中來。這樣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且可以實現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目標。再次,引導教師摒棄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注重在傳統文化課堂上使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傳統文化領域問題,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辨識能力,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目的。
3.鉆研出版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傳統文化教材。必要的教材是課堂教學的基礎,只有把服務區域經濟文化發展寫入高職傳統文化的教材,才可以極大開拓教師主動鉆研傳統文化的獨特視角,才可能引起學生足夠的重視,使學生認識到學習傳統文化對促進職業發展的重要意義。首先,傳統文化教材要以實為主,能夠在教材中體現出傳統文化對促進學生發展的實際意義,能幫助學生更好地認清自己的職業未來與發展規劃。其次,應當根據不同專業、不同學科為學生編制與學生專業相關的傳統文化教材,有效提高學生鉆研傳統文化教材的積極性。再次,高職傳統文化教材要區別于普通高校的教材,要從區域經濟發展的角度,從促進學生職業發展的角度,立足地域特色進行有效編寫。
參考文獻:
[1] 邵作昌.高職教育如何提升服務區域經濟功能[J].中國成人教育,2013,(2).
[2] 張賽,郝琳,武靜.新建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3).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