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廣 巍
(中國電建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72)
硬梁包水電站德威大堰引水工程施工技術
王 廣 巍
(中國電建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72)
硬梁包水電站位于四川省瀘定縣境內,由首部樞紐、引水系統和廠區樞紐等建筑物組成,其主體工程尚未開工。德威大堰引水工程為電站前期配套工程,用以保證下游加郡鄉等鄉鎮居民飲用及灌溉用水。經對德威大堰隧洞出口段明挖、洞挖施工方案進行工程量、投資等比較后,最終決定采用覆蓋層跟管鉆孔管棚進洞洞挖方案,并對隧洞出口段樁號0+364-0+372底板細砂層進行了混凝土置換處理。介紹了所采用的施工技術。
硬梁包水電站;德威大堰引水工程;覆蓋層跟管鉆孔管棚進洞;細砂層
德威大堰引水工程在硬梁包水電站首部樞紐工程范圍內沿右岸布置,全長842 m,縱坡約為1.1‰,進水口樁號0+000,底板高程1 232 m,沿岸坡坡腳布置,穿過右岸壩肩后,在下游與原大堰渠道連接。其中0+000-0+399為隧洞段,斷面尺寸為2.6 m(寬)×2.5 m(高),呈城門洞形;0+399-0+842為明渠涵管段,斷面尺寸為2.8 m(寬)×2.7 m(高)。
其中0+000-0+360.8段為基巖成洞,圍巖為弱風化花崗巖,主要呈塊裂結構,根據《水力發電工程地質勘察規范》(GB50287-2006)中的圍巖工程地質分類標準,確定其以Ⅳ類圍巖為主。
0+360.8-0+399為覆蓋層成洞,圍巖上部為灰黃色塊碎石土層,下部為灰色細砂層。灰黃色塊碎石土層主要分布于0+372-0+399洞段及0+360.8-0+372洞段上部。灰色細砂層較純凈,不染手,局部偶見小礫石,多呈次圓狀,結構稍密,分布于0+360.8-0+372洞段下部、隧洞頂板高程1 232.8 m以下。
0+399-0+842段為明渠涵管段,地基為灰黃色塊碎石土層、灰色漂卵石層。
德威大堰引水工程0+360.8-0+399覆蓋層洞段地質條件較為復雜,且施工過程中不能對高程約1 260 m新建的輸水管道造成破壞。施工中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質問題如下。
(1)0+360.8-0+399為隧洞出口覆蓋層洞段,出口邊坡坡度約30°,其下部堆積高約20 m的灰黃色塊碎石土層。原設計方案為對出口段進行明挖,將出口邊坡覆蓋層全部挖除,不僅施工難度較大,開挖工程量大,而且還可能影響坡體上部高程約1 260 m的當地新建輸水管道。經對隧洞出口段明挖、洞挖施工方案進行工程量、投資比較后,最終決定采用覆蓋層跟管鉆孔管棚進洞洞挖方案。
(2)隧洞0+364-0+372段底板為灰色細砂層,較純凈,不染手,局部偶見小礫石,多呈次圓狀,結構稍密。該砂層位于壩后且在地下水位線以上,不存在砂層液化可能,主要表現為承載力較低。為了確保大堰引水工程運行永久安全,對該洞段底板細砂層進行了混凝土置換處理。
為了查清底板細砂層分布范圍,在該段隧洞內設計底板高程1 231.3 m沿洞軸線開挖了2個探坑,編號依次為1#探坑、2#探坑,對應樁號依次為0+368.4、0+371.4。1#探坑深1.5 m,2#探坑深1.2 m。灰色細砂層力學性質較差,物理力學參數建議值見表1。大堰引水工程0+360-0+399段隧洞軸線地質剖面見圖1。
(1)0+360.8-0+399段為隧洞出口段,采用覆蓋層跟管鉆孔管棚進洞洞挖方案,并對隧洞出口邊坡進行了掛網、噴混凝土支護。具體施工方案為(德威大堰引水工程隧洞出口邊坡見圖2):

表1 細砂層物理力學指標建議值表

圖1 大堰引水工程0+360-0+399段隧洞軸線地質剖面圖
①出口邊坡高約15 m,走向NE35°~40°,坡度約45°,頂部設置一條2 m寬的馬道以及防護欄、被動防護網;坡面采取掛網φ6.5,間排距為0.3 m×0.3 m,噴C20混凝土,設置φ50排水孔,對出口內外側邊坡坡面也采取了相同的支護措施。
②“覆蓋層跟管鉆孔管棚進洞洞挖”方案中,鉆具跟管采用無縫鋼管,規格為φ108~φ127,鋼管壁厚4.5~6.5 mm,表部預設固結灌漿孔,鉆孔間距為30 cm,鉆孔深度按進入基巖1.5 m控制。
③固結灌漿壓力為0.1~1. MPa,每m吸漿量為150~200 kg,固結灌漿首選水泥漿,必要時加入粘土或膨潤土。
④隧洞支護采用格柵拱架,拱架間距約50 cm,底部用型鋼進行橫向支撐,隧洞混凝土襯砌厚度為50 cm。
(2)隧洞0+364-0+372段底板為灰色細砂層,對該洞段底板細砂層進行了混凝土置換處理。具體施工措施為:分別在樁號0+364.4、0+366.6、0+367.8、0+369.7、0+371.4處開挖換填坑,長約2 m,寬約0.5 m,深約1~1.2 m;換填坑間隔開挖,用C25混凝土進行回填置換處理。德威大堰引水工程隧洞出口段底板0+369.7處換填坑情況見圖3。

圖2 德威大堰引水工程隧洞出口邊坡圖

圖3 德威大堰引水工程隧洞出口段底板0+369.7處換填坑圖
(1)經對德威大堰引水工程隧洞出口段明挖、洞挖施工方案進行工程量、投資比較,最終決定采用“覆蓋層跟管鉆孔管棚進洞洞挖”方案,保證了施工安全,加快了施工進度,節約了工程投資。
(2)隧洞0+364-0+372段底板為灰色細砂層,該砂層承載力較低,據此決定對細砂層進行了C25混凝土置換處理。經上述處理后,底板承載力滿足設計要求。
[1] 黃潤秋.中國西南巖石高邊坡的主要特征及演化[J].地球科學進展,2005,20(3):292-297.
[2] 張倬元,王士天,王蘭生.工程地質分析原理[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0.
[3] GB50287-2006,水力發電工程地質勘察規范[S].
王廣巍(1971- ),男,內蒙古赤峰人,高級工程師,學士,從事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察工作.
(責任編輯:李燕輝)
2017- 03- 10
TV7;TV52;TV67
B
1001- 2184(2017)增2- 0075- 02