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崔明軒
臺“課審大會”27日開會討論“12年國教國語文領域課程綱要草案”,文言文和白話文的比例備受各界關注。除了多名“中央研究院院士”和大學教授發表聯合聲明外,數百名國文老師也集體聯署,呼吁課綱應審慎研議。島內有人直言,在全世界都掀起中文熱的今天,臺灣此舉無疑是“自廢武功”,更是自尋絕路。
文言文比例成焦點
“課審大會”由“教育部長”潘文忠主持,課綱修訂的爭議焦點在于文言文比例以及選文標準。據《環球時報》了解,臺灣現行高中國文必修24學分,文言文占45%—65%,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獨立4學分;但為應對“12年國教”,新課綱提案將國文必修減為18學分,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減為2學分,但增加8學分選修;文言文比例降至三成。
至于高中文言文的選文,也備受詬病。原來的20篇必讀古文篇目,是“國家教研院”花兩年多,委托60多位教授、教師研擬定案,并向500多名高中國文教師發出問卷征詢確定的,如今卻被6名非國文專業委員在一周內用一份問卷、由500個網民決定。《聯合報》27日稱,在網絡票選出的十篇文言文選文中,臺灣古典文學占六成,“去中國化”和殖民化的氛圍濃厚。有兩篇文章與原住民有關,《番社過年歌》是詩歌,《大甲婦》描寫淡水附近平埔族婦女織布的細節,相對于之前選入的《虬髯客傳》描述唐代女性婚姻愛情自主的情況,納入《大甲婦》是為了討論性別平等教育議題。另外,《赤崁筆談:海船》將用來取代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祖父連橫的經典《臺灣通史序》,蔣渭水的《送王君入監獄序》則用來取代過去高中課本讀到的監獄文學,如文天祥的《正氣歌》及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最具爭議的則是日本人中村櫻溪的《七星墩山蹈雪記》,推薦理由是反映“臺灣被日本殖民的歷史事實”。學生委員、靜宜大學學生林致宇稱,語言變遷來自人性及市場需求,現代社會很少用文言文,即使高中文言文考100分,也不代表可以看懂與人民權益相關的法律判決或政府公文。
4500多人聯署反對
連日來,針對課綱爭議,不少團體紛紛以記者會、投書和聯署的方式表達訴求。26日,包括曾永義等6名“中研院院士”再度發出聯署聲明,呼吁課綱審議能尊重文學與語文專業。
截至26日下午6時,有超過4500名來自全球各地的學者、專家與民眾聯署,包括文史學教授30位、資深海內外學者43位、高教行政主管24位和知名作家17人發表聲明,捍衛課綱修正不要淪為意識形態的工具。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系主任梅家玲說,漢字承載的是幾千年的歷史累積,“要發揚臺灣本土性,不會因為是否使用文言或白話就會有所差異”。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教授謝大寧表示,“去中國化”的結果已在校園顯現,如今學子對于中國文學、歷史不僅呈現知識不足,也缺乏學習興趣,在“課審會小組”的背后有一個政治黑手,為實現其政治目的,才會調降古文比例,減少唐宋八大家文選。
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26日抨擊,蔡英文推動“去中國化”更甚于陳水扁,扁至少承認祖籍福建,蔡卻是“從大陸來的統統去掉”,從文化史觀切斷臺灣與中國的連結,“造就孩子天然獨,令人擔憂”。國民黨中央委員連勝文27日在臉書貼出曾祖父連橫所著《臺灣通史》。他說,他受邀到校園演講時,常以文言文中“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來形容臺灣人的精神,“但有時我口沫橫飛地講到這句話時,卻會看到一些迷惘的眼神,不知是我太激動,口齒不清,還是大家已經很少聽過這句話了”。連勝文稱,如果臺灣沒有適當的文言文教育,未來臺灣的年輕人恐怕不只是與中國古典文學,或中國的歷史文化逐漸斷線,可能也無法理解許多有關臺灣的歷史文獻,大概也無法體會許多用閩南語發音、極為優美的臺灣古典詩詞,因為這些絕大多數都是以文言文的方式創作,“在中文逐漸普及的21世紀,當許多老外都開始學中文時,年輕朋友或許可以把研習文言文當成是投資自己未來競爭力的一種方式呢”。
目的是“歷史去中”
臺灣教改20年,以學習減壓及廣設大學等稀釋手法使教育質量直線下降。而最近一波課綱改革正在重蹈同一覆轍,企圖以“尊重本土”和“網絡票選”的方式,達到“歷史去中”的目的。《中國時報》27日刊登的一篇評論稱,這批公開跳出來的白話文支持者,要的是借由調整課綱選取文字的機會,徹底斬斷臺灣與中國在語言文字、文化上的血脈關系。在這點上,他們倒是將“文以載道”學得挺好的,只不過這里載的“道”,是要強迫將自身的政治主張灌輸于莘莘學子的腦海中。
中央日報網絡報披露稱,“課審會”成員林致宇高中時就不怎么上課,因為缺課太多,沒辦法取得畢業證書,最后是推甄上大學,但就是這樣的人,如今卻在課綱問題上掌握話語權,“‘林致宇們正在傷害臺灣以及年輕世代的未來,必須揪出在背后控制、鼓動他們的政治勢力”。《聯合報》社論也稱,“這股唯青年是尊的潮流,其實是一種幼稚癥崇拜”,“文言與白話”之爭也是一個假議題,主要目的是“去中”,“要問的是,把陶淵明、韓愈、蘇東坡打為中國人,能壯大臺灣的文化內涵嗎?”▲
環球時報2017-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