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萬飛
【摘 要】2015年11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工作會議上,提出了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后供給側改革及其背后的經濟理論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本文首先分析了供給側改革的時代背景,繼而探討其所內含的經濟學含義,并提出供給側改革的進一步努力方向。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供給經濟學;凱恩斯主義
1 供給側改革的時代背景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農村進行了土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有效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的提升,并解放了大量的農村人口,為城鎮化、工業化提供了勞動力;在城市進行國有企業改革,并逐步確立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對外吸引外資,中國成為全球的制造基地。可以說中國改革開放的頭20年成就就是供給側改革發力的有效體現,有效改變了落后的社會生產面貌。
但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到來,政府審時度勢,采取了凱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加大政府財政支出和政府主導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和歐盟債務危機后,政府也是繼續采用凱恩斯的政策主張,推出了四萬億刺激計劃。可以說這兩次的凱恩斯主義在中國的實踐取得了相當的成功,但是也帶來了一定的不利后果,主要體現為產能過剩,通貨膨脹,產業升級停滯不前等。
目前中國已經成為第二大經濟體,繼續保持之前初級階段的10%左右的高增長已無可能,之后可能長期低于7%這個指標。目前中國經濟還存在著一系列其他問題,如大量的制造業依舊處于中低端水平,產能過剩,但同時土地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價格不斷上漲;金融領域風險加大,企業和居民負債率過高,房地產價格高企;外部保護主義有所抬頭,內需不振等。
因此面對當前的新形勢,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供給側改革,提高供給質量,進行結構調整,擴大有效供給,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2 供給側改革內含的經濟學含義
關于供給側改革所基于的經濟學理論,有諸多討論與分歧,但是國內經濟學界基本上還是認可供給側改革基于的是西方的供給學派,并且結合中國的國情,提出了新供給經濟學,以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和“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為主體。
本文也認同供給側改革是基于供給經濟學的理論觀點,現從五個政策措施方面來分析其所內含的供給經濟學含義。
2.1 化解產能過剩,提高有效供給
四萬億投資之后,我國大量產業面臨著產能過剩,政府目前通過供給側改革,取消和壓縮不良產能,淘汰僵尸企業,加快兼并重組,在鋼鐵、煤炭、有色、水泥為代表的周期性行業取得了有效成效,提升了傳統行業的集中度和經營效率,也有利于環境保護。這明顯內含了供給經濟學的理論,從供給側出發解決供需失衡問題。
2.2 全面實行營改增
從2016年5月1日起,我國全面實行營改增,整體來看,所有行業稅負實現只減不增,減稅規模不斷擴大,有效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甚至規范了企業的業務流程,提高了產品和服務的質量。據統計,營改增全面推廣一年來,累計減稅近7000億,有效激發了經濟活力。營改增與供給經濟學減稅的政策主張是一致的,供給經濟學認為通過給企業和個人減稅,可以有效提升儲蓄、投資和消費。
2.3 大力提倡大眾創新、萬眾創業
政府降低創辦公司門檻,簡化審批流程,鼓勵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的融資,設立各種科技產業孵化器,大量小而精的公司不斷涌現,甚至慢慢成長為獨角獸公司。無論是傳統行業進行互聯網+,還是直接投身于高科技行業,目前中國的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普遍帶有強烈的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特征,所以其要素的生產率起點較高,有效地配置了各種資源。這也是與供給經濟學的薩伊定律相符合的,供給產生需求,會引導甚至創造需求。
2.4 實施中國制造2025
進一步肯定了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制造業一直處于跨國公司全球產業鏈的中低端,很多產業主要以加工裝配為主,擁有核心技術和品牌產品的公司少。中國制造2025將有效提升我國制造業的整體素質,掌握一批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提升在全球產業分工和價值鏈中的地位。提高中國產品在全球中高端市場的占有率,這也是明顯符合薩伊定律的。
2.5 對外實現一帶一路戰略
通過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復興古代絲綢之路,使之成為一個大的區域合作平臺,且對地理位置不加限制,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為世界的和平發展破局,體現中國的大國擔當。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加大欠發達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有效提升欠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環境和潛力,同時也有助于中國的技術和產能的轉移,從而實現企業的國際化和人民幣的國際化。一帶一路戰略有效提升了沿線國家的生產和流通能力,這與供給經濟學也是相符的。
3 供給側改革的進一步努力方向
3.1 加快個人所得稅的改革
營改增涉及的是企業稅改,同時有必要對于個人所得稅進行改革,提高起征點,降低稅率,完善征稅機制,這也是應付目前物價,特別是房地產價格居高不下的客觀需要。通過減輕民眾稅負,能有利提升其他產業的內需,并提升民眾的幸福感。
3.2 加強貨幣政策的穩定性
我國的貨幣供應量偏大,而且管理層經常疲于公開市場的操作,貨幣政策的預期不確定。經濟對于貨幣政策的依賴性太強,這個是與供給側改革的應有之義背馳的。而且目前我國金融領域存在很多問題,不能依靠貨幣政策來解決,而是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觸及問題的癥結所在。
3.3 加快教育改革
供給側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全要素生產率,而人即勞動力是最重要的生產要素。目前我國教育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限制了學生的創新活力和思維,大學生畢業之后,往往無實際技能,思維僵化。因此加快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參考文獻】
[1]賈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領[J].中國金融,2016(1).
[2]周志太,程恩福.新常態下中國經濟驅動轉換:供求辯證關系研究[J].當代經濟研究,2016(3).
[3]許小年.尋求經濟增長新動力—以供給側改革開拓創新空間[J].新金融,2016(1).
[責任編輯:朱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