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章榮
接觸蒲寧的作品是緣于一個偶然的機會,那是1982年的冬天,我隨嬸娘到她的娘家湖北公安縣拉家渡去買棉花以完成家里的上交任務(那個時候,棉花、生豬之類的上交任務很重,完不成任務的農戶都要高價到外面收購,然后低價賣給國家)。有一天,嬸娘帶我到鎮上去玩,在鎮上的文具店里,我買了兩本以前沒看過的書,一本是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蒲寧中短篇小說集《故園》,另一本是重慶出版社出版的沉櫻女士翻譯的《女性三部曲》(選了德國作家穆特福開、美國作家赫斯登、俄國作家屠格涅夫各自一個具有濃厚浪漫色彩的情愛小說)。這兩本書我都十分喜愛,尤其是《故園》。在此之前,我不知道蒲寧是誰,看到這本書才知道他是一個流亡法國的俄羅斯作家,1933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故園》里的十二篇中短篇小說,我翻來覆去看了很多遍。蒲寧小說篇幅都不長,故事都很簡單,人物也很普通,短篇四五千字,中篇四五萬字。如他的經典短篇《昏暗的林蔭幽徑》,作品大約只有四千字左右,敘述一位破落地主、一個秋雨綿綿的日子遠行,在一個客棧休息時,與被他拋棄的昔日戀人客棧老板相遇的故事。女人在當年的少爺離家出走后,便領了一張解放證結束了農奴生活,出來自己謀生了。女人一直獨身,物資生活雖然還不錯,但心里一直怨恨少爺的無情無義。男主人公與一個他認為門當戶對的女人結婚后,很愛他的妻子、他的家庭,可他的妻子卻背叛了他,拋棄了他,兒子也成為一個無賴、一個揮金如土的敗家子。男主人公認為這是他應得的報應。他后悔自己拋棄了眼前這個女人,拋棄了他一生的幸福。喝過茶之后,男主人公便坐著馬車離開了。整個小說幾乎都是由對話構成,沒有情節,更談不上細節,只有感受,一種痛徹心扉的痛通過漫不經心的對話表達出來,深深地感染了閱讀者。再如中篇《米嘉之戀》(又譯《米佳的愛情》),故事梗概是這樣的:來自農村的大學生米嘉和戲劇學校學生卡佳是一對戀人,可是,卡佳為了當名演員而投入校長的懷抱。米嘉因為嫉妒而痛苦,決定離開情人卡佳到鄉下去。在故鄉的莊園,風景的變換沒有讓他淡忘卡佳,反而讓他深陷情欲的牢籠,他孤獨地等待著卡佳的來信。苦悶中,在莊園管家的慫恿下,他和莊園女工發生了肉體關系。之后,卡佳在一封遲來的信中拒絕了米嘉的愛,最終米嘉在絕望中飲彈身亡。作品沿襲了蒲寧的一貫風格:文字細膩優美,氛圍哀婉凄涼。我被蒲寧作品中散發出來的凄美的景象與淡淡的憂傷深深吸引,仿佛跟著主人公走進了那樣一個黃昏,那樣一座果園。不僅我喜歡,我弟弟也特別喜歡。
第二年5月的一天,弟弟拿著剛剛買到的第五期《小說月報》對我說,這篇《遍地月光》怎么與蒲寧的《通宵晚霞》幾乎一樣?我接過雜志,看到發在頭條位置的《遍地月光》的作者是一位名氣不小的作家,有點不敢相信。看過之后我不得不承認,《遍地月光》與《通宵晚霞》幾乎一模一樣,語言、結構、情節完全相同,不同的是晚霞變成了月光。我和弟弟都準備向《小說月報》揭發這件事,因我們家離鎮上比較遠,寄信要去鎮上,有二十里路程呢,當時農活又多,就拖下來了。好像是5月底吧(或許是7月,記不太清了),我在《中國青年報》上看到湖南省作家協會召開會議,批評那位抄襲了蒲寧作品的作家,整整一個版面都是這個內容,有綜述,有發言,有那位作家的檢討。那位作家的檢討很誠懇,我想可能真的是鬼迷心竅了吧,像他這樣一位已經名氣很大的作家,不應該有這種行為的。誰知若干年后,這位名作家又抄襲了別人的小說,依然是一家名氣很大的選刊選載后被讀者發現的。不過,這次不是短篇而是中篇,不是蒲寧而是名不見經傳的中國作家。我無語了。
后來,那本《故園》在鄉政府弄丟,這本書的丟失讓我心里疼痛了十多年。在這十多年時間里,不管到哪里去,我都要到書店找蒲寧的作品,尤其是《故園》。可惜,一直沒有如意。直到上世紀末才在廣東一家特價書店買到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蒲寧的長篇小說《阿爾謝尼耶夫的一生》(又譯《阿爾謝尼耶夫的青春年華》),后來又在長沙的特價書店買到外國文學出版社出版的《蒲寧中短篇小說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米佳的愛情》(中短篇小說選)等等。可是,就是沒有買到那本《故園》。后來,我寄款到安徽文藝出版社購買了三卷《蒲寧文集》(全套是五卷,因為缺貨,沒能買齊),有了網購之后,我又在網上購買了五卷本的《蒲寧文集》。前不久,我突然在孔夫子舊書網上發現了《故園》,于是毫不猶豫地買了回來。我捧著這本薄薄的已經有些陳舊的書,就像見到了久違的親人一般。我實在是太喜歡蒲寧的作品了,《故園》是我購買的第一本蒲寧的著作,是它讓我認識了蒲寧,我對它有一種難以割舍的特殊的情感。
蒲寧的作品我都喜歡,無論是中短篇小說、長篇小說,還是散文、詩歌。我不懂詩,但我憑感覺,他的詩也是寫得相當出色,如他的《十月的黎明》:“夜變得蒼白了,彎彎的月亮/像把煅紅的鐮刀/向小河邊落去,牧場上/睡意猶濃的寒霧/泛出暗淡的銀光。默默的蘆葦/吸足了水分,騰起氤氳的潮氣/晨風吹得蘆葦沙沙生響……”多美的意境,多么生動的描寫,讓我們生出對故土對歲月的無限懷念。《阿爾謝尼耶夫的一生》是蒲寧的一部自傳性的長篇小說,創作于1927年至1933年。這部小說以主人公阿爾謝尼耶夫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為基本線索,以第一人稱的敘述方法,著重表達“我”對大自然、故鄉、親情、愛情和周圍世界的感受,表現了青年知識分子的成長和心路歷程。從阿爾謝尼耶夫少年時代對德國小姑娘安海茵的帶孩子氣的初戀,到他與奧廖爾《呼聲報》編輯阿維洛娃的親近,最后是他與女主人公麗卡的充滿幸福與痛苦、歡樂與悲傷的戀情。這一切都構成了他青春時代最難忘的生活篇章。長篇與他的中短篇的風格一致,都是凄美的氛圍與淡淡的憂傷,都會讓讀者不知不覺地陷入其中。
比較起來,我更喜歡蒲寧的中短篇小說尤其是他的短篇小說,三五千字便把我們帶入了一個似曾相識的境地,語言之美更是讓人驚嘆折服:“翻騰著的云霧閃射著圣光般的異彩奇光,從我身邊飄過,在懸崖下變成了一團團起伏的蒸汽。坎坷的、無垠的、平原般的云海,宛如一個丘陵起伏的銀白色的國度在我的眼前展現……此時此刻,我奔放的心靈,我全部的愁思和歡樂——對她的思念、春天、無限歡樂的青春,全都飛向遠方——向云層的南端,向迷離的天際,向一灣明亮的藍藍的海水閃閃發光的地方……”(《一個小小的愛情故事》)“我久久地感到圍繞著我的那種親切的、無定的幸福正在襲擊我——那種幸福是可怕的,又是巨大的,這是在走進生活時,一切人的感情都要受到的沖擊。我突然被觸動了……那些深藏在心中的綿綿情話使我淚不自禁。我靠在一棵被雨水打濕的白楊樹干上留神聽著,樹葉的低訴時有所聞,好像在尋找什么人來安慰我,我默默地流著淚,幸福極了……”(《通宵晚霞》)
蒲寧是一個不刻意追求所謂技巧的作家,他的作品真摯、樸素、簡單、流暢,它傳遞給我們的是作品之外的一些東西。這也符合我的閱讀取向——我讀文學作品,要么讀它的思想,思想會促進我思考;要么讀它的氛圍,氛圍會讓我產生快感。蒲寧的作品屬于后者,在他的作品里,我們總能找到某種共鳴,無論是年輕的時候還是年老以后。
馬基亞維里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是誰,但說起《君主論》來,不少人還是不陌生的,至少在網上瀏覽過有關這部書的介紹與評論。尼可羅·馬基亞維里生于1469年,卒于1527年,是意大利著名的政治理論家、音樂家、詩人,曾多次擔任外交官等公職。他的著作很多,涉及政治學、軍事學、音樂、戲劇、詩歌等領域,皆有不俗的成就。可是,我只讀過他的一本書,就是《君主論》。
我是強忍住惡心與憤怒讀完這部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著作的(無論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百部著作還是二十部著作或十部著作,《君主論》都名列前茅)。沒想到,西方世界還有如此卑鄙下流、陰險毒辣的文化人。《君主論》每一個字眼里都流露著諂媚與血腥的氣息,它就是一本邪惡教科書,一本獨裁者的《圣經》,一本西方世界的《厚黑學》(它比《厚黑學》更具有理論性和系統性,因而也顯得更高明)。中國歷史上馬基亞維里似的人物多如牛毛,如秦二世時期指鹿為馬的趙高、武則天時期編寫“羅織學”的來俊臣、唐玄宗時期“口有蜜、腹有劍“的李林甫……他們相比馬基亞維里來,手段更為毒辣,方式更為奇特,但都缺乏馬基亞維里的理論基礎,所以無法影響世界歷史進程(對中國的影響還是巨大的)。《君主論》問世五百多年來,遭受到了“冰火兩重天”的境遇——極度的崇拜和堅決的反對。莎士比亞在談到《君主論》時,稱作者為“兇殘的馬基亞維里”;盧梭說《君主論》是“共和黨人的教科書”(馬基亞維里為共和黨人);培根則說馬基亞維里的《君主論》“使后人得益匪淺”;恩格斯更是稱贊“馬基亞維里是政治家、歷史家、詩人,同時又是值得一提的近代軍事著作家”。據說,克倫威爾一直珍藏著一部《君主論》的手抄本;法國國王亨利三世和亨利四世被暗殺時,身邊都有一本《君主論》;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一直將《君主論》作為自己決策的依據;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把《君主論》作為自己每天睡覺前的必讀書;拿破侖兵敗滑鐵盧之后,英國人在他的車里發現了一本寫滿批注的《君主論》;希特勒一直把《君主論》放在桌上、床邊;墨索里尼認為《君主論》是政治家的最高指南;斯大林也是《君主論》的熱愛者和馬基亞維里的崇拜者……
《君主論》是馬基亞維里獻給當時的佛羅倫薩的統治者洛倫佐·德·梅迪奇的投名狀。馬基亞維里出生于佛羅倫薩的一個貴族家庭,早年加入反對美第奇家族統治的共和黨,起義成功后擔任佛羅倫薩共和國掌管軍事外交的十人委員會秘書,負責起草政府文件和佛羅倫薩防務,并出使意大利各國和法、德等國。1513年美第奇家族復辟,馬基亞維里遭逮捕和監禁。恢復自由后,長期隱居莊園。對權力的向往讓馬基亞維里不顧廉恥,利用自己精通權術與寫作的才能,向他昔日的敵人獻計獻策。馬基亞維里在書的卷首“獻辭”中厚顏無恥地寫道:“當我通過敬獻給您一些禮物以表示我的衷心的時候,傾我之所有也找不到什么比我對于偉人之事跡的知識更令我心愛、更珍貴的禮物了,那是我從對現代事物的長期經驗和對古代事物的不斷研讀中獲得的……現在我把它濃縮為一本小書,并敬獻給殿下您。……懇請殿下您體諒我敬獻這本書的心情,接受這個小小的禮物。如果殿下您思考和閱讀了這本書,您將從中了解我對您的無與倫比的熱望:盼望您達到命運之神和您其他的品質所允許達到的偉大地位。如果殿下您與此同時從您那至高無上的巔峰俯瞰這些卑微的地方,您將發現,我是多么不幸地經受著命運之巨大而不斷的折磨。”
《君主論》的中心思想就是教唆統治者不擇手段地攫取權力、千方百計地維護權力,為了權力可以無所不用其極。他告訴君主如何慷他人之慨,如何讓人民懼怕,認為人都是自私和可怕的,隨時都有可能推翻統治者,因此統治者不能仁慈,不能僅僅沒收他們的財產,還要從肉體上消滅他們。他主張要么和人民做朋友,要么毫不留情地消滅他們。
下面,我在這部短短五六萬字的著作中,選擇幾章簡短分析或摘錄其要點:
第三章“論混合的君主國”。該章分析了混合君主國如何對新征服的領土進行統治的問題。馬基亞維里提出了他的一系列建議,比如君主御駕親征、派兵殖民、削弱強大勢力等等,他還列舉了法國兩次失去米蘭的教訓。之后,他告訴統治者:“君主對人們要么愛撫他們,要么除掉他們,因為他們對于輕微的冒犯能夠施以報復,但是對于嚴重的傷害卻無能為力;因此,君主加之于人的傷害應該是一種他用不著懼怕會引來報復的那種傷害。”意思很明顯,就是告訴統治者,對于人們決不能心慈手軟,必須斬草除根。
第八章“論那些通過犯罪的方式攫取君主國的人們”。該章講述了古今兩個典型案例:古代的阿加托克雷謀殺所有元老院成員和富人,順利成為君主。馬基亞維里同時代的奧利韋羅托謀殺了城里的頭面人物包括撫養他成人教育的舅父,同樣成為君主。他認為,這兩個統治者之所以在進行了如此的陰謀和屠殺之后,還長期占據統治地位,在于他們巧妙地使用了殘暴手段,意即先多殺后逐步少殺的方式。他在列舉了上述兩人是如何利用陰謀和屠殺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的事實之后,告訴統治者:“在奪取一個國家的時候,占領者應該審度所有一切對他來說有必要去犯的罪行,而且要畢其功于一役,以免自己不得不每日每時不斷地重復這些罪行。”就是說,在奪取政權之初要大肆殺人,殺得人們害怕反抗,才能確保其統治地位。
第十六章“論慷慨與吝嗇”。馬基亞維里認為慷慨固然是好品德,但君主不適合慷慨。要慷慨也只能慷他人之慨。他說:“君主最應避諱的就是被人輕視或憎恨,而慷慨卻會帶來這兩者。”
第十七章“論殘忍與仁慈,被人愛戴是否強于使人畏懼”。馬基亞維里認為受人愛戴和使人畏懼這兩者是很誰兼顧的,如果必須做出選擇,則令人畏懼比受人愛戴要安全得多。因為人們都是忘恩負義、趨利避害的小人。人們冒犯一個自己愛戴的人比冒犯一個自己畏懼的人更少顧慮。他的結論是:“人們愛戴君主,是基于自己的意志,而感到畏懼則是基于君主的意志,所以明智的君主應該立足于自己的意志而不是他人的意志。”
第十八章“論君主應該如何守信”。馬基亞維里認為君主在遵守信義于己不利的時候,他決不應該遵守信義,但他務必裝出一副遵守信義的樣子。君主“必須知道世界上有兩種斗爭方法:一種是運用法律,另一種是運用武力。第一種是人類特有的,第二種是野獸特有的。但是,因為第一種常常不足以應事,從而必須求助于第二種。因此,君主必須懂得如何善加運用野獸和人類的兩種斗爭方法”。
第二十五章“論人類事務中命運的力量有多大以及如何對抗它”。馬基亞維里說:“我確實斷定:迅猛勝于謹慎,因為命運之神是一個女子,如果想控制她,就必須攻擊她、戰勝她。”
我想,即便沒有讀過《君主論》的人,也知道這是一本怎樣的書了。不少人為《君主論》辯護,認為馬基亞維里是在揭露君主的虛偽和權力的恐怖。我卻覺得這種辯解完全無法成立。不錯,《君主論》客觀上是揭露了統治者的虛偽和殘暴,但這決不是馬基亞維里的本意,看過他書中對統治者的苦口婆心的教導就知道了,甚至不用看完全書,只要看了該書的“獻辭”就應該了解馬基亞維里是怎樣的一個人。《君主論》是一本臭名昭著的書,馬基亞維里則是一個罪大惡極之人。不能說他的書是邪惡的根源,但至少起到了幫兇的作用。不過,馬基亞維里的諂媚并沒有給他帶來好運,他因諂媚做了點小官不久,共和黨推翻了美第奇家族統治,馬基亞維里作為共和國的叛徒被捕入獄,在牢里過了十四年,最后郁郁而亡,也算是報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