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瑩
1 問題的發現
科技發展的速度是飛快的,人們都追趕著現代化的進程,生怕落下一絲一毫的步伐。當人們接受更多的現代化的物品時,傳統藝術可能在無形之中被大多數人所忽略。尤其是觀看完電影《百鳥朝鳳》時,我感到一陣凄涼與心痛。電影中嗩吶的沒落,就倘如中國傳統文化被現代文明慢慢吞噬。吳天明導演手下的故事淳樸且雋永,幸福又孤獨。焦三爺家的嗩吶聲和一座矮墳前的百鳥朝鳳,將傳統文化的靈與美、哀與殤發揮到了極致。那么,如何在設計中體現中華的傳統文化與“傳承”,或者能不能將二者相結合起來做出一款設計?如何在設計中體現“繼承”與“發揚”,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
我們并不缺乏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揚做出的設計,也有不少的設計表達出濃厚的文化特征。例如由建筑大師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新館,他充分的考慮了蘇州的人文內涵,借鑒了蘇州古典園林的風格。庭院中的竹和樹在建筑的剛柔相濟的對比中,產生了和諧之美。“中而新,蘇而新”這一設計理念在新館建筑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蘇”主要體現在與蘇州古城風貌和人文內涵的融合,“新”主要體現在用材上,變成了創新的“蘇”和創新的“中”。以建筑藝術的方式,完美的拉近了他和故鄉蘇州之間已逝遠的時間距離。他的赤子情懷、創新理念和卓越智慧,將永遠留在故鄉,留在故鄉人民心中。
用中國的方式去思考創意和發明的設計還有像“品物流性”這樣的設計工作室。他們與傳統工匠一起工作,用研究自然生活方式和傳統材料重新思考傳統的未來之路,并深入研究傳統手工藝的遺存及其自然材料,是用傳統體現未來的設計。
2 推敲與思維的擴散
以一個什么為載體來體中華傳承和產品相結合,這似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繼”在現代漢語《辭海》中的意思:“①承受;繼承。《禮記·中庸》:“善繼人之志。”②延續。《論語·堯曰》:“興滅國,繼絕世。”③連續;隨后。《離騷》: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孟子·公孫丑下》:“繼而有師命。”④接濟;增益。《論語·雍也》:“君子周急不繼富。”“傳”在現代漢語《辭海》中的意思:①傳授;轉授于人。韓愈《師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淮南子·精神訓》:故舉天下而傳之于舜。”②傳布;流傳。如:其書必傳。《禮記·祭統》: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傳,不仁也。”③傳送;傳遞。《孟子·公孫丑上》:“速于置郵而傳命。”④傳達;表露。《莊子·天道》:“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⑤以命令召喚。如:傳見;傳審;隨傳隨到。很明顯,想要在設計中體現出“傳承”和“繼承”是需要在聯系兩代人甚至幾代人之間的關系。就是說我需要用一種物品以及一種行為方式來體現這種一代一代之間的感情。既要有一個表達載體又要是一種從古至今的行為方式,這有點像在每個家庭內部金銀器傳家寶的流傳。
3 市場調研
3.1 金銀器與“傳承”之間的關系
(1)、金銀器的起源
早期的金銀器是以中國最早的金銀器的時間為起點,大致開始于夏紀年,至公元220年東漢結束,包括了夏商西周時期,東周時期和秦漢時期。白銀在我國蘊藏量較多,分布極為廣泛,與黃金都是稀貴金屬,歷來受世人所重視。銀器最早產生于商代,經歷了兩周、兩漢、唐、宋、元、明、清的發展,富貴人家及民間尋常百姓均遺存一定數量的銀器。銀器的制作和使用在我國歷史悠久,銀和金一樣同屬于貴金屬,質料珍貴、外觀華麗,具有財富和藝術的雙重價值。
(2)銀器的交流與傳遞
近幾年來,中國近代銀器價格節節升高,不僅僅因為其貴金屬材質,更因為老銀器本身攜帶豐富的人文歷史信息。傳統銀器在我國歷史悠久,其中也寓意上看則帶有一個民族祈福納祥的文化特色。精美的銀器象征著古人們對生活美好向往和對未來憧憬、積極、向上、樂觀的生活姿態。人們相互贈送的銀器,器型多種、場合不一,多為表示慶賀、紀念、感謝情義而相互贈送,每件禮品背后都包含濃濃的人間情誼。
(3)對銀器套件的禮盒的迫切需要
人們使用銀器的交流甚多,在現代大多數人的家庭中的銀器套件代表了一代人對一代人的祝福與希望。這種情況常常出現在嫁娶中,長輩送給新婚的新娘,大人送給滿歲的小孩。他們往往在配置新銀器的同時將“祖傳”下來的銀器一起將全家的祝福與感情的傳遞下去。那么如何處理購買的新銀器與“傳承”下來的舊銀器的這種關系?這個問題需要迫切得到解決。
3.2 現代禮盒的分類以及特點
(1)根據材料的表面:木材、絲絨、人造皮革、紙、布面、金屬等
(2)根據風格分類:仿古、現代、二者相結合等
(3)根據加工工藝:雕花、鏤空、貼紙、刺繡等
(4)根據用途分類:單一某件飾物的裝飾盒、套件裝飾盒
根據調研發現,市面上的銀飾盒種類很多,材料也大不相同,根據價格的不同,加工工藝也有所不同。在眾多的銀飾盒中,基本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為某件銀飾的單一禮盒,如項鏈、戒指、平安鎖等等;另一類是為套件設計的銀飾禮盒,如小孩滿歲時的銀器套裝,其中包括了一條長命鎖,一對手環和一對腳環。
3.3 現代缺點需要改進的地方
(1)缺點
①市面上銀器套件的禮盒種類稀少
②銀器套件禮盒做工粗糙顯得廉價
③沒有設計感以及一定的設計語言
(2)創新點
①具有傳統意義同時又簡潔現代
②具有設計內涵—“傳承”
③連接“新銀器”與傳承下來的“舊銀器”之間的關系
④體現中國味的傳承,又要實現現代化的批量生產
4 設計定位
通過了一系列的調研,將本設計的使用環境定位于現代家庭中常見的嫁娶、生子等喜事中。設計的人群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嫁娶中,長輩們送給新婚的晚輩銀飾成套的禮盒;另一種情況是生子后慶生,大人們送給孩子們祈求平安健康的銀飾禮盒。
設計禮盒定位于為套件銀飾的禮盒設計。根據調研分析后,基于中華的傳統文化的“傳承”二字做出的一款設計,并將市場需求與設計的內涵結合起來做出一款產品。這款銀飾禮盒既要體現中國味的傳承,又要實現現代化的批量生產,集合了功能性、觀賞性、紀念性于一體。
5 草圖方案
方案一:產品分為上下兩層。下面一層放新銀飾,上面一層放老銀飾,上下兩層都是翻開式,上一層只有下一層空間的一半大,另一半可以放紅包等禮金。
方案二:的創新點在于上下兩部分的上部分是拉開式,使用的空間比較大,展開后造型比較獨特。
方案三在現代銀飾品已有的套裝銀飾盒上改良的一款設計,改變不同的比例,對原有禮盒的大膽嘗試。
方案四突破了傳統禮盒原有的造型,上層才有抽屜式,下層采用的是翻蓋式,另外在上層設計了單獨放置紅包禮金和賀卡的地方,這個設計比較完整,最終決定方案四為最終方案,將這個方案深入的做下去。
6 總結
當銀飾的造型豐富多彩的被設計發展時,包裝的需要才能更彰顯其價值。在現代無論是新婚嫁娶,還是慶生設宴,銀器贈送都缺乏一個特定的載體將這種美好的祝愿真正的傳達出來。本設計的創新點在于預將禮盒與嫁娶慶生這種方式相結合起來,體現“傳承”的這一種行為方式。
由于時間倉促,調查的資料有限,該設計完成得比較倉促好,只有一個草擬的方案效果。調研報告也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1)市場調研得不夠深入,沒有對不同家庭的實際需求進行統計
(2)產品可行性分析不具體
(3)產品結構和加工工藝沒有詳細分析
(4)模型太過粗糙,表現效果欠佳
(5)本文的結構不夠嚴謹,顯得有些凌亂
[責任編輯:張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